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权理论视角下城市流动摊贩的社会融入研究
2025-02-07李航关鹏飞
摘要:流动摊贩作为城市非正规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面临社会融入等多重挑战,这一现象亟须深入探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结构、法律政策和城市治理等宏观层面,对流动摊贩实际增权路径的关注不多。因此,可以从增权理论视角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流动摊贩融入城市生活。非结构化访谈和实地调研发现,流动摊贩在经济发展、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社会融入障碍。社会工作者通过对个体和群体的增权,提升摊贩的自我效能感和经营能力,并通过政策倡导改善其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从而为流动摊贩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支持。
关键词:社会工作;城市流动摊贩;社会融入;增权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25)01-0042-08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流动摊贩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非正规经济主体,他们在城市街道、社区和市场空间内灵活经营,提供日常必需品和服务,满足城市居民的即时消费需求,展现了城市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与多样性[1-3]。以流动摊贩为代表的“地摊经济”作为城市外围的一种边缘经济,其凭借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以及商品价格低的优势,可以吸引至少六类人群就业,还能促进出口转内销[4]。然而,流动摊贩带来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隐患、交通隐患及对城市形象的负面影响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仍是城市治理中的主要难题。这也是当下城市管理政策中对其仍采取“重治”手段的缘由之一[5]。在排斥性政策和规训压力下,城市流动摊贩往往面临空间资源受限[6]、归属感缺失[7]与社会身份边缘化[8]等困境,使得这一群体备受关注,其中以流动摊贩的社会融入问题尤为突出。
关于社会融入,可以定义为社会对于特定个体及其特定类别成员的包容性和接受性。其理论起源于西方移民研究,旨在探讨如何使被社会疏远的人融入主流社会,获得应有的机会和利益[9]。目前,我国关于社会融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流动人口[10]。尽管城市流动摊贩中外来流动人口占比较大,但针对该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仍显不足。现有研究多从社会结构、法律政策和城市治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流动摊贩的空间分布、治理模式及其社会困境。从社会结构视角来看,学者主要关注流动摊贩在城市中的边缘化地位及身份认同问题。城市边缘地带和马路市场已成为流动摊贩的主要活动场所,但由于缺乏合法身份和社会支持,他们难以融入主流社会[11]。为提高生存韧性,流动摊贩在不利环境中建立了自我保护机制,但这些应对策略多局限于个体层面,无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12]。法律政策视角的研究,则重点关注流动摊贩所面临的政策法律限制。地方政府多采取“运动式管控”方式,虽然这种模式在短期内有效,但由于缺乏长期规划和制度保障,摊贩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13]。地摊经济中产权不完整的问题使摊贩的权利难以保障,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会排斥感[14]。尽管部分城市尝试了包容性治理政策,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这些政策在执行中往往流于形式[15]。在城市治理的研究中,学者主要关注城管与流动摊贩之间的互动及其对社会融入的影响,“共治共享”原则被视为缓解城管与流动摊贩冲突的有效途径[16]。通过加强社区自治与合理配置资源,能够有效提升摊贩的经营能力,增强他们的社区参与度[17]。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现象描述层面,缺乏改善流动摊贩社会地位的具体微观策略,更多关注社会排斥,而较少探讨如何通过增强社会网络和支持来提升其归属感。尽管已有研究分析了法律政策对摊贩的限制,但缺乏通过政策增权来帮助其获得合法身份和权利的具体建议,且大多集中于政府视角,忽略了流动摊贩的实际需求。虽然治理模式强调共治,但实际上仍偏向于管理控制,缺乏真正的增权机制。因此,本研究基于增权理论视角,探讨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介入,促进流动摊贩的社会融入。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增权”一词是从“empowerment”翻译过来的,人们通常习惯于把它解释为“授权”“能够”和“许可”。该理论起源于在经济自由主义社会中实行激进实务所面临的困难[18]315。1976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所罗门出版了《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增权”这一概念,从此“增权”成为社会工作专业重要的实践理论[19]。由此,从社会工作实践角度概括,增权指的是通过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帮助他们应对生活挑战、抵御社会风险的过程[19-21]。它的主旨在于通过减少社会和个人障碍对于行使现有权利的影响,增强运用权利的能力与自信,以及从某些群体和个人身上转移权利,去帮助案主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18]312。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权利存在于案主本身,并不是被他人赋予的[22],社会工作者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介入案主或目标群体来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在能力。从案主角度来看,城市流动摊贩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始终呈现被动的状态,缺乏主动改变和积极争取的自觉性,这与增权理论的切入角度不谋而合。社会工作中的“增权”不仅可以协助流动摊贩挣脱各种主观与客观的藩篱来感受自身的能力,还能帮助其链接外部资源,改变不利处境,推动案主积极融入社会。
本文基于增权理论深入分析流动摊贩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的多重困境。通过经济、人际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城市流动摊贩发掘自身潜能,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在经济层面,将重点考察流动摊贩的合法经营状况和收入水平,从而分析其经济地位如何影响融入过程;在人际层面,关注流动摊贩的社会认同情况和社交网络的构建,了解他们与社区居民、管理者及其他社会群体的互动关系和身份认同情况;在社会环境层面,主要分析流动摊贩在经营环境与政策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工作专业者身份出发,探讨如何通过个体增权、集体增权和政策倡导的方式,帮助流动摊贩克服社会融入中的障碍,实现经济稳定、人际交往的良性互动,以及优化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最终促进其全面融入社会。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非结构式访谈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探讨流动摊贩的社会融入现状与所面临的挑战。通过非结构式访谈,研究将收集摊贩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以及他们与其他摊贩、消费者、社区居民、城管等各方主体的互动情况。同时,实地走访调查将观察他们的日常经营和执法交流,以便做好相应的访谈记录。调研时间限定于2024年1月至2024年5月,地点选定为Y市B社区。该社区毗邻Y市著名景点,人流量大,流动摊贩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本次调研共访谈流动摊贩、消费者、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及城市管理者30人,对有效访谈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综合多方意见,为后续研究提供资料基础。
三、增权理论视角下城市流动摊贩社会融入的现状分析
城市流动摊贩难以融入社会,不仅因为数量多、分布散且涉及多方利益,还因缺乏法律身份和社会保障,导致经济收入不稳定和边缘化。尽管他们对就业和社会服务有贡献,但因缺乏社会嵌入的稳定性和劳动力市场的保障,必须适应不确定的生存环境。稳定工作和社会支持是他们实现经济自立和社会融入的关键,若长期无法获得合法身份和稳定经营条件,他们将陷入困境。
(一)经济现状
经济自主性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融入的基础,在摊贩社会融入的过程中,经济收入的不稳定性始终是其面临的核心挑战。虽然“地摊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应对经济社会转型的生存策略已在一定程度上成熟[23],但摊贩依然会面临经济压力。在分析其困境时,经营合法化和收入水平两个维度上的问题尤为突出。
1.经营合法化维度
经营合法化是流动摊贩在城市中维持生计的关键。然而,由于复杂因素影响,大多数摊贩仍处于“非法”或“半合法”状态。这种身份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他们的经济稳定性和长远发展。
调研显示,B社区大部分流动摊贩处于“半合法”状态,仅能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经营,而在其他时段则靠流动经营勉强维持生计。这种经营方式虽能缓解生存压力,但未能提供长足的经济保障。“半合法”身份使摊贩的运营始终不稳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处于城市监管的灰色地带。另一部分流动摊贩因经济能力有限或年纪较大而长期处于非法状态。政府规定的摆摊区域需支付摊位费和管理费,部分摊贩难以承担,只能流动经营。同时,年长或文化程度低的摊贩获取信息的难度更大,导致他们无法申请合法经营许可。
流动摊贩长期面临执法部门的高压管控,缺乏合法身份使他们成为清理和罚款的对象。虽然城管理解他们的生计问题,但仍需依法执行法规。这种执法环境让摊贩难以维持稳定收入,迫使他们处于生存和违法的边缘。缺乏合法身份的流动摊贩几乎无法获得政策支持,进一步限制经济发展空间。尽管政策上有资源支持,摊贩却因缺乏合法身份无法进入福利系统,这加深了他们的经济脆弱性。
2.收入水平维度
低收入水平是流动摊贩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的又一经济挑战。尽管“地摊经济”市场门槛较低,但摊贩收入极不稳定,受多种外部因素影响。经营方式简单,使得摊贩难以获得稳定的经济回报。
流动摊贩的收入主要依赖顾客的随机消费,因此难以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顾客的购物习惯受便利性、商品价值和特色吸引力影响,这进一步增加了摊贩维持收入稳定的难度,收入上的不确定性削弱了他们建立稳定生活基础的能力,从而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脆弱性。
大多数流动摊贩缺乏系统化的宣传和客户管理,难以吸引和留住长期顾客。这种缺乏营销策略的模式让其无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长期低效经营。社区居民对摊贩的信任度也较低,难以将摊贩视为长期的消费对象,进一步限制了摊贩的收入增长空间。
流动摊贩的商品多集中在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上,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缺乏差异化优势。价格战导致收入内卷化,摊贩为了竞争不断降价,却无法提升整体收益,反而加剧了收入下滑。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限制了摊贩的盈利能力,还破坏了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压力。虽然部分地方政府采取灵活管理措施,允许摊贩在特定区域经营,但这些政策只能解决短期问题,无法提供长期保障。
(二)人际交往现状
城市流动摊贩的社会融入能力不仅依赖经济支持,还取决于其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社会认同与形成有效社交网络的能力。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流动摊贩薄弱和受限的领域,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在城市中的边缘化困境。
1.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个体与社会对自身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可度,这在流动摊贩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流动摊贩在职业和身份认同上面临显著挑战,使他们在心理和社会互动中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社会对流动摊贩职业的固有偏见,许多人将其视为低端且不稳定的工作。这种偏见不仅影响外界看法,也挫伤了摊贩的职业认同感。他们承受着来自政府执法的监管压力,同时又面对社会舆论的批评,双重压力让他们难以树立自信,更难产生积极认同,使得摊贩在融入社会时面临诸多障碍。
流动摊贩虽然长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依然模糊,许多摊贩仍觉得自己是城市的“外来者”,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即便在经济上取得一定收入,心理上仍旧缺少归属感,这种内外分裂的认同感使他们难以真正融入主流社会,反映出摊贩对自身身份的困惑以及与城市社会的距离感。
2.社交网络
流动摊贩获取信息、资源和支持主要依赖社交网络,但他们的社交圈通常局限于家庭和同行,这样的狭窄网络难以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导致他们在遇到社会风险或困境时缺少足够的支持。
流动摊贩的社交网络主要依靠亲友和同行之间的“强关系”,这些关系能够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却很难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摊贩之间更多维持互助性关系,很难通过这些网络获取诸如政策信息、经济支持等更有利的发展资源。因此,在面临社会危机或政策变化时,他们的社交网络极为脆弱。
尽管摊贩依赖顾客的支持维持生计,但与大多数消费者的关系较为功利且浅薄,缺乏长期的信任。这种浅薄的消费关系使得摊贩很难通过客户关系扩展他们的社会网络,加剧了孤立感和经济不稳定性。
流动摊贩与社区管理者的关系较为紧张,社区更关注摊贩的管理而非与其建立支持性关系。这种对立关系使得摊贩在城市管理中缺乏发言权,常处于被动状态。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摊贩不仅难以获得政策支持,还面临执法压力,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流动摊贩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有限,限制了他们的社会资本扩展。由于流动性,他们无法融入当地的社会网络,也未能参与公共事务。这种缺乏互动的状态削弱了他们的社会认同感,限制了获取社区支持和资源的机会。
(三)社会环境现状
社会环境这一外部因素直接影响城市流动摊贩的社会融入程度,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融入。流动摊贩在社会环境融入层面,主要关注经营环境的适应与政策环境的稳定。
1.经营环境
流动摊贩的经营环境受到特定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包括物理条件、社会关系和安全保障。经营地点的空间布局、交通状况及摊位的安全性和食品卫生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摊贩的运营效率和社会融入能力。
由于摊位的临时性和流动性,摊贩通常选择高效便捷的经营工具,这带来了安全隐患和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经营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许多摊贩缺乏基本的安全措施,如防火和防盗设备,有些甚至使用简易燃气设备,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严重事故。此外,B社区的夜间摊位常常占据人行道,导致交通拥堵和事故风险。
在食品卫生方面,摊贩也面临挑战,缺乏清洁水源和垃圾处理设施等,导致食品卫生问题频发。一些摊贩没有健康证,甚至在未佩戴口罩和手套的情况下直接接触食物,增加了食品污染风险。流动摊贩经常在户外工作,常遭受极端天气,也会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商品质量。尽管城市流动摊贩已适应这种经营环境,但这些安全和卫生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也增加了他们融入社会的难度,严重损害了群体形象。
2.政策环境
政策是社会公平和公共秩序的保障,然而,流动摊贩的政策支持常常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政策调整让他们难以找到稳定的生存路径。
Y市的X镇,作为历史文化古镇,旅游业带来了季节性经济繁荣。每逢旅游旺季或节假日,市政府会临时放宽对流动摊贩的限制,允许他们在景区或步行街特定区域经营,以增加地方经济活力。然而,旺季一过,限制措施又立即恢复,摊贩经营时间被压缩。
四、社会工作介入畅通城市流动摊贩社会融入的增权路径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理念的专业助人职业,可通过专业方法介入城市流动摊贩群体,帮助他们提升社会融入的能力,从而减少在经济、人际和社会环境中的“失权感”。在增权理论的框架下,社会工作应从个人增权、群体增权和政策倡导三个层面探索城市流动摊贩的增权路径。个人增权聚焦于引导流动摊贩主动增权,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经营能力;群体增权侧重于通过互助合作和资源整合,增强摊贩群体的集体力量;政策倡导则通过推动政策优化和合法权益保障,确保摊贩在社会中获得应有的支持和关注。
(一)个人增权:引导主动增权,提升经营能力与身份认同
个人增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主动增权,帮助流动摊贩在应对经济不稳定和社会认同低等问题时,提升自我效能感和适应能力。社会工作者通过针对性干预,激发摊贩的内在动力,增强他们应对日常经营挑战的信心和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环境中立足。
通过社会培训,提升流动摊贩的经营技能。社会工作者需要识别摊贩的个体需求,连接多元培训资源,包括客户体验、数字营销等。培训中,社会工作者指导流动摊贩有效推广产品、提升客户满意度,并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经营效率和竞争力。这些培训不仅使摊贩更好应对市场变化,还助其从传统低端经济模式转型为多元化、可持续的经营方式,寻找新增长机会。
通过政策解读,帮助流动摊贩降低违法经营的风险。许多摊贩因不熟悉政策而难以顺利获得合法经营身份,承受着执法压力。社会工作者应主动介入,举办政策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并提供个案服务,帮助摊贩了解最新法规及申请合法经营许可的流程和所需材料。通过政策引导,摊贩能够增强申请合法身份的信心和能力,在与相关部门沟通时更加从容,这种主动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摊贩的违法经营风险,使他们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稳定经营,逐步改善经济状况。
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增强流动摊贩的社会认同感。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的流动摊贩常面临自我认同缺失和社会排斥,尤其在社会地位和职业身份上缺乏归属感。社会工作者应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通过小组工作帮助摊贩重建自信。例如,组织“摊贩故事分享会”,鼓励摊贩分享创业经历和成功故事,从中相互学习和激励,增强成就感和归属感,同时打破对摊贩的刻板印象。心理支持不仅提升自尊和自信,还激励摊贩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强社会融入感。
通过构建支持网络,拓展流动摊贩融入社会经济的机会。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协调社区资源,搭建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资、技术和信息支持。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摊贩与社区组织、商会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在社区活动中的参与机会,这不仅增强了摊贩在社会中的存在感和认同感,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和发展机会。
(二)群体增权:通过合作与资源链接,增强群体力量与市场竞争力
群体增权的核心在于通过团结与合作,增强流动摊贩的集体力量,使其在应对经济、社会和政策压力时获得更多资源与支持。通过构建合作网络,流动摊贩可以共同面对市场挑战,减轻个体孤立经营所带来的风险,进而提升整体应对能力。社会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积极引导摊贩建立互助网络,帮助他们扩大社交圈,增强社会资本,这些举措为摊贩群体赋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他们在社会中获得更多资源和发展机会。
成立自组织,提升市场竞争力。一个有效的策略是鼓励摊贩组建自组织或互助小组,通过集体采购和联合品牌推广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并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联合品牌推广能够增强集体的市场辨识度,吸引更多顾客,减少摊贩间的恶性竞争,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此外,集体议价的力量还能进一步降低原材料价格,增加整体收益。社会工作者在初期应提供支持与指导,帮助摊贩完成组织登记备案,确保透明性和可持续性。在后续阶段,社会工作者还需进行监督与协调,以防出现内部分歧或管理混乱。
改善经营环境,确保安全与卫生。为解决流动摊贩经常面临的卫生隐患和意外风险,社会工作者可以主动联系专业的技术和安全检查人员,定期为摊贩提供设备检测和卫生培训,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自组织的成立还能发挥集体监督作用,通过制定共同的清洁和安全标准,互相监督执行,进一步改善摊贩的经营环境。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帮助这些自组织与社区卫生部门和环保组织建立合作,确保摊贩的经营环境符合当地法规和卫生标准,降低潜在经营风险。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扩展市场资源。流动摊贩在获取各类信息资源时处于劣势,信息不对称导致他们难以迅速调整经营策略,抓住市场机会。为应对这一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协助建立线上与线下的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发布政策更新、市场动态、活动通知和培训机会,使摊贩能够及时掌握最新信息,从而制定更有效的经营策略。这种资源链接机制有助于摊贩更好地利用社区和市场资源,拓展经营空间,提升市场适应力,例如,摊贩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获取季节性销售趋势、热门商品和顾客需求变化的动态,方便调整商品供应和营销策略,更加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合作开发新市场,探索多元化经营渠道。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摊贩开拓新的市场和多样化经营渠道,如合作开发社区集市、夜市和节庆活动,为摊贩提供更多销售平台,增加收入来源。特别是在节庆和特殊活动期间,社会工作者可以协调摊贩与活动主办方的合作,提供展示和销售机会。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帮助摊贩进入数字市场,推广商品和服务,进一步拓宽经营渠道。这种合作不仅增加摊贩的经济收益,还提升他们在社会中的能见度和认可度。
(三)政策倡导:推动政策优化,争取合法权益保障
政策倡导是解决流动摊贩在社会治理中根本性问题的关键,社区工作者通过积极参与政策讨论并推动政府制定更合理、包容的政策,能够帮助流动摊贩争取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从而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地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影响摊贩的生计和经营环境,更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城市中的合法身份和社会地位。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在政策倡导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政策的稳定性与长期性,促进长效管理机制。由于政策的反复性和短期性,流动摊贩难以进行长远规划,常常在政策变化中陷入困境。频繁变动的管理规定、严格执法和不明确的经营许可标准,使摊贩难以获得稳定的经营机会。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参与政策倡导,通过公众听证会和政策咨询会,推动政府出台更长效、稳定的管理政策。这不仅能减少临时政策的负面影响,还能帮助摊贩进行长期经营规划,从而提高整体经济稳定性和社会安全感。
反映基层声音,让政策更加贴近摊贩需求。政策的有效性在于是否真正了解和反映了基层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者应定期收集流动摊贩的意见和诉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摊贩在日常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及他们对政策的期望,之后将这些反馈整理并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促使政策更符合摊贩的实际需求。例如,了解摊贩在获得经营许可、缴纳费用和与城管互动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可以为政府简化许可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改善执法方式提供重要参考,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种自下而上的政策倡导方式,可以更好地保障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长效性。
构建常态化的对话机制,减少执法人员与摊贩的对立。在流动摊贩的日常经营中,与执法人员的冲突常常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之一。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推动建立政府、社区与流动摊贩之间的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定期的社区对话会、调解会议等形式,让城管、社区管理者与摊贩直接沟通,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对话机制促进对摊贩需求的理解与政策调整,增强摊贩在城市治理中的话语权。特别是针对摊贩经营时段、区域的协调,能够帮助城管和摊贩之间形成“合作”关系,让执法更加人性化,减少强制性清理和冲突。
提升摊贩的政策参与度,扩大社会影响力。社会工作者还应鼓励并协助摊贩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修订,提升他们对相关法规和政策的理解。帮助摊贩熟悉政策制定流程及表达意见的渠道,政策参与不仅能增加摊贩群体在政策制定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还能提升他们对政策的认同感和遵从度。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摊贩参与特定的政策试点项目,通过在小范围内进行政策实验,验证新政策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从而为未来的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践依据。
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政策倡导的合力。为了让政策倡导更具影响力,社会工作者还应联合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政策的优化和权益保障。例如,与法律援助机构合作,为摊贩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和捍卫自己的权益;与媒体合作,开展摊贩合法权益保障的宣传活动,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通过构建一个多方合作的政策倡导网络,不仅可以扩大政策倡导的社会影响力,还能在更广的层面上推动社会对流动摊贩群体的包容和接纳。
五、结语
“地摊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缓解就业压力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地摊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流动摊贩群体理应受到重视和帮助,享有应有的权利。然而,基于对Y市流动摊贩的调查发现,他们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处于弱势,面临经济收入不稳定、社会身份低下和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同时,流动摊贩还带来一系列城市治理难题,使其在社会融入方面始终处于困境。通过增权理论下的个人增权、群体增权和政策倡导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可以有效提升摊贩在经济、人际和社会环境方面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社会。
然而,与流动摊贩相关的问题作为城市治理中的顽固难题,一直不能彻底解决。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仅限于单一城市,代表性有限,未来应扩大调研范围,涵盖更多城市和地区。此外,本研究主要依赖定性方法,缺乏定量分析,后续应结合定量研究,以验证增权策略的长期效果。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帮助摊贩提升经营机会和社会参与度,也是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将来研究应持续关注流动摊贩的权益保障和发展需求,并结合技术变革探索新的增权方式,促进其更全面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陈颀,敖雅萱.空间秩序转变与“家”的扎根与脱根:一项流动摊贩进城案例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2023(5):134-156.
[2]刘昱辰,陈晓纯,刘轶伦,等.基于街景影像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城市流动商贩空间分布制图[J].热带地理,2023(6):1098-1110.
[3]马子琪.活力与品质:城市摊贩空间的弹性生产及其治理反思[J].云南社会科学,2021(4):139-146.
[4]王成栋.引导“地摊经济”有序发展[J].人民论坛,2020(20):77-79.
[5]HuangG,"ZhangH,XueD.BeyondUnemploymentandHeterogeneousMotivationsforParticipatinginStreetVendinginPresent-DayChina[J].UrbanStudies,2018(12):2743-2761.
[6]黄耿志,袁雪松,李晴,等.大城市流动摊贩疏导区的演变类型与机制研究:以广州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3(2):110-117.
[7]张楚婧,晁恒,李贵才.深圳市城中村流动摊贩的生存韧性和社会空间建构:基于日常生活实践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21(11):118-124.
[8]黄瓴,景晓婷.空间治理视角下山地城市社区街巷摊贩时空分布与空间优化研究:以重庆市七星岗街道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1(5):102-110.
[9]王磊.从福利国家到社会投资国家:发展型社会政策生成机理及其运行逻辑[J].东岳论丛,2020(3):57-65.
[10]董运来,王艳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社区治理与社会融入[J].宏观经济管理,2021(9):81-86.
[11]吕德文.城市边缘地带的可治理化:基于一个马路市场的实证调查[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6):54-64.
[12]魏淑媛,王春光.城市非正式就业者的生存韧性与机会空间建构[J].城市发展研究,2020(10):41-46.
[13]李文军,张欣.“地摊经济”下的城市基层治理转型:从运动式管控走向包容性治理[J].新疆社会科学,2020(6):134-142.
[14]王媛玉.关于城市地摊经济及其管理难题的探讨: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J].现代城市研究,2021(2):2-7.
[15]陈业宏,王岩.论“地摊经济”嵌入现代治理体系的行政监管路径:以15个城市的监管政策为样本[J].湖南社会科学,2020(6):93-103.
[16]崔占峰,桑琰云.城市治理中的“共治”与“共享”如何实现:对摊贩“微治理”应用的考察[J].城市发展研究,2020(11):66-72.
[17]彭蛟,彭小兵,张俊杰.地摊经济发展融入城市治理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基于DEMATEL方法的实证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21(2):8-13.
[18]马尔科姆·派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冯亚丽,叶鹏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9]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70-83.
[20]RappaportJ.StudiesinEmpowerment:IntroductiontotheIssue[J].PreventioninHumanServices,1984(2-3):1-7.
[21]Perkins,DouglasD.andMarcA.Zimmerman.EmpowermentTheory,Research,andApplication[J].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1995(5):569-579.
[22]楼玮群,蔡灵喻,毛珊.运用研究增权优化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务:基于照顾者社区支持服务项目的行动研究[J].社会建设,2022(6):7-23.
[23]BhowmikSK.StreetVendorsinAsia:AReview[J].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2005(22-23):2256-2264.
ResearchonSocialIntegrationofUrbanMobileVendorsfromtheperspective
ofEmpowermentTheory
LiHang,GuanPengfei
(CollegeofHumanitiesandArts,Shenya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ShenyangLiaoning110142)
Abstract:Mobilevendorsareavitalpartoftheurbaninformaleconomy,yettheyfacesignificantchallengesrelatedtosocialintegration,highlightingtheneedforthoroughinvestigation.Currentresearchmainlyaddressesmacro-levelfactorssuchassocialstructure,legalpolicies,andurbangovernance,whileoftenneglectingthespecificpathwaysforempoweringthesevendors.Fromtheperspectiveofempowermenttheory,itisessentialtoimplementeffectivestrategiestohelpmobilevendorsintegrateintourbanlife.Throughunstructuredinterviewsandfieldstudies,weidentifiedconsiderableobstaclesineconomicdevelopment,interpersonalrelations,andadaptationtosocialenvironments.Socialworkerscanenhancevendorsself-efficacyandbusinessskillsthroughtargetedempowermentinitiativesandadvocateforpoliciesthatimprovetheirsocialstandingandlegalrights,therebyfacilitatingtheirbetterintegrationintosociety.
Keywords:socialwork;urbanmobilevendors;socialintegration;empowerment
【责任编辑:刘北芦""责任校对:赵践】
收稿日期:2024-09-26
基金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22lsljdybkt-007)
作者简介:李航,男,辽宁锦州人,沈阳化工大学教授,社会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城乡社区与发展社会学研究;关鹏飞,男,辽宁营口人,沈阳化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治理与社区社会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