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中的“圣人”引用及其哲学意义

2025-02-09窦炳烨

今古文创 2025年1期
关键词:形象荀子圣人

【摘要】《荀子》中的“圣人”引用推动了传统经典形象儒家化的进程。《荀子》中的“圣人”引用主要存在于表示问答、转折、递进和判断的四种特殊句式中,并通过连接词和核心词与引“圣”文本相连接。荀子并不是想通过“圣人”引用行为还原“圣人”样貌,而是依据自身的价值立场塑造“圣人”形象;在连接词和核心词的作用下,“圣人”形象所承载的人格追求和治世要求融入了荀子的思想世界,兴发、建构并证成了荀子诸多核心思想,《荀子》中“圣人”引用由此获得了双重哲学意义。《荀子》中的“圣人”引用对于当前儒家经典形象的哲学创造亦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圣人”形象;引“圣”文本;哲学意义

古往今来,“圣人”作为一种经典人物形象一直为人们称颂和追求,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荀子》中的“圣人”既具有道德上的内涵,也具备着政治上的深意,并与其天人观、人性论、认识论、功夫论、礼乐思想、正名思想密切相关。《荀子》中的“圣人”引用次数众多,研究其“圣人”引用行为,不仅可以展现出“圣人”的具体形象,还可以探究其与荀子思想体系的内在关联,亦可以为儒家经典形象的当代重塑提供思想资源。

一、“圣人”溯源与先秦儒家的圣人观

(一)“圣人”溯源

据学者考证,“圣”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从“口”从“耳”,一般用作“听”或“声”[1]85。上古时期人们非常崇拜神灵,“圣”亦与之相关联,韦昭注:“圣,通也。”[2]436“圣”在这里指与神沟通的特殊能力。后来“圣”的范围又不断扩大,便是段玉裁所说的“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3]592。这里的“事”实际又可分为事神、人格修养、聪明才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做到了“一事精通”,都可以称为“圣”,而“圣”的人格化便是“圣人”。“圣人”虽在《尚书》中未曾出现,但在《诗经》中出现了2次,紧接着《左传》《国语》中的“圣人”出现次数继续上升,分别有12次和17次之多,在此过程中,“圣人”的政治意义不断凸显,逐步成为一种崇高的经典人物形象。清人朱骏声说:“春秋以前所谓圣人者,通人也……战国以后所谓圣人,则尊崇之虚名也。”[4]306儒家以孔子为开端,《论语》中“圣人”出现了4次,《孟子》中“圣人”出现了12次,《荀子》中“圣人”更是出现了多达83次,由此可见儒家对于“圣人”这一传统经典形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不断尝试将其带入自身的思想体系之中,使之逐步儒家化。

(二)先秦儒家的圣人观

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位先贤对“圣人”的引用及论述,构建出了三者基于自身思想体系的、既有关联又有区分的“圣人”观。孔子的“圣人”是一种由内在道德修养外推,能够平治天下的理想人格,但极其难以达到①,孔子说:“尧舜其犹病诸!”因此孔子的“圣人”是人们可以去追求但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就连尧舜这样的先王也难以企及;孟子、荀子的“圣人”思想继承于孔子,相互之间亦有区别,但都认为“圣人”可成,并和自己的人性论相关联,孟子强调向内求,激发人内在的善性以成圣,重视内在的德性,提出“圣人与我同类”(《孟子·告子上》)和“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主张,“圣人”与普通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善性,普通人只要将自身内在的善性保持并不断充实,便可以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因此孟子更为推崇“圣人”崇高的道德品质;不同于孟子基于性善论的“圣人”思想,荀子则是强调“圣人”与普通人相一致的地方是“性”,超脱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伪”,“礼义”“法度”等内容便是来源于“圣人”之“伪”,普通人要想成为“圣人”需要向外求,重视礼乐、师法的外在作用,此外他还论述了“非圣人莫之能王”(《荀子·正论》)的观点,荀子的“圣人”往往与“圣王”联系在一起,强调其制作礼义,教化民众的作用,推崇其政治性的作为。

二、《荀子》“圣人”引用释读

因《荀子》中的引“圣”文本众多,下面会在《劝学》《儒效》《富国》《君道》《天论》《乐论》6个篇章进行选取并解读。为称引方便,我们把包含“圣人”引用现象的文本称为引“圣”文本,引用“圣人”的句式称为引“圣”句式。

《劝学》篇主要选取一处引“圣”文本进行解读,“圣人”引用现象存在于表示问答和递进关系的句式之中。“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此处引“圣”文本先以问答形式开头,紧接着递进到对“圣人”的引用,最后论述为学的条件并得出引“圣”文本的结论,这一过程在塑造出一个凡人可学而至的“圣人”形象的同时,又阐发出了为学的顺序是“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意义是“为圣人”,构建出了荀子为学思想的具体内涵[5]。

《儒效》篇主要选取一处引“圣”文本进行解读,“圣人”引用现象存在于表示判断关系的句式之中。“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此处引“圣”文本先由对“积土为山”“积水为海”“旦暮积谓之岁”等的论述过渡到引“圣”句式,随后提出从“求之”到“尽之”的“积善”成圣的四个阶段,并以引“圣”句式作为结论,这一过程在塑造出凡人可“积”而至的“圣人”形象的同时,构建出了荀子以“善”为内容,以“积”为方法,以“全尽”为要求,以“圣”为目的的“积善”思想。

《富国》篇主要选取一处引“圣”文本进行解读,此处的“圣人”引用句式为判断句式。“故曰:‘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百姓之财,待之而后聚。’故曰:‘天地生之,圣人成之。’此之谓也。”此处引“圣”文本先论述“百姓”这一群体之所以能够“力功”“群和”“财聚”是因为其得益于“君子”的道德教化,之后由“君子”上升到“圣人”并以引“圣”句式作为引“圣”文本的结论,在塑造出一个承担群体治理责任的“圣人”形象的同时,与前文“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相互参证,为荀子“名分使群”思想提供了一种经典支撑。

《君道》篇主要选取一处引“圣”文本进行解读,此处的“圣人”引用句式为判断句式。“是故穷则必有名,达则必有功,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闵,明达用天地理万变而不疑。夫是之谓圣人;审之礼也。”此处引“圣”文本先论述“穷必有名”“达必有功”“仁厚不闵”等“圣人”在现实中的行为状态[6],之后通过引“圣”句式得出“圣人”可以如此作为的根源即“审之礼也”,在塑造出一个现实生动的“圣人”形象的同时,引“圣”句式与上文相互参证,阐明了“礼”的重要性及其现实作用。

《天论》篇主要选取两处引“圣”文本进行解读,引“圣”文本如下:

1.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2.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

第一条引“圣”文本首先对“天”进行定义,之后通过引“圣”句式论述“圣人”与“天”的关系,在塑造出一个“不求知天”的圣人形象的同时,阐发了“天”的特点及其与万物的生成关系。第二条引“圣”文本先由引“圣”句式引入,论述了“圣人”对于“天君”“天官”“天养”等的正确行为,在此基础上递进到下文“圣人”可以使“天地官而万物役”的论述,这一论述过程在塑造出一个“制天命而用之”的“圣人”形象的同时,也阐发出了人们对于“天”正确的态度与行为[7]。

《乐论》篇主要选取一处引“圣”文本进行解读,“圣人”引用现象存在于表示转折和判断关系的句式之中。墨子曰:“乐者,圣人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此处引“圣”文本由引“圣”句式引入,通过否定墨子对“乐”的认识转到自身对“乐”的论述,在塑造出一个“以乐为乐”的“圣人”形象的同时,阐发出可以“善民心”“感人深”“移风易俗”的乐教思想[8]。

三、形象塑造与思想生成

(一)《荀子》中“圣人”形象的塑造

上文一共选取了分布在6个篇章的7条引“圣”文本进行释读,荀子借助数量众多的引“圣”句式塑造了一个生动翔实,“内圣外王”的“圣人”,这个“圣人”具体可以指不得势的孔子、子弓这类人,也可以指得势的舜、禹这类人,不论是哪类人,这些人并不是和荀子同处一个时代,甚至有些“圣人”和其相距久远,那么荀子何以能把这些“圣人”的形象论述得如此具体呢?所以荀子并不是想去还原历史中“圣人”的真实样貌和事迹,而是根据自己的思想体系来进一步诠释“圣人”,给这个传统经典形象打上自己的烙印,使之继续儒家化,此乃《荀子》文本中“圣人”引用的第一种哲学意义。

(二)《荀子》中核心思想的生成

从形式上看,《荀子》文本中的引“圣”句式主要为表示问答、转折、递进和判断关系的四种特殊句式,而且又以判断句式占比最大,引“圣”句式和引“圣”文本其他部分之间都会通过两类词相关联,一类是连接词,一类是核心词。连接词均位于引“圣”句式的开头或者引“圣”句式后一句话的开头,如“曰”,《劝学》1次;“故”,《劝学》1次,《儒效》1次;“故曰”,《富国》1次;“夫”,《君道》1次;“唯”,《天论》1次。当然也存在少数没有连接词,只有核心词的情况。另一种是核心词,是指引“圣”句式中出现的,引“圣”文本中其他部分也出现了的词,如《劝学》篇中的“终”和“义”;《儒效》篇中的“学”和“积”;《天论》篇中的“知天”;《礼论》篇中的“虑”“固”“性”“伪”;《乐论》篇中的“乐者”。引“圣”文本也存在极少数没有核心词,只有连接词的情况。

从义理上看,表示递进、转折和问答关系的引“圣”句式起到了引导和阐发文章义理的作用,表示判断关系的引“圣”句式起到了构建和参证文章义理的作用,而连接词和核心词则承担起了推动文章义理转变和递进的角色。此外引“圣”句式的层次递进也非常鲜明,形成了一条由下到上的思想升进路径,反映了荀子对自身人性论思想论证的严谨与缜密。特殊的引“圣”句式与连接词、核心词相结合,这一论述结构使得“圣人”形象所蕴含的道德人格和政治作为进一步浸润其理论,兴发、建构并证成了荀子包括“圣人观”“天人观”“人性论”“功夫论”“礼乐之治”等在内的核心思想体系,此乃《荀子》文本中“圣人”引用的第二种哲学意义。这一论述过程使得文章的逻辑性和论理性都更加明显,体现着荀子非抽象和思辨的理性运思[9]。刘述先先生说:“儒家没有发展形式逻辑,也对希腊哲学的论辩与玄想没有一点兴趣。”[10]51牟宗三先生提到有一种表达先秦诸子哲学理性的“启发语言”[11]27,如果沿顺牟先生的这一理路,《荀子》引“圣”文本的论述结构也可以视为一种“启发语言”,这种“启发语言”对“为学”“积善”“乐教”“制天命而用之”“明分使群”等核心观点都具有提示、引领、参证的意义,构成了荀子引“圣”文本思想世界的逻辑特征。

四、结语

在我国历史上,“圣人”引用现象由来已久,《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著作对“圣人”的引用也比较频繁,引用次数三者依次递增,《荀子》文本中引“圣”竟有83次之多,频繁地引“圣”论“圣”塑造出了一个承接于孔子思想,不同于孟子思想,依托于自身思想的具象化的“圣人”。特殊的引“圣”句式与连接词、核心词相结合,这一结构在引“圣”文本中作用明显,兴发、建构并证成了荀子思想的诸多核心内容,《荀子》中“圣人”引用的哲学意义显露无遗。王博先生认为,随着先秦诸子时代的来临,《诗》《书》等存在一个“经典的儒家化”进程[12]1。与之同类,既然存在一个传统经典文本儒家化的进程,未尝不存在一个传统经典形象儒家化的进程,而《荀子》文本中的“圣人”引用及其作用便是对于这一点的生动证明,并为今天对儒家经典形象的哲学创造乃至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确立了一种可供参考的范例。

注释:

①黄怀信认为孔子的“圣人”在外王事功方面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旷世不遇之人,在内圣知识修养方面是无所不通、无所不知之人,是一般贤人、仁者或智者难以企及的存在。参见黄怀信《〈论语〉与孔子之道再认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106页。

参考文献:

[1]高华平,张永春.先秦诸子研究论文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85.

[2]左丘明著,胡文波校点.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36.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92.

[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06.

[5]施凯文,梁涛.荀子思想新论纲[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6).

[6]张奇伟.荀子圣王思想浅议[J].邯郸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7]方达.“成圣”即“王道”——荀子思想的还原与建构[J].管子学刊,2021,(2).

[8]施凯文,梁涛.圣的起源与先秦儒家的圣人观[J].道德与文明,2021,(5):80.

[9]来森华.先秦圣人观念及形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10]刘述先.哲学分析与诠释:方法的反省[J].世界哲学,2003,(03):51.

[11]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7.

[12]孟庆楠.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

作者简介:

窦炳烨,男,河北沧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家哲学。

猜你喜欢

形象荀子圣人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