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炎黄祭祀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价值意蕴

2025-02-08程丽君

关键词:祭祀凝聚力中华民族

栏目特约主持人按语: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国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本刊结合地域特色推出“中州·中原·中部”重点专栏。河南地处九州之中,故称“中州”;横跨中国中部黄淮大平原,又称“中原”;在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中部地区崛起大战略,河南又是其中重要省份。本栏目首期推出三篇文章:程丽君的《论炎黄祭祀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价值意蕴》一文指出,炎黄祭祀以共同始祖的认同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铸牢家国一体的伦理根基,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精神血脉;唐晔的《从〈清明上河图〉看中国传统城市经济》一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考察,指出北宋都城东京是中国传统型城市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城市经济发展的顶峰,同时兼析了东西方城市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发展方向的不同;崔连标等的《中部六省减污降碳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一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部六省2010—2021年减污降碳动态演进特征和影响因素,为中部六省因地制宜地制定减污降碳协同政策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本栏目的创办旨在为读者提供新的看点,为期刊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热忱希望本栏目能得到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踊跃赐稿。

龙协涛教授(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

摘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炎黄祭祀中的文化构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陕西祭黄帝陵和河南郑州祭黄帝故里为代表的炎黄祭祀绵亘千年,它以人伦教化为精神底色,遵循着以“人文始祖”唤醒共同记忆,以“英雄感召”激活共同情感,以“四海一家”铸就思想丰碑的凝聚共识逻辑进路。人们年年岁岁、周而复始通过对人文始祖的缅怀,不断强化着根祖意识,引发一体之心、感恩之心。在以共同的始祖认同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中,炎黄祭祀升华出家国一体的伦理根基、以德为内核的支撑体系和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精神血脉。

关键词:炎黄;祭祀;中华民族;凝聚力;根祖意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5.01.004

文章编号:2096-9864(2025)01-0026-07

2024年农历三月初三,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省新郑市黄帝故里隆重举行,延续了“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主题。“三月三,拜轩辕”,肇始春秋,绵延至今。新郑地处中华文明的腹心,先秦以来很多文献记载其是黄帝的故都,“元年,(黄)帝即位,居有熊”[1,皇甫谧解释:“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2此外,每年清明节有大批海内外同胞会专程前往陕西黄帝陵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孙中山、毛泽东先后于1912年、1937年分别写了著名的黄帝陵祭文。可见,无论是祭黄帝故里还是祭黄帝陵寝都有着悠久历史,早已成为海内外华人的文化圣典,寄托着全球华人报本反始、慎终追远的文化感怀,凝聚着赓续中华文明根脉的深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自中华文明肇始以来,祭祀历经多个时期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文化现象。作为独特的精神标识,炎黄祭祀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极其鲜明的特点塑造着民族性格,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以巨大凝聚力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一、炎黄祭祀的精神底色:人伦教化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4,中国传统祭祀文化将祭祀的教化功能视为根本,认为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安定社会、敦厚民风等重要作用。黄帝时期,祭祀典礼已经与国家政权的治理需要结合在一起。炎黄祭祀不仅承载人们对炎黄二帝的敬仰之情,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追思先祖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着同一祖先的“根”观念,在贯彻人伦教化的过程中积聚起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1.制祭:以报本反始为原则

中国人素有“慎终追远”“法祖敬宗”之传统,此理念“自生民以来则有之”[5。历经千年,人类祭祀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到图腾崇拜再到神本向人本的转化,转换为对人的创造力的肯定,将那些作出开创性贡献的人列为对象,并将之提升为“国之大事”。中国传统祭祀文化有宗教外衣包裹的色彩,实则内蕴着对建功立业者的颂扬。诚如王充所言:“凡祭祀之义有二:一曰报功,二曰修先。报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6在人类学中,有一个重要范畴,即“culture hero”,与汉语中的“神话人物”“文化英雄”等概念相当,是集中体现上古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超人,引领着人类文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因此被万世歌颂和纪念[7。作为将“艺五谷”与“垂衣裳”统一起来的文化英雄,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炎黄二帝自然成为历代祭祀的主要对象。

作为人文始祖,炎黄二帝为中华文明的肇始立下了丰功伟绩,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教民播种五谷,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又尝百草酸咸之味……日中为市,以聚货帛。”[8据记载,炎帝作为部落首领,培植植物、遍尝百草,不仅发现了粟谷,还发明了医药、纺织、琴瑟等。与此同时,炎帝在处理族人关系上怀着包容宽厚的品德,“怀其仁诚之心……养民以公”[9,以“仁诚之心”对待族人,推崇和合、尚仁。“黄帝年十岁,知神农之非而改其政。”[10]80同样,作为敢为人先的实干者,黄帝从小就立下建功立业、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远大志向。黄帝凭借其实干精神,感召众人,其发明创造达30余种,解决了人们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尚书大传·略说》载:“黄帝始……礼文法度,兴事创业。”《白虎通义》载:“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长存。”黄帝取法天地,创设法度,建立人伦关系,推行德治,形成了“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10]30的局面,实现了天下的统一融合。炎黄二帝开创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系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立下了无与伦比的功勋。这些在开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先河的过程中,逐渐沉淀出实干、创新、厚德、民本、和合等伟大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在对炎帝、黄帝的追思、缅怀中,形成了源远绵长的炎黄祭祀文化。古人制祭以报本反始为原则,凡具“本”“始”意义之存在者,如天、地、祖庙等,皆属祭祀之列。《礼记》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大礼与天地同节……节故祀天祭地,成万物有功报焉也。”天地生养、成就万物,祭祀天地就是要回报天地的恩情,进而培养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人生之始可溯至其祖,本源于天。祭祀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伦理道德,“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11]1580。圣人通过祭祀发挥垂范作用,以返本复始为教化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特别看重伦理道德的民族,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点。因而,不管是虞夏商周的华夏族,还是夷蛮戎狄的“四夷”族,都视黄帝为“高祖”,自称为“黄、炎之后”“炎黄之后裔”[12。炎黄祭祀深层意义上正是对人文初祖功德的缅怀。通过年年岁岁、周而复始对炎帝、黄帝的祭祀、缅怀,强化人们的根祖意识,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华夏民族-汉民族-中华民族”在“滚雪球”式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沿着“文化民族”的道路发展的[13。炎黄文化作为贯穿其中的血脉基因、文化基因,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尽祭:以诚敬无邪为贯彻

祭祀意义的落实需要内求于心。“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11]1570祭祀要求主体保持内与外的统一,以敬贯穿全程。祭祀之礼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彰显出浓厚的人文意义,抽象为更重要的精神,即祭祀者在祀礼中秉持的诚敬无邪。以此为内核,人们在追思炎帝、黄帝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巩固民族情感、形成文化纽带。

以诚敬贯彻始终,方能真正发挥炎黄祭祀化育之效用。在中国古代,祭祀炎黄是国家大事。近年来,诸多学者呼吁将炎黄祭祀确定为国家祭祀。炎黄祭祀内蕴对构成中华文明标识的炎黄文化的传承,对于守好中华文明之魂、强化民族精神标识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效应,是增强民族团结、形成巨大合力的重要路径。炎黄祭祀生动彰显着对中华文明的敬重,有助于在激发人们敬天敬祖、慎终追远的情感中,唤起人们对国家制度、民族文化的认同。要真正发挥炎黄祭祀之效用,需要在落实中将诚敬贯彻终始,避免形祭大于心祭。在祭祀炎黄的仪式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果只是注重场面宏大、服装仿古,忽视了对其文化内涵的考究与体悟,会直接导致祭祀过程流于形式,无法引起人们的内心共鸣。礼器、礼仪、祭品都是有形的东西,但最重要的是祭祀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在炎黄祭祀中通过诚敬之心的贯彻,就是要引发人们的一体之心,让其感知自己不仅和祖先、和后世子孙是一体的,而且和其他人、和自然万物也是一体的,从而培养其一体的仁爱之心、感恩之心。只有“一体”才能“和”,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化解冲突、促进和平。“和”的文化理念一以贯之地影响和规范着历代传统政治实践,使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不断巩固与拓展。正是以一体之仁作为内在特质,各民族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天下一家”的拳拳家国情感和浩浩民族大义浸润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才能够凝聚成任何势力都攻不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炎黄祭祀:凝聚共识的逻辑进路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炎黄祭祀中的文化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炎黄二帝的祭祀礼仪中蕴含着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正所谓“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这种同宗同源的文化渊源在锻造共同记忆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与此同时,在对炎帝、黄帝的缅怀之中传承着超越时空的民族情感,成为凝聚各民族的重要黏合剂。以华夷同宗同源的心理基础与思想意识为根基,人们突破民族狭隘意识,以“四海一家”为共同追寻,构筑了民族精神丰碑。

1.以“人文始祖”唤醒共同记忆

自古以来,无论是古代文献还是民间传说,都将炎黄视作共同始祖,这是族群观念融合的坚实心理根基。甲骨文资料显示,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崇天敬祖、以祖配天的传统,人们极其注重祭祀祖先和土地、山川神明。炎帝、黄帝很早就被作为共祖祭祀,这种共同的始祖认同引发了民族融合的思潮,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状态的形成。《国语·鲁语》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喾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黄帝被尊奉为虞、夏、商、周的共同始祖。“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14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炎黄二帝之间的特殊关系,也成为他们后来同为中华人文始祖的基础所在。“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15顾颉刚曾对古代民族融合进行了考察,他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而在这个统一体的形成中,共同始祖的追认是族群观念融合的重要步骤,为不同族群提供了心理认同的最大可能。“颛顼、帝喾之前又推上了许多的王者了。这样一来,任何异种族异文化的古人都联串到诸夏民族与中原文化的系统里。”[16费孝通也曾指出:“几千年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作用。”17

先秦以降,作为人文始祖的炎黄二帝成为人们祭祀的重要对象。任凭历史如何变迁,炎黄共祖地位岿然不动。“祖先”一词早已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人文始祖内蕴着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守望相助的文化记忆。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钥之一就是始终坚持民族祖先崇拜,将民族认同熔铸在中华儿女的基因之中。在祭祀炎黄的传承中,在敬仰与缅怀始祖功德的过程中,人们超越时空的共同记忆被不断唤起,沉淀为更为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潜移默化之中将海内外同胞牢牢凝聚在一起。

2.以“英雄感召”激活共同情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历经千年风雨锻造,由56个民族组成,血缘相亲、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五千多年来,中华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间虽然有争斗与分裂,但融合、统一是主流,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彰显的,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性前提。从历史文化深处培育各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感,是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依托、思想前提和文化依归。

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过程中,共同的情感要素发挥着黏合剂的重要效用。炎黄二帝的祭典仪式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就在于人们在对炎帝、黄帝的缅怀之中牢固树立了超越时空的民族情感。在缔造中华文明过程中炎黄二帝生动诠释了独特的英雄业绩和品质,不仅解决了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难题,还在精神文明方面立下了开创性功绩。人们将炎黄二帝视为有功于民的英雄祖先,形成了共同的心理崇拜。这种以炎帝、黄帝英雄功德为主体的价值取向,逐渐沉淀为宝贵的炎黄精神,即实干、务实、创新、进取、和合、献身等伟大精神。这种发端于上古、绵延数千年的炎黄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铸就了根基,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今时代,对炎黄二帝的追思、缅怀,内蕴着对炎黄精神的发扬光大,这种以英雄感召为底色的祭祀仪式,寄托的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感情,表达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寻根溯源的文化认同。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炎黄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在祭祀炎黄二帝的传承中,这种精神内核熔铸于人们的灵魂之中,散发出持久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炎黄祭祀作为凝聚中华儿女民族精神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旗帜,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凝聚共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3.以“四海一家”铸就思想丰碑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华夏民族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开始即为一个多民族的复合体,在其构成中,炎、黄、虞、夏、商、周等共同发挥着骨干作用,孕育着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早在黄帝时代,华夏民族就已经融合了东夷、苗蛮两个部族,实现了统一,创造了和乐安宁的局面,到了炎黄时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大一统观念的萌芽。传统中国在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格局与气度,铸就了“四海一家”“和而不同”的包容情怀。历代明君提出与贯彻的统一方略正源自其内心深植的“大一统”理念,这是文化传统作用于战略选择的必有之义。元朝将缔造“四海一家”作为实现统一的根本理由:“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为正统。圣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问,而自弃正统邪?”[18清雍正帝曾主张:“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共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19“大一统”文化规范和指导着历代政治生活,贯穿中华文明史的始终。传统中国在文化上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形成了对诸民族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与凝聚力。

古代中国从中原地区不断扩展成为领土广袤的“大一统”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主要不是依靠武力征服的,是由其自内而外发出的深层力量所决定的,是在“四海一家”“协和万邦”的理念下催生出的自然过程。

《礼记·祭统》言:“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纵览整个中国古代,祭祀礼仪都是国之大事。人们通过慎终追远,落实社会教化,维护社会稳定。炎黄祭祀作为中华民族“根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历史上不断强化着华夷同宗同源的思想意识,为人们突破民族狭隘意识铸就了思想丰碑。人类历史上不同族群间的冲突相当一部分源自文化上的冲突、不宽容。从“华夷之辨”到“四海一家”,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沉淀,融合儒、释、道智慧,发展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这成为各民族不断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

三、炎黄祭祀: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精神血脉

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祭祀礼仪在历史传承中延续下来,成为人们祭祀炎帝、黄帝的精神基础。相较于有形的礼仪行为活动,祭祀炎帝、黄帝过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参与者在该过程中的深切体悟更为重要,其中凝聚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共识,是中华民族形成深刻认同的情感基础。文化认同是形成巨大凝聚力的精神支柱,祭祀炎帝、黄帝正是对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民族信仰的深化与弘扬,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与赓续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其一,炎黄祭祀中蕴含的家国一体观念,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伦理根基。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今时代,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炎黄祭祀文化传承着超越时空的民族情感,以孝文化为根基构筑起家国一体的集体观念,在延伸出强烈民族同根性的同时,还通过同一根脉的文化认同将炎黄印记厚植于海内外同胞的内心,不断强化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其二,炎黄祭祀中蕴含的以德为内核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炎黄祭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祖根文化、源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所在。早在炎帝时期,就讲究修德,形成了奉献精神。炎帝十分注重为族人服务,为解决食物短缺和百姓受病痛折磨等问题,他历经千辛万苦,不仅获取了种植谷物的经验,还舍身遍尝百草,开启了以中草药治病救人的先河。黄帝时代,中华文明取得奠基性的伟大成就。据《史记》载,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在肇造文明中彰显出中、和、容、实等人文特性,他设“九德之臣”,以九行教养百姓,仁爱百姓,以德化民,达到万邦协和的境界,成为万世景仰的“厚德”楷模。经由对炎黄文化的体悟、传承,古圣先贤在体悟“道”的基础上,将人之德贯穿于立身处世、齐家治国之中,不仅构建了以仁爱为价值取向的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传统社会生活准则和人际关系准则的重要依循,还形成了崇德尚和的基本精神,在各民族间架起了沟通融合的桥梁,中华各民族在交流发展中紧紧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整体。炎黄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贯穿整个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其三,炎黄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在炎黄文化的基础上,古人孕育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769的理想。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得道的圣人所达到的境界。《周易》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大人、圣人作为得道之人,深谙“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真相,秉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价值观,按照“道”即“一体”的宇宙观来行为。孔子用一个“仁”字来概括得道之人的品德特征。王阳明也认为得道之人具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体之仁”。在这种“一体”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中父与子、夫与妇、君与臣、兄与弟,乃至朋友、国家、民族、宗教之间都是和谐一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一体”才能“和”,因而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化解冲突、促进和平。这种一元和合的思维方式是理解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关键。圣人作为“得道之人”,通达“以天地为一体”的道理,并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与天地合德,因而能够按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治理天下,自然能够做到天下为公,行一体之仁,培养起“协和万邦”的博大眼光和开阔胸襟,形成世界大同、胸怀天下的文化传统,对内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外形成了“协和万邦”的天下局面。炎黄文化中贯穿“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华民族包容和合的天下观,在祭祀传承中成为助推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深厚动力。

四、结语

历史与神话之间确实存在着“互渗现象”[20。恰如钱穆先生所言,在“人的神话,神的人话”之间确有共存与转化21。如果用客观、严谨、审慎的历史眼光对这些神话传说进行剖析,就能发现在神秘外衣之下是早已将人格与神格融合起来的综合体,炎黄二帝重德为民的高尚品德早已烙印在人们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在对炎帝、黄帝的追思缅怀之中,形成了源远绵长的炎黄祭祀文化。炎黄祭祀深层意义上正是对人文初祖功德的缅怀。这种共同的始祖认同引发了民族融合的思潮,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状态的形成。在敬仰与缅怀始祖功德的过程中,人们超越时空的共同记忆被不断唤起,沉淀为更为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潜移默化之中将海内外同胞牢牢凝聚在一起。炎黄文化作为贯穿其中的血脉基因、文化基因,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沈约.竹书纪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

[2] 皇甫谧,宋翔凤.帝王世纪[M].钱宝塘,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7.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7.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861.

[5] 许嘉璐.后汉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283.

[6] 王充,颜之推.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论衡、颜氏家训[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5:305.

[7] 周洪宇,王文虎.炎黄国祭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50.

[8] 刘恕.资治通鉴外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

[9] 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609-610.

[10]王利器,王贞珉,邱庞同.吕氏春秋本味篇[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3.

[1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霍彦儒.炎黄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2:397.

[13]王震中.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J].红旗文稿,2016(1):23-26.

[14]司马迁.史记[M].韩兆琦,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13.

[15]贾谊.贾谊集·贾太傅新书[M].何孟春,订注.长沙:岳麓书社,2010:22.

[16]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33.

[17]费孝通.弘扬炎黄文化振奋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2-04-09(04).

[18]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元史:第五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3002.

[19]故宫博物院.《文献丛编》全编:第3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113.

[20]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35-440.

[21]钱穆.黄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22.

[责任编辑:侯圣伟]

猜你喜欢

祭祀凝聚力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