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有效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2025-02-05母继元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2期
关键词:害虫大豆病害

大豆作为重要的油料和蛋白质作物,其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文综合分析了大豆主要病虫害的类型,实现大豆高产的技术措施,包括土壤准备、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和水分管理等,并深入探讨了病虫害防控措施,通过实施综合的技术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期待实现大豆生产的可持续性和效益最大化。

大豆不仅是重要的食品来源,也是动物饲料和许多工业产品的关键原料。因此,提高大豆产量成为农业研究的重点。然而,大豆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下文将探讨有效的高产栽培技术,并分析当前病虫害防治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以期为大豆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一、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1、土壤准备与改良

土壤是大豆生长的基础,良好的土壤条件能够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土壤准备与改良的主要目标是为大豆根系提供一个疏松、肥沃、保湿和透气性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行深翻耕作业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打破板结层,增加土壤深层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合理搭配有机肥和化学肥料,以提升土壤的肥力水平,有机质如农家肥、绿肥等能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进而促进养分循环。调整土壤pH值至适宜范围(pH6.0-6.5),石灰是常用的调酸剂,而硫酸铵和硫黄可以用来降低土壤pH值,通过施用微量元素肥料补充如钼、硼、锌等必需微量元素,可以预防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并促进大豆的生长发育。

2、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并且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特性的大豆品种是实现高产的前提。在品种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长季节长度、温度条件、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同时考虑土壤类型和肥力水平。利用早熟或晚熟品种可以有效规避不稳定气候对大豆生产的影响。另外,抗病虫品种的应用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病虫害的危害。种子处理包括种子消毒、接种根瘤菌、种子包衣等多个步骤。种子消毒可以采用热水处理或化学药剂浸泡的方法,以消除种子表面携带的病原菌。接种根瘤菌有助于增强大豆的氮素固定能力,提高植株的氮营养水平。种子包衣技术则是将杀虫剂、杀菌剂、微量元素等物质包裹在种子表面,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通过科学的种子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大豆出苗的整齐度和健壮程度,为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3、播种技术与时间确定

播种直接影响到大豆的出苗、生长和最终产量,播种技术需要根据土壤条件、气候特性及品种特性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播种深度应控制在2-5厘米之间,以保证种子有足够的湿润度和适宜的温度发芽。播种密度方面,过密的播种会导致植株间竞争光照、水分和养分,而播种过稀则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因此,应根据品种特性和预期产量来调整播种行距和株距。关于播种时间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的生育期。在北方春播地区,通常应在土壤表层解冻且温度稳定通过5℃时进行播种;而在南方冬播区,则要在避开低温冻害的前提下尽可能早播,以延长生长周期。还要考虑降水量和土壤湿度,干旱条件下应趁墒播种或采用灌溉措施以确保出苗率。

4、田间管理技术

田间管理包括了除草、病虫害防治、土壤管理和植株调整等多个方面,田间管理能够为大豆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光合效率和营养物质的积累。除草工作是减少养分竞争、防止病虫害传播的关键步骤。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应结合人工除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保持土壤结构。同时,定期监控田间杂草情况,及时处理恶性杂草,避免其成为病虫害的寄主。病虫害防治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通过种植抗病抗虫品种、合理轮作、适时播种等农艺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或化学防治的方法进行控制。在土壤管理方面,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肥。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追肥应根据大豆生长状况和土壤测试结果进行调整,确保营养供应平衡。植株调整包括控制密度、整枝整蔓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单株产量。

5、水分管理

大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出苗至花期是大豆对水分需求较为敏感的时期,此时若遭遇干旱会严重影响花芽分化和数量;而花期至鼓粒期则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水分管理尤为重要。因此,要根据大豆生长周期合理安排灌溉计划。灌溉方式的选择方面,传统的漫灌虽然简单易行,但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结构的破坏。现代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水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时减少对土壤结构的干扰。除了灌溉之外,排水同样重要。大豆不耐水涝,过多的积水会导致根系缺氧,影响根系的正常呼吸和养分吸收,甚至造成根系腐烂。因此,在降雨量较大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保证雨后能够及时排除多余水分。利用覆盖物(如秸秆覆盖)、保水剂等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延长灌溉间隔,节约水资源。同时,这些措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6、收获时期与方法

过早收获会导致籽粒不饱满,影响产量和品质;而过晚收获则可能因天气原因造成裂荚损失。大豆的收获时期通常根据籽粒含水量来判断。理想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应在13%—15%之间。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观察豆荚的颜色变化、籽粒的硬度以及植株的脱水程度来大致判断。目前常见的收获方法有手工收割、机械收割以及联合收割机作业。手工收割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适用于小规模种植;机械收割则适合大面积种植,可大幅提高收获效率;联合收割机作业则可实现收割、脱粒一体化,减少收获损失,并降低劳动成本。无论采用哪种收获方法,都应注意操作过程中对植株和籽粒的保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大豆病虫害的不良影响

1、降低产量

大豆病虫害对作物产量的不良影响是多方面的。受到病害影响的大豆植株会出现生长迟缓现象,叶片发黄、枯萎,甚至早期落叶,这直接降低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影响了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合成和积累。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一旦受损,整个植株的生长都会受到影响。另外,受病原菌或病毒侵害的大豆会表现出茎秆弯曲、植株矮小、根系发育不良等症状,这些病变直接影响了大豆的结实能力。对于害虫而言,如食叶类害虫(包括毛虫、甲虫等)会直接食用大豆叶片,严重时可导致叶片被吃光,大大削弱了大豆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合成。吸汁类害虫如蚜虫、红蜘蛛等通过吸取植株体内的汁液,使得大豆植株营养不良,进一步影响产量。此类害虫还可能传播病毒,造成病毒性疾病,间接损害大豆生长。在开花结实阶段,若遭遇病虫害,会导致花落、荚果不育或种子发育不全等问题,进而减少植株的有效分蘖数和每荚粒数,最终导致单产下降。在严重的病虫害暴发年份,甚至造成绝收。

2、影响品质

大豆的品质是指大豆的外观和内在质量,包括籽粒的大小、形状、颜色以及内在的蛋白质、油脂含量等。当大豆遭受病虫害侵袭时,其品质会受到影响。例如,受到某些真菌性病害感染的大豆会出现变色、发霉、籽粒缩水和变形等现象,影响了大豆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受害虫攻击的大豆植株,其籽粒会出现破损、表面划痕或被蛀空的情况,这不仅影响大豆的外观,也容易使籽粒在贮存过程中受潮发霉,影响大豆的贮藏寿命。更重要的是,受损的大豆籽粒常常含有较低的蛋白质和油脂,影响大豆作为食品和油料的加工品质。

三、大豆病虫害种类

1、主要病害概述

①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是大豆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由各种真菌引起。其中,大豆锈病是最为严重的一种,由大豆锈菌引起,主要侵染叶片、茎秆和荚果。锈病会导致叶片出现黄褐色或橙色的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真菌性病害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空气传播、土壤传播和昆虫媒介传播等。

②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主要包括大豆细菌性叶斑病和细菌性茎腐病。大豆细菌性叶斑病由青枯假单胞菌引起,主要侵染叶片,形成不规则的黄褐色或褐色斑点。细菌性茎腐病则由黄单胞菌引起,导致茎部出现水浸状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细菌性病害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传播和土壤传播。

③病毒性病害

病毒性病害主要由大豆花叶病毒引起,表现为叶片出现黄化、畸形和斑驳等症状。病毒性病害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蚜虫、白粉虱等昆虫媒介以及种子带毒等。病毒性病害的防治难度较大,目前主要采用抗病品种和生物防治方法。

④线虫病害

线虫病害主要由大豆根结线虫引起,导致根部形成不规则的根结,影响植株的吸收功能。线虫病害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土壤传播。线虫病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及时除草和采用生物防治方法。

2、主要虫害概述

①食叶类害虫

食叶类害虫以大豆叶片为食,导致叶片受损、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常见的食叶类害虫有大豆蚜、大豆象甲和大豆卷叶螟等。大豆蚜是一种小型昆虫,成虫和若虫吸食大豆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斑、蜷曲和变形,繁殖能力强,易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大量发生。大豆象甲是一种甲壳类害虫,成虫和幼虫以大豆种子为食,导致种子被破坏、发芽率降低。大豆卷叶螟是一种鳞翅目害虫,幼虫以大豆叶片为食,导致叶片蜷曲、枯死。

②吸汁类害虫

吸汁类害虫是一类以植物汁液为食的害虫,它们通过刺吸叶片或茎秆来获取营养。常见的吸汁类害虫有大豆红蜘蛛、大豆夜蛾和大豆蚜等。大豆红蜘蛛以大豆叶片的汁液为食,导致叶片出现黄斑、蜷曲和变形。大豆夜蛾是一种鳞翅目害虫,幼虫以大豆叶片为食,导致叶片被啃食、破坏。

四、大豆病虫害防控策略

1、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和杀死病原菌、害虫和杂草。化学农药的使用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保障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根据大豆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农药剂型,如种子处理剂、叶面喷雾剂、土壤处理剂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农药的毒性、药效、持效期以及与环境和人体的安全性等因素。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过量使用或滥用农药。同时,要注意农药的施用时间,尽量避免在高温、强光或风雨天气下施药,以免影响药效或对环境造成污染。化学防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使农药失去效果。化学农药的使用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结合其他防治方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资源来控制大豆病虫害的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它主要包括微生物防治和天敌防治两种形式:

①微生物防治

通过引入或培养具有杀虫、杀菌或抗病作用的微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可以使用杀线虫剂来控制大豆根结线虫病;使用苏云金杆菌制剂来控制大豆孢囊线虫病;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来控制大豆夜蛾等害虫。微生物防治具有针对性强、效果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

②天敌防治

通过引入或保护大豆害虫的天敌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入瓢虫来控制大豆蚜虫;引入蜘蛛来控制大豆红蜘蛛等。天敌防治具有生态友好、环保、可持续的优点。

3、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通过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活动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影响。农业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轮作和间作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周期种植不同作物,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可以在大豆和玉米之间进行轮作,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病虫害的发生。间作是指在大豆和其他作物之间种植一些具有驱虫、杀菌作用的植物,如洋葱、大蒜等,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②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大豆的抗病虫能力。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大豆的抗病虫能力。同时,适量施用磷、钾等微量元素肥料也可以增强大豆的抗病虫能力。

③清除病残体

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例如,在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的豆荚、叶子等病残体,以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滋生。

④合理灌溉

合理灌溉可以调节田间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大豆生长过程中,要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灌溉时间,避免过度灌溉或干旱。

⑤改善田间环境

及时去除田间的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黄板诱捕

在田间设置黄板,可以吸引大豆害虫如蚜虫、瓢虫等前来取食,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②灯光诱捕

利用害虫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在田间设置灯光诱捕器,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害虫的发生。

③高温杀虫

利用高温对大豆害虫进行杀灭,如使用蒸汽机、热风炉等设备对田间进行高温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害虫的发生。

综上所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通过科学的土壤管理、品种选择、合理的播种时机和技术、田间管理以及有效的水分调控,可以显著提升大豆产量。同时,集成病虫害管理策略,特别是生物防治和抗病虫品种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气候变化对大豆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遗传改良和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大豆的抗逆性和产量。通过持续的努力,有望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同时,促进农业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112400辽宁省西丰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害虫大豆病害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