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5-02-08张世军陈国宏梅宝林
摘要:在建设数字中国、农业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数字经济基于技术融合与创新驱动、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市场扩展与品牌建设、供应链优化与风险管理等方面赋能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协同发展。但是,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仍面临着数字化转型滞后、数据孤岛现象突出、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协同风控体系缺失等困境。应推动技术融合与创新应用、构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体系、拓展数字化市场营销体系、完善供应链与风控体系,优化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路径,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5.01.011
文章编号:2096-9864(2025)01-0088-0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1]。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着力破解农业产业化各经营主体之间产业、要素、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问题,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其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正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的重要举措。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数字经济正全面渗透到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关键动力。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其在整合各方资源、优化产业链结构、强化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000多个、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52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就业新途径[2]。然而,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联合体内部成员间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导致联合体内部发展不均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数字中国、农业强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提出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创新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重塑传统农业产业链,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协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协同发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嵌入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能够优化要素配置、延伸产业链结构、提升生产效率,进而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3-4]。然而,关于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系统性研究相对匮乏。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索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协同发展机制,对于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拟从技术融合与创新为屈动、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市场扩展与品牌建设、供应链优化与风险管理四个方面,揭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切实可行提出的优化路径,以期推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数字化转型,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
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不仅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智能配置,还能推动农业的科技创新,降低农业产业供应链风险。此外,通过数据资源整合,拓展联合体的市场边界,借助大数据、数字营销等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可实现高质量发展。
1.技术融合与创新驱动
数字技术的引入,特别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生产、管理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通过应用精准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了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作物生长情况,结合大数据分析,可以精确施肥和灌溉,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5]。此外,数字技术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内部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联合体内的各成员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优化决策流程,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创新驱动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增值服务。通过创新的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可以直接触达消费者,缩短了供应链,提高了效率,为农民带来了更高的收益。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还促进了农业金融服务的发展,如基于大数据的精准信贷服务,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通过数字技术的创新驱动,既提高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综合效益,也为农户增收和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2.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
数据资源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效的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性、管理的高效性和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成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关键机理之一。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数据资源的整合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汇总,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联合体内的各成员能够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实时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运营效率。例如,通过整合气候、土壤、作物生长等多维度数据,农业生产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物种植的最佳时机,实现精准化种植,大幅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数据共享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信息和技术在联合体内快速流动,加速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推动成员间的学习交流,实现协同创新,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还延伸到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联合体可以精准定位目标市场,把握消费趋势和需求变化,进而开发个性化产品,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此外,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农产品全程溯源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可以记录和追踪农产品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信息,增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信心,提升品牌价值[6]。
3.市场扩展与品牌建设
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不仅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也为其品牌建设提供了创新的工具和平台,从而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突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从局部市场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跨越。这种市场边界的拓展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销量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和价值链结构。通过线上销售渠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能够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扩大利润空间,同时获取第一手的市场反馈信息,促进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
在品牌建设方面,数字经济时代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品牌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或口号,而是演变成一个复杂的数字化生态系统。通过社交媒体营销、搜索引擎优化、内容营销等数字化手段,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这种数字化品牌建设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建立起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培养品牌忠诚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增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心;通过社交媒体与消费者互动,可以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数字技术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供了精准营销的可能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联合体可以深入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实现对消费者画像的精准描绘。基于这些数据洞察,联合体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如个性化推荐、定制化生产等,不仅可以提高营销效能,还能显著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同时,这种数据驱动的营销模式也为产品研发和创新提供了方向,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4.供应链优化与风险管理
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能够对供应链全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及时跟踪和顺应市场变化,规避潜在的市场风险。物联网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联合体分析市场趋势,优化库存管理,减少资源浪费;人工智能则可以进行精准市场预测,指导生产决策,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7];通过区块链技术,联合体可以记录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提高产品的可追溯性,还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农业生产面临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等诸多风险,数字技术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可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预测,联合体可以提前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制定应对策略,减少损失;另外,数字技术还可以帮助联合体实现更加精细化的风险管理,如通过精准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二、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数字经济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这些困境既包括联合体自身数字化转型不足的问题,也涉及数据要素流通、市场营销创新和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的短板。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对于理解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数字化转型滞后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大多数联合体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对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即使部分联合体开始尝试数字化改造,也往往局限于单一环节或简单的信息化管理,未能实现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这种较低的技术应用水平制约了联合体的生产效率提升,也影响了产品质量的改进和成本的降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普遍缺乏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对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有限,难以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8]。一方面,联合体内部缺乏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与科研院所、技术企业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创新资源难以有效整合。这种创新能力的缺失使得联合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难以根据自身特点开发适用的数字解决方案。
2.数据孤岛现象突出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数据采集环节缺乏统一标准,各环节数据格式不一,导致数据整合困难;种植、养殖、加工等不同环节采用的数据采集设备和方法各异,产生的数据格式和质量参差不齐。这种标准化程度较低的现状,不仅增加了数据清洗和转换的成本,还降低了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制约了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同时,联合体内部各主体之间普遍存在信息壁垒,缺乏数据共享的意愿和动力。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等成员单位往往倾向于保守自身数据资源,担心数据共享可能带来的商业风险[9]。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数据提供方难以从共享中获得明确收益,进一步削弱了数据开放共享的积极性。这种信息封闭的状态严重影响了联合体的协同效率,阻碍了数据价值的充分挖掘。
3.市场拓展能力不足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数字营销渠道的布局不足,难以适应新零售趋势,多数联合体仍然依赖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对电商平台的运营缺乏经验,社交媒体营销能力薄弱,即使开通了电商渠道,往往也是简单地将线下产品照搬到线上,缺乏对数字营销特点的深入理解,难以充分发挥新零售渠道的优势。同时,多数联合体对互联网品牌建设重视不足,缺乏系统性的网络营销策略,品牌影响力有限[10]。大多数联合体未能建立起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品牌形象,在数字化传播和用户互动方面表现不足。由于缺乏对消费者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应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品牌营销往往停留在简单的产品展示层面,无法形成差异化的品牌竞争优势,也难以建立起稳定的消费者关系。
4.协同风控体系缺失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供应链协同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既表现为内部协同不畅,也体现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对接不足[11]。联合体内部各主体之间信息互通不畅,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同时,不同联合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跨区域协作机制,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效应。这种协同效率的低下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组织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联合体对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等预警能力不足,缺乏系统性风险防控措施。多数联合体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产品质量等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较弱。由于缺乏数据支撑的科学决策系统,联合体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容易在市场环境变化时陷入被动局面。
三、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并非简单的技术嵌入,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再造过程,应通过要素配置重构、资源优化等方式,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1.推动技术融合与创新应用
(1)运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
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通信设备和计算能力结合在一起,可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是推动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措施。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自动化监控和数据收集,还包括深度的数据分析和基于数据的决策支持。在实际操作中,部署物联网技术首要考虑的是在联合体各个生产场所安装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监测土壤湿度、pH值、温度、光照条件等关键指标,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央系统。通过这些数据,农业生产者可以精确地了解作物生长的微环境,及时调整灌溉、施肥等管理措施,从而优化资源使用,增加作物产量。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用于设备管理,如拖拉机和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可以装配传感器,实时监测其运行状态,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并修复故障,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还可以通过分析机械使用数据优化其工作路线和作业时间,提高机械使用效率。
(2)构建智慧农业生态系统
智慧农业生态系统是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字化创新生态的核心支柱。智慧农业生态系统可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打造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管控体系。在空中,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进行大范围农田监测;在地面,部署各类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实现精准数据采集;在地下,运用土壤监测技术掌握作物根系生长环境。这三个维度的数据通过云平台进行整合分析,可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系统不仅能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监测和智能管理,还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例如,通过精准气象预报和土壤墒情监测,实现按需灌溉,节约水资源;通过病虫害智能识别和预警系统,实现精准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通过农机自动导航系统,提高作业效率和精度。
完善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是智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运行的支撑,包括5G网络覆盖、农业物联网、农业云平台等。同时,政府还应当鼓励开发各类智慧农业应用,如智能种植管理系统、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畜牧养殖监测系统等,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借助智慧农业生态系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可控化和可追溯化,不仅能提高农业产出和质量,还能推动联合体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增强其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借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产品智慧物流系统也可得以构建。通过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智慧物流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透明度,在实施智慧物流系统时,重点在于构建一个全面的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实时跟踪农产品运输、仓储、分拣和配送等各个环节的流通状态。通过在运输车辆上安装GPS或北斗跟踪设备和温湿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控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位置和环境条件,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同时,利用条形码或RFID标签技术,可以实现对每一批次农产品的实时追踪。通过自动化仓库管理系统优化货物存储位置和库存水平,可提高库存周转率,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通过分析交通数据和订单信息,为配送车辆规划最佳路线,避免交通拥堵和延误,确保农产品及时送达消费者。此外,通过建立消费者反馈机制,智慧物流系统可以收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评价数据,为联合体内部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提供改进依据,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够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增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整体竞争力。
2.构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体系
(1)整合各环节数据资源
构建数字农业产业链的核心任务是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数据资源,深入理解每个环节特点及其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作用,确保数据的有效流动和利用,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
在生产环节,整合包括种植、养殖等初级产业的详细数据,通过使用传感器技术和卫星成像技术,实时获取作物生长情况、土壤湿度和养分水平等信息,优化农场的日常管理,预测作物产量,为后续的加工和流通环节提供依据[12]。在加工环节,整合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数据,通过跟踪原料来源,加工过程中温度和湿度控制、能耗等关键参数,可确保产品质量,优化实施过程;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联合体内部企业的历史生产数据,可发现生产瓶颈,识别改进点,提升联合体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流通环节,通过分析消费者购买数据与市场趋势,企业可以更好地预测市场需求,整合仓储、运输等环节数据,优化库存和配送计划,及时调整物流策略,提高物流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
(2)搭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平台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搭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集成、分析和应用,可提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生产效率,提升整个联合体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平台的开发需要从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多个维度入手。数据收集是基础,涉及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每一个环节的数据获取。例如,可以通过安装在农田的传感器收集关于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方面的数据;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控生产线的运行状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收集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反馈信息,最终使用无线网络、蓝牙等各种通信技术将其传输到中央数据库[13]。数据存储需要一个安全、可扩展的云存储系统,以便存储大量的实时和历史数据。为了处理这些数据,平台需要配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包括数据清洗、标准化和转换,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数据分析则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从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如通过天气数据预测作物生长条件,通过市场数据预测消费趋势,这些分析结果可以直接反馈给联合体的管理者、加工厂和分销商,帮助他们作出更精确的生产和销售决策。
3.拓展数字化市场营销体系
(1)打造数字化产业融合平台
数字化营销服务平台是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拓市场的重要支撑。通过整合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等多元化营销渠道,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基于数字化营销平台,农产品可以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收益。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可指导农业生产,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平台应重点实现以下功能:一是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系统,支持B2B、B2C等多种交易模式;二是开发移动终端应用程序,便于消费者随时购买和商家及时响应;三是整合物流配送资源,完善农村物流网络,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配送。
(2)构建数字化品牌营销体系
数字时代的品牌建设需要创新理念和方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全方位的品牌营销体系。首先,应通过社交媒体营销、搜索引擎优化、内容营销等数字化手段,精准、高效地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例如,可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增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心;通过社交媒体与消费者互动,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其次,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深入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实现对消费者画像的精准描绘。基于这些数据洞察,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如个性化推荐、定制化生产等。再次,积极开展数字文化营销,如开发农事活动直播、VR乡村旅游、数字文化展览等创新项目,提升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
通过数字化营销服务平台和品牌营销体系的协同运作,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可以有效拓展市场空间,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这种数字化营销模式也可为产品研发和创新提供方向,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4.完善供应链与风险防控体系
(1)健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字化管理制度体系
在完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字化治理的过程中,健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字化管理制度体系是基础性工作,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综合性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以确保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信息安全,同时促进各参与主体间的协同发展。
构建这一制度体系的核心在于明确数字化管理的指导原则,包括数据共享、透明度、责任界定和用户隐私保护等。这些原则应当贯穿于联合体内部的所有活动,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每一个环节。为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如数据格式标准、数据交换协议和信息安全规范,以确保不同系统和组织之间能够无缝对接。管理制度体系还应包括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员的角色和职责的明确界定,包括如何组织数据的收集和维护,谁负责数据的更新,谁有权访问特定类型的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冲突和错误等。另外,还需要建立一套监督和评估机制,包括定期的系统审计、性能评估、风险评估、违规行为处罚等机制,确保联合体内部各方严格遵守规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同机制
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同机制可以确保信息流和物流在供应链中顺畅无阻,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响应速度与市场适应性。实施这一协同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技术平台的搭建、数据共享标准的制定和跨界合作模式的探索。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可以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以此连接不同企业的管理系统,如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和SCM(供应链管理)等,确保联合体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在同一个平台上更新和获取信息。同时需制定一套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接口规范,确保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例如,可以采用国际通行的数据标准和加密技术,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访问和篡改。联合体内的企业在数字平台的支持下,可探索与金融、保险等其他行业的合作,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例如,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分析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数据,为农户提供精准的农业保险服务;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根据产销数据提供贷款支持,为联合体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内部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1).
[2] 高强,曾恒源.新时代以来的农村改革:成效经验、理论创新与深化方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92-102,203-204.
[3] 逄健,朱欣民.国外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与数字经济国家发展战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8):124-128.
[4] 许宪春,胡亚茹,张美慧.数字经济增长测算与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0):1410-1417.
[5] 钟真,徐越,蒋维扬.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理论机制及发展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24(2):120-129.
[6] 李静怡,张文政.生计资本促进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路径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州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3,42(6):12-16.
[7] 韩兰华,潘荣根,汪桥.数字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合作博弈模型研究:基于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64-70.
[8] 余永跃,吴方.数字经济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交易成本角度[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39(5):44-50.
[9] 李亚敏.大数据赋能特色产业助力河南省乡村振兴[J].当代农机,2024(7):86-87,90.
[10]袁霄凌,花笑婷,海景景.科技创新背景下河南省农业“美豫名品”建设研究[J].南方农机,2024,55(20):115-117,125.
[11]刘洋.河南省农业产业新业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3(9):27-29.
[12]尚旭东,叶云.联合动机、合作机制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设[J].农村经济,2023(11):135-144.
[13]刘颖.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问题与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23(10):44-45.
[责任编辑:毛丽娜 张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