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业技术在小麦和玉米种植中的实践总结与影响分析

2025-02-05孙冬生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2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小麦病虫害

在小麦种植中,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已经在种子改良、精准农业和现代化灌溉施肥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基因编辑技术的引入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思路,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相继问世。同时,传感器技术的运用使农民能更加精确地监测土壤水分和营养状况,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提高了生产效益。在玉米种植领域,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抗病虫害和提高产量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深入探讨现代农业技术在小麦和玉米种植中的应用与效果,通过分析现有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现代农业技术在小麦和玉米生产中的优势和局限性,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农业决策者、科研人员和农民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小麦和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一、现代农业技术对小麦和玉米种植的影响

1、提高产量与质量

现代育种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更精准地选择和改良小麦和玉米品种。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的基因组可以被精确修改,增强了对特定性状的控制能力。通过导入抗病虫害基因,提高了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同时,新品种的培育使得小麦和玉米在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适应性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量

现代农业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作物具有抗虫、抗病的特性,降低了农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同时,随着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包括传感器技术和智能化农机的应用,使得农民可以更加准确地施用化肥和农药,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3、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对耕地面积的需求,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避免了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发。使用智能化灌溉系统可以在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水量的同时,避免农田大面积过度灌溉,节约了水资源。同时,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得农田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减少了农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

4、提高农民收入与改善农民生活

高产量、高质量的作物能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更为稳定,减少了因天气、病虫害等因素导致产量波动的情况,提高产值,为农民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生态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问题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虽然现代农业技术有助于减少水资源和化肥的施用量,如智能灌溉和精准施肥,但在一些情况下,过度依赖这些技术可能导致资源不合理利用。例如,智能灌溉系统虽然可以根据作物需求自动调节水量,但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监管,仍可能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现代农业技术中,施用化学农药和化肥虽然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但长期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破坏农田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在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寻求平衡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途径。一方面,应加强对农业技术使用的监管,制订相应的环保标准和指导原则,鼓励农民采用环保型农业技术和可持续的农业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应加大对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如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

2、农民接受度和技术普及难题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农民接受度和技术普及难题。一方面,农民可能因为技术复杂、投入成本高等原因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教育水平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部分农民可能无法充分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政府和农业机构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3、政策和法规面临的挑战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涉及复杂的政策和法规问题。在转基因作物种植方面,许多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监管和限制,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法规是一个挑战。另外,农业补贴政策、资源配置政策等也需要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相配套,以确保农民有足够的动力和资源采用这些新技术。政府需要在政策制定方面更加灵活,根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玉米种植中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1、种子处理

处理玉米种子通常会涉及消毒、包衣、催芽、硬化等步骤。消毒是基础,可以防止种子将病菌带入土壤中,保护幼苗的健康成长。通常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将种子放入药液中浸泡15~20min即可,随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能有效减少苗期病害的发生。包衣是在消毒后的种子表面附着一层保护剂,不仅可以提供营养,还能进一步起到预防病虫害的作用。通常使用具有促进生长和防病功能的包衣剂,配合必要的微量元素,如硼、锌等,按照种子重量的0.5%~1%进行包衣,即每100kg种子使用包衣剂500~1000g。在实际操作中,需保证包衣均匀,避免损坏种子。催芽,又称预发芽,是将种子置于适宜的温湿条件下,促使其发芽到露白为止。将种子用温水(通常在25~30℃)浸泡3~4h,之后取出放置于湿润的布或沙子中,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约20~25℃),每12h检查1次,直到种子露白即可,催芽可提前激活种子的生命活力,缩短出苗时间。硬化处理是为了提高种子抗逆性,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将种子在适宜的温度(通常0~4℃)下处理1~2d,然后迅速转移到15~20℃的环境中恢复1d,这样的温度变化可以增强种子的适应能力,提高其在低温或多雨季节的生长性能。

2、种植密度

合理密植可有效提升玉米产量。一般情况下,种植密度过大,不利于田间通风透光,会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在相同种植条件下,玉米产量越高,种植密度越小。因此在种植玉米时要遵循合理密植的原则。种植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品种和环境的影响较大。要合理密植高产品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同时,还要考虑玉米生长情况及土地情况,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情况下,种植密度越大对种子的质量要求就越高,所以要尽量减小种植密度。通常,在土壤肥沃、肥力较好的地块可适当增大种植密度;在肥力较差的地块可适当减小种植密度。第一,在保证植株间距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一般播种密度控制在60000~67500株/hm2,不能过密或过稀。第二,结合植株实际生长情况、土壤肥力、气候等因素合理规划种植密度。当土壤肥力不足、遇到干旱天气气温较高时,可适当降低种植密度。第三,在确定种植密度后,需保证田间具有较好的通透性。田间土壤板结时,需破垄处理,使玉米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土壤过于疏松时,应中耕处理。

3、科学施肥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施肥来提升玉米产量。在施肥时,需要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以保证肥料养分均衡,使玉米健康生长。在施用有机肥时,要先深翻处理土壤,保证土壤疏松。一般情况下,施用复合肥750~900kg/hm2。需要注意的是,在施肥时要与种子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烧苗。

4、田间管理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确保玉米生长环境的合理性与安全性。中耕除草可以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合理追肥可保证肥料供应充足。去雄授粉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注意选择晴朗天气去雄,去雄时间控制在雌穗吐丝后24h内,效果最好。去雄时要适当修剪植株,保证植株长势均衡。第一,合理追肥。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其中N元素最为关键,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施肥,促进玉米生长发育,保证高产。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主要吸收氮肥和磷肥,因此在追肥过程中要根据土壤肥力以及玉米对养分的需求合理施肥。第二,适时灌溉。玉米整个生长周期需要大量水分,特别是在灌浆期,需要补给大量的水分。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要注意灌溉量与灌溉时间。保证玉米苗处于“一干二湿”状态。如遇干旱天气要及时灌溉,保证植株生长所需水分。第三,中耕除草。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中耕除草,可以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减少杂草对养分的吸收和水分的蒸发,从而减少病虫害发生。一般情况下,玉米幼苗期不需要进行中耕除草工作,等到植株长出2~3片叶时再进行中耕除草工作。第四,幼苗期管理。在玉米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其生长状况,一旦缺苗要立即补苗,在补苗时要注意控制种植密度,以免对玉米生长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苗期要注意土壤湿度,中耕2次左右,清理田间杂草,根据玉米长势适时施用除草剂。第五,生长期管理。玉米生育期包括结穗期、花粒期。开花前要适时剔除病穗、弱穗,保证籽粒充实,提高产量与质量;结穗期要注意肥水管理,视玉米生长情况适时追肥,保证土壤养分充足。花粒期要根据玉米生长情况补充N元素,适时补水,适量追施尿素,为后期玉米收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5、病虫害防治方面

利用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通过基因编辑和遗传改良,引入抗虫、抗病基因,提高玉米的自身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侵害。同时,实施智能监测和预警系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络,实时监测病虫害的分布和发展趋势。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阻止病虫害扩散。此外,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引入天敌昆虫和益生菌等,建立生态平衡,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运用精准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通过精准的喷雾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病虫害进行针对性、局部化防治,减少农药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为农民提供关于病虫害防治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对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能力,促进科学施药和防治措施落实。

四、小麦种植中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1、因地制宜选好小麦品种

因地制宜对小麦的品种进行选择,是实现小麦丰产优产的前提条件。在选择小麦品种时,种植人员要根据种植地的实际情况、气候因素选择产量高、抗病能力强、抗倒伏能力强、品质好的优良品种。

2、做好播前处理工作

在种植前,做好播前处理工作。首先,对小麦的种子进行筛选,选择大小均匀,外部没有损坏的饱满种子播种,将空壳种子、虫害种子等不健康的种子剔除掉,全面提高种子的萌芽率和存活率。然后,进行药剂拌种,可以有效清除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增加种子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为小麦的丰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3、精细整地

种植地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水分含量是确保小麦健康生长的基石。为了给小麦提供良好的种植条件,必须开展精细化整地作业。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轮作种植,均衡土壤里的营养成分,提高土壤肥力,避免在同一种植地连续种植小麦的情况发生,可以有效减少小麦生长后期出现植株杆细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小麦植株出现早衰以及倒伏现象。在种植前要及时开展深耕深松作业,确保种植地的土壤松散,平整,有效灭除土壤中的病原菌、虫卵,提高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最大程度地降低小麦在生长发育阶段被病虫侵害的概率。

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播种期的选择至关重要,种植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播种期,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使小麦在冬季来临前成长为壮苗,提高其抗寒、抗旱能力,使小麦能顺利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季。另外,为了实现小麦的高产增收,要根据当地的种植情况,科学合理的确定种植密度,不能以种植者的经验为主,要仔细计算,避免小麦种植密度过大,种植地不能为小麦植株的后期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影响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5、田间管理

在小麦的生长发育阶段,最重要的田间管理工作之一就是清除杂草。杂草会与麦苗争夺阳光、争夺土壤里的水肥养分、争夺生存空间,是影响小麦茁壮成长的主要因素,在小麦成苗后,要马上开展除草工作。种植人员要根据杂草的类型以及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除草方式。在选择除草剂时,要避免单一长期使用某一种药剂,避免杂草产生抗药性。同时,做好小麦的冬前灌溉工作。在入冬前对小麦进行1次彻底的浇灌,可以使种植地的土壤温度平稳,为小麦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天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一般情况下,小麦播种后,每月1次对小麦进行浇灌,能有效避免种植地的土壤变硬,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6、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白粉病、纹枯病、锈病、赤霉病都是小麦种植中常见病害,蚜虫、地老虎、麦蜘蛛、吸浆虫、金针虫等都是小麦种植中常见的虫害。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科学防治理念,详细了解常见病虫害的特征以及发生规律,在病虫害发生时做到精准判断,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技术进行防治。防治措施具体分为:农业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在小麦生长发育的四个关键时期,做好提前预防及防治工作。四个关键时期分别是:小麦播种期、小麦返青期、小麦扬花期、小麦灌浆成熟期。

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引领下,小麦和玉米种植正迎来深刻变革。新兴的育种技术、精准农业和现代化灌溉施肥技术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减少了对环境的负担,推动农业朝着更加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挑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民通力合作,共同寻求解决之道。为此,应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加强农民培训,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努力,有望在小麦和玉米种植领域取得更为可观的成果,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274609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阎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小麦病虫害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