APP下载

涉农高校基于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耕读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2025-02-13薛瑞丽汪月霞张会勇李海霞

新农民 2025年1期

摘要:农林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机构,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与各类涉农机构合作,加强大学生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创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于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耕读教育基地建设实施路径包括:建设耕读教育专业课程,提升强农兴农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耕读教育水平;构建“智慧农业”耕读平台,开展新形态生产劳动实践;加强基地组织管理和教育保障,促进基地良性循环等,从而创建具有学科特色与时代气息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关键词:耕读教育;新农科创新人才;耕读教育基地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其中人才振兴更是基础之石。农林类高校肩负培育“三农”人才的重任,耕读教育显得尤为关键 [1]。新时代的耕读教育不仅是耕作与学习的结合,更注重提升实践能力,培养身心强健的学子,同时植根服务“三农”的情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耕读教育能有效遏制乡村人才的流失,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从而激发乡村的勃勃生机与活力[2]。

为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满足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为培养“涉农”专业人才的重要机构,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农耕文化相结合,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相结合,项目研究、教学设计、考核评价相结合”,在推动“耕”与“读”彼此关联、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过程中,探索一条将耕读教育融入新农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体两翼三支撑”模式。同时以课程教学和耕读实践为关键,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耕读教育优良传统,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科人才培养,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模式,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全面增强学生强农兴农和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为全省农业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确保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3]。

1 耕读教育基地建设路径

1.1 基地建设内容

推进思政课、课程思政与耕读教育深度融合,通过理论阐释、实地考察与实操锻炼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积极组织多元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磨砺意志品质,追求真理。实施“耕读中国”志愿项目,充分展现志愿服务在价值引导和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4]。

1.1.1 建设耕读教育专业课程,注重强农兴农能力提升

生命科学学院耕读文化专业基础课主要为《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学》,授课对象为生物科学、农学、林学、植保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本科生。课程建设依托学院课程特色和校内教学科研基地,优化课程设计,通过模块式、项目式、沉浸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传统耕读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的交融。旨在培养学生的农业情怀,提升其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而成为能够出谋划策、解决农业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型人才。

1.1.2 打造“智慧农业”耕读平台,参加新形态农业劳动与实践

结合学院的专业特性,生命科学学院充分利用河南农业大学原阳科教园耕读教育基地的独特资源,将耕读教育课堂直接设在基地内。通过融合新农科技术与生产劳动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入了解农时、农谚、农事知识以及农机、农艺等实训内容。这样的安排不仅完美融合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消除了两者之间的隔阂,还让学生全程参与作物的生长周期,深刻体验耕读的乐趣。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激发了他们投身“三农”事业的热情与担当,实现了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田间与课堂的完美融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衔接。

1.1.3 打造师资队伍,提高耕读教育水平

要确保耕读教育的高质量,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学院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加强与农业公司的合作,努力构建一支由校内专家与校外专家共同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该队伍不仅业务素质出众,还能深入研究课程教育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指导学生开展耕读实践的能力。这些举措为耕读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1)以校内专家为主导,结合农业实践精英,包括农业企业技术人员、农业管理人员以及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共同构建耕读教育师资队伍,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2)定时安排教师进修、实践教育以及外出实地学习,诚邀业界专家为教师队伍传道授业解惑,策划系列课程深入学习中华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以及乡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安排教师团队造访合作伙伴企业进行深度的调研与取经,以期全方位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我们激励教师们积极投身于耕读实践的深度探索,旨在精进其专业实践技能。更进一步,我们特地选派了一批教师赴地方或企业担任职务,使他们真正置身于农村的环境中,贴心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一线。通过这样的举措,我们致力于培养出一支具备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为引导教师积极提升自身耕读教育能力,我们制定了详尽的教师专业标准和全面的考评体系,明确了考评方法与教育方法。我们将不断加大对耕读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在年底的绩效发放、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倾斜。

1.2 基地组织管理体系

“河南农业大学原阳科教园耕读教育实践基地”项目由生命科学学院教学院长担任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指导小组组长,按照“科学规划、基地依托、创新模式、学生主体、小组指导、多方参加”的总思路,基地指导教师队伍组织分工明确,负责耕读基地的管理和服务,着力打造“开放、共享、多元、智慧”的耕读教育实践平台。

1.3 基地管理办法

基地建设采用专人负责制,从硬件配置到基地运行管理等多个角度进行规范。由项目负责人统一进行职能分配,各基地建设成员根据各自职能开展工作,确保责任到人,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同时,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定期检查指导工作制度,开展学生满意度、指导教师满意度、学院满意度调查,并结合教学实践基地条件和实践效果进行动态调整。

1.4 基地运行机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院按照年度实践教学计划,对基地的规模、设施和装备配置数量、技术人员配备等设置量化指标,落实实训教学任务,开放运行机制。实践基地通过实训教学管理平台进行日常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并由项目负责人定期组织召开团队小结会议,考核成员完成进度与质量,从而为实践教学管理夯实基础,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2 耕读教育基地实践条件建设

2.1 多措并举完善实践教学场所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原阳科教园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原阳科教园区建设,园区分为河南粮食作物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区、生态与循环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区、综合服务区三个功能区。其农学类专业试验田、园林苗木试验田及综合试验站等可用于学生耕读教育实践,并配备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的专职教师20多人。

依托河南省新乡市原阳科教园区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借助农业文化遗产地、现代化农场等社会资源,以及世界节粮日、农民丰收节等活动,聚焦农业生产环节,以田间地头为课堂,让学生深度参与体验农业生产,全面理解农耕文化、培养爱农情感和耕读精神。将耕读教育与农业生产、产业实践、乡村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并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共同深入农村、林区和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开展生产实践、科技服务、科学研究及调研考察,积极解决产业问题,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构建校内与校外联动互补、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教学平台,充分用好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统筹规划,以耕读精神砥砺学生品质,用耕读教育培育新农科人才,担好强农兴农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2.2 耕读教育实践教材体系建设

发挥课程与教材的独特育人功能,深入探寻专业教育中的耕读内涵,紧密结合地域农业特色,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领略耕读文化的精髓。将耕读教育渗透至《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生物科学综合实训》等本科生必修的课程体系中,凸显农耕文明之底蕴、农业科技之进步、乡村振兴之目标,精心打造富有特色的优质课程教材体系。

2.3 专兼结合的耕读实践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依托中心开展耕读教育专项培训,增强教师耕读育人的意识和专业化水平,增强教师对耕读教育的价值认同,激发教学热情,深入开展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建设了一支业务素质高、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行业企业导师选聘力度,联合地方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多个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持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指导学生开展耕读实践的育人能力。

3 耕读教育基地实践阶段培养方案

涉农高校进行耕读教育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坚守与发扬,更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推进与革新。以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耕读教育的实施是在百年农大深厚历史底蕴之上,对劳动活动、劳动技术、劳动技术培训、劳动教育等课程的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这不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我校积极探索的时代课题。生命科学学院深入探索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之间的相互关联,致力于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深厚校本底蕴的“四位一体”耕读教育育人体系。

3.1 以耕读文化为核心的思想建设

借助多元活动载体传播耕读文化,不断创新丰富内容,多角度开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拓展,使耕读理念深入内心。

3.2 以耕读课程为主体的特色培养

耕读课程的根本是扎根“三农”,以农耕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农耕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双提升。

3.3 以耕读实践为载体的知行合一

耕读实践需要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田间地头,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只有经过亲身的农事实践训练,学生才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3.4 以师资建设为基础的耕读教育质量提升

高校耕读教育质量提升需要建设一支熟知传统农耕文化、关注国家“三农”政策、知晓现代农业前沿、懂得一线生产实践的教师队伍,在探索耕读教育新模式,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中切实发挥好实施主体的作用。

4 耕读教育基地保障条件建设

4.1 组织管理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按照《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由院党委统一领导、教学副院长具体负责、植物学系等专业指导教师密切协作,统筹推进原阳科教园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与总结评价等工作,定期向耕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情况,严格落实实施方案,确保本次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顺利建设。

4.2 经费保障

学院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耕读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耕读教育课程教材建设、耕读教育师资队伍培育以及耕读教育文化活动开展,着力提升耕读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4.3 教学质量保障

把耕读教育工作及效果纳入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耕读教育组织实施情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督查和指导。将耕读教育教学成果纳入学院教学成果的评奖范围,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此外,基地还科学设置评价体系。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自评、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多种形式按照评分细则进行评分,并纳入课程实习成绩考核。

4.4 安全保障

加强实践基地场所管理,强化耕读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安全与风险教育,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建立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安全保障体系,科学充分评估耕读教育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消除潜在风险与隐患。全方位落实学生耕读教育环节安全责任,完善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师生生产教学与生产生活的安全。

5 结语

耕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耕地,与农业面对面,浸润乡土文化,真正做到“学农、知农、爱农”,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情感,助力乡村振兴。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卓越创新人才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从而为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姚春玲,林志强,余雪杰.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24,22(3):12-15.

[2] 林万龙.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J].高等农业教育,2022,6(3):5-6.

[3] 邵凌媛,付坚强.农业院校开展耕读教育的意蕴、困境及路径[J].合肥学院学报,2024(2):139-144.

[4] 鲁汉杰,张瑜.耕读文化融入农林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9):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