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及推广效果的探讨分析
2025-02-05顾海燕
水稻属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实际生长生产成效能够直接影响到国内粮食安全的整体管控效果。而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前期应用与推广当中,不但能够有效改良当前所用栽培技术体系,还可以带动水稻产量及其质量实现多方位提升。因此,要对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其对应推广工作进行研究与管控,明确其中的各项工作重点,从而为地方技术推广提供相应参考。
一、现阶段国内水稻种植栽培的现状
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并且适宜种植水稻的耕地面积较大,多省气候条件及种植条件均符合水稻的生长需求。因此,带动水稻成为国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农业技术发展以及各类新型技术被引入农业生产当中,各地技术人员站在农业发展及农作物品种改良的角度上不断研发新型高产水稻品类,改良水稻生产能力及其生产质量的同时带动水稻综合产量实现全方位提升,助力我国农业经济稳定发展。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区域逐渐向适宜性更强的地区集中,随着北方一些地区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加剧,水稻种植也在逐步向西南部地区扩展。在种植品种的选择上,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民开始选择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这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也满足了消费者对米质的要求。现代水稻种植品种的多样化,使得水稻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中都能够实现高效种植,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在栽培模式上,现代化的水稻种植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种植方式,许多地区采用机械化种植、精细化管控和综合防治等技术,有效提升水稻种植效率及其产量的基础上,带动播种、施肥、灌溉和收割等环节的效率大幅提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从而带动农民可以参与其他社会生产之中。与此同时智能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为水稻种植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农民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和气候变化,从而更科学地进行水稻栽培,使得水稻种植变得更加高效且可持续,带动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方向进步。但是在实际的种植工作推进当中,许多地区依然存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的问题,这类地区会受传统种植理念及水稻种植模式的影响而忽视针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引入应用工作,最终导致水稻产量及质量与预期要求之间存在有较高的偏差。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创新效益较弱同样是限制这类技术整体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国内虽然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关键技术应用及研发方面缺乏后进动力,整体的技术投入与推广效果与预期之间存在有较为明显的偏差。随着环境变化和资源压力的加剧,水稻种植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高产栽培技术的整体应用效果会直接受到推广流程的直接影响,但是从现阶段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上来看,针对水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相对受限,最终使得栽培推广的时效性与综合应用效果无法达到预期要求。
二、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要点
1、水稻品种筛选
种植人员在推进水稻品种筛选工作的过程当中必须以深入了解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这包括气候特点、土壤条件、水资源状况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细致分析来明确哪些品种更适应当地生长环境,以此在筛选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之后根据各类水稻品种的生长能力与生长环境要求来细分品种,确保当前所选水稻品种适应当地农业种植生产环境,配合对水稻的各项需求分析来为水稻种植户的经济收益提供对应的保障。推进水稻品种筛选工作还需要注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在前期筛选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了解消费者对水稻品质、口感等方面的偏好,提升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水稻品种筛选方面的工作时,农业部门还需要对各个品种的具体生长表现进行对应的记录与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要建立与种植户、销售商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渠道,收集他们对品种的反馈意见,以便不断优化筛选方案,确保水稻品种筛选工作的持续推进和不断完善,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有力支持。
2、水稻种子处理方法
对水稻种子进行处理与管控工作,可以在多方位提升水稻萌发率的基础上帮助水稻幼苗保持健康生长状态,这方面工作在前期推进当中主要涉及玉米的晒种与浸种这两项处理流程。常见的预处理措施包括种子的浸泡、消毒和催芽等,通过浸泡可以使种子吸收足够的水分,促进种子膨胀和发芽;消毒处理则可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微生物,减少病害的发生;催芽处理可以加速种子的发芽过程,提高发芽率并帮助水稻幼苗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浸种前需要对水稻种子进行筛选,配合风吹或者水洗的方式来筛除其中存在的瘪粒以及残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求水稻浸种时间保持在48h左右,若日均气温较低则需要浸泡60h左右,帮助水稻种子吸收到足量水分。采用袋装浸种时要避免将药液完全倒入其中,预留一定空间从而确保种子与药物充分接触浸泡,达到杀灭表面有害病菌及虫卵的目的。现代农业技术提供了多种高效的种子处理设备,如自动化的种子处理机和智能化的种子处理系统,这些设备能够提供精准的处理环境和条件,提高种子处理的效率和质量。通过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处理精度和速度,减少人为操作中的误差,从而提高种子的整体质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下的水稻种子处理还会应用到各类监控技术,对处理中的种子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处理条件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水稻种植地的选择
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水稻在生长当中高度强调土壤含水量与土质的综合调控成效,想要提升水稻的整体种植生产效果,激发当前水稻的生长活性,则要对水稻种植地的各项筛选与管控工作予以关注,满足水稻生长需求的基础上助力区域间经济发展。水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充足的水源是高产高效栽培的基础。因此,在选择种植地时应评估土地的灌溉条件和水源的可靠性,确保能够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地方技术人员需要对区域间水资源分布总量、种植田供水能力及土壤保水能力进行详细调查,确保在水稻生长期间能够获得持续且充足的水资源供给。所选种植地内土壤条件应具备干净且平坦的特性,为后续机械化种植提供运作条件的基础上提高水稻的种植灌溉工作效益。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水稻根系相对脆弱,若种植地土壤内杂质总量较多则会直接损伤水稻根系的生长能力,要求种植户在选地阶段要对土壤的水分含量、保水能力、土层结构以及土壤透气性等进行相应的调控确保当前所选种植区内环境符合水稻的生长需求。在水稻种植地选择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现代农业技术,运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工具进行地块评估和选择。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的地形、植被、土壤湿度等信息;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土地进行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正式推进种植工作时还需要落实翻地与整地处理,翻地阶段要避免深度超过3.5cm,为原有土层结构提供保障的基础上提升当前土壤的肥沃程度,进而增强水稻的整体生长生产能力。
4、水稻移栽方法
推进现代化的水稻种植栽培工作时,需要充分重视水稻秧苗的移栽处理工作,为水稻秧苗预留充足生长空间的基础上增强水稻的光合作用,促使其健康生长。而移栽时间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能力及其产量,最佳移栽时间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的生长特性来确定,过早或过晚的移栽都可能对水稻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进而损伤水稻自身的生产能力。若水稻种植密度过高,则容易引发水稻植株之间相互遮挡阳光以及营养吸收不均衡等问题,而密度过低则会导致各类种植资源遭到浪费,最终降低区域间所具备的经济发展效益。这一特性要求种植户在实际工作当中根据水稻所属品种来调整水稻的种植密度,合理调整水稻间距从而实现合理密植。传统的手工移栽虽然可以较好地控制水稻的栽植深度和位置,但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现代化的机械化移栽技术则通过使用移栽机能够显著提高移栽效率,减少劳动力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当前移栽工作的均匀性。而机械化移栽不仅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稳定提升,还能够帮助水稻实现稳定且均匀地生长,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土地准备情况以及设备的适用性来选择合适的移栽机械,配合定期维护与调整来保证当前设备稳定且高效的运作状态。若想要规避传统水稻种植当中出现的土壤黏结问题,则在前期移栽当中要避免插秧深度过深。通常情况下水稻幼苗在出芽一个月后便可推进移栽工作,若想要确保当前批次的水稻秧苗保持较高存活率,则要在正式移栽之前对种植区域内部进行全方位处理,配合整地以及施加基肥等处理来满足水稻秧苗的各项生长需求。移栽前基肥施加工作需要将各类有机肥与农家肥作为主要施肥方案,增加土壤内氮元素总量的基础上调整土壤内养分配比,使其更加符合水稻幼苗的生长需求。
5、水稻田间保水技术
水稻在前期生长当中高度强调水资源的整体供给效果,并且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也会对水分供给方案及供给总量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技术人员在推进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时,需要落实水稻种植田间的各项保水工作。而科学的灌溉是田间保水技术的核心,由于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会对水分产生差异化的需求。因此,在日常灌溉当中要严格管控灌溉时间与灌溉总量,满足水稻生长需求的基础上减少因灌溉不合理所引发的各类病虫害问题,多方位提升水稻产量及其生长质量。水稻秧苗移栽初期属于成活率把控的关键阶段,种植人员可在适当提高种植田内水位的基础上避免水位超过10cm。幼苗生长到一定阶段后检查其根系发育效果,确定根系抓握能力达标后降低种植田内水位。水稻生长到抽穗阶段后需要将种植田内水位管控在12cm范围内,满足水稻穗部生长发育需求的基础上增强后续灌浆期生长效果。水稻进入生长中后期阶段要适量减少田间水分,配合排水工作来帮助水稻过渡到低湿度生长状态。而传统的漫灌和沟灌虽然简单,但存在水资源浪费和水分不均的问题,种植人员可将滴灌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技术应用到其中,提高水分供给成效的基础上避免水资源的浪费问题。在应用田间保水技术时还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对其造成的各类影响,关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并用气象预测和水文模型,制定更加科学的灌溉计划和水分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三、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策略
1、增加多元化的扶持力度
若想要进一步提升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成效,带动各类新型种植栽培技术被用于田间种植,则需要相关工作者主动参与田间生产,配合技术部门引入各类先进种植技术,为种植人员定期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以此来多方位增强种植户的现代化生产发展意识。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来带动农民及农业企业采纳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之后应建立科学的资金分配机制,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项目需求进行精准分配。资金分配应注重公平性和效益性,优先支持具备高产高效潜力的项目,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相关部门还可以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技术推广,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以此来增强各类新型技术的实用性,帮助农民和企业更好地掌握并应用各类先进栽培技术,实现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的双向提升。
2、建立高产水稻种植示范基地
水稻种植及其技术推广在实际推进与应用当中,高度强调示范基地的建设效益及其社会影响力。若想要带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水稻种植田种充分利用,则需要在强化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落实各项技术宣传工作,定期组织水稻种植人员前往观摩学习,带动种植户可以更为全面地理解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整体应用效果。示范基地应引入和应用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优化,基地内的技术应用应涵盖种子选择、土壤管控、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通过对不同技术组合的试验和比较,找出最适合当地条件的高效栽培方案,为周边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宝贵的技术参考和借鉴。在培训与示范方面,示范基地应承担起技术培训和示范的责任。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将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农民和农业企业。培训内容应包括技术要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确保参与者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配合举办各类观摩活动来带动农民和农业企业实地观摩先进技术的应用效果,增强其对新技术的认同感和采纳意愿。监测与评估则是示范基地运营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技术人员可实时了解当前基地内部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各类技术的综合应用效果,配合数据分析来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优化技术方案和具体措施。由此也可以明确,对种植技术的应用经验进行总结并将其推广至基层,是示范基地实现长远影响的关键。示范基地在运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成果应进行系统总结整理,通过编制技术手册、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将总结的经验和成果推广到其他地区,实现技术共享的基础上带动周边种植田实现更为优质的种植生产。
综上所述,在对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推广进行研究时,可以从建立高产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与增加多元化的扶持力度等几个方面推进,提高种植人员对绿色水稻生产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种植户收入水平。
(作者单位:226145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