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支架式教学策略研究
2025-01-31姚清赟许雅欣
摘 要:支架式教学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申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质是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获取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和素养。教师应用支架式教学法可以在改善传统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发展机会。文章在论述支架式教学法内涵、实践原则的基础上,以“圆的认识”为例,详细阐述了支架式教学的策略,希望实现支架式教学法的价值,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支架式教学;“圆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4-0065-03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偏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大部分学生在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既难以建立深刻的理解,又难以习得学习方法、锻炼技能、发展能力和素养,导致数学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改进数学教学现状,数学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支架式教学法实施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法的基本概述
(一)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与实践价值
1.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引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学界现有的定义中,接受度较高的当属欧共体对支架式教学法的界定:支架式教学法是一种为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而提供概念框架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分解复杂学习任务的同时,搭建相应的概念框架,助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循序渐进地走进学习深处,对知识建立深刻的理解。基于此,本文将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分解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知识内容,即拆分教学内容,制订整体的教学框架,获取教学依据;第二个层面是教学过程,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需要,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助力学生体验相应的探究活动,从而一步步地突破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2.支架式教学法的实践价值
第一,支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具有情境性、探究性,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2]。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法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支架,让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机会。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耐心地进行指导。教师还要发现学生的发展之处,在适当时及时撤离支架,促使学生进行探索。
第二,支架式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发展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良好发展。教师可以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法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依据学情实施教学,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水平。学生可以在支架的助力下灵活运用观察、分析、交流等方式解决各种问题,由此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多样能力。在教学相长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生本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实施教学。支架式教学法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践体现。教师理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应用支架式教学法。具体而言,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学而教”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了解学情,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支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踊跃投身学习活动。
2.以问题为核心
学习过程是学生建构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起于对事物的质疑。支架式教学法具有情境性,可以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搭建相关支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助力,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法实施教学时,教师应当遵循以问题为核心的原则,依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搭建支架,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过程。
3.以整体建构为目的
整体建构是学生学习的目的之一。一般来说,学生只有从整体把握各部分内容,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支架式教学法可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支架,助力学生从局部走向整体。因此,教师应遵循以整体建构为目的的原则,树立整体观、全局观,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不同的知识点、思想方法等,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支架,助力学生探寻局部内容,把握其中的联系,促使学生建构整体认知。
二、小学数学支架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情境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3]。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因此,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法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创设情境,助力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绪。
以“圆的认识”为例,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包含圆形的生活实物,体验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圆形物品,如表盘、呼啦圈、手镯、硬币等,建构了感性认知。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生活经历和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白板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自己发现的特点为基础,介绍一些其他类似的事物。在学生的踊跃参与下,课堂上出现的感性材料愈加丰富。学生也会在听、看的过程中与各种各样的圆形事物互动,进一步增强已有认知。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引出本节课题,引导学生探究圆的特征。这样,学生便可以有目的地走进新授课,同时自觉迁移已有认知,探究新知内容,夯实建构基础。
(二)搭建支架,推动探究
在探究新知内容的过程中,受数学认知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留心观察,了解他们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如问题支架、图表支架、建议支架、范例支架等,为学生指出探究方向,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用圆规画圆。基于此,教师可以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给你一张白纸,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出一个圆?”
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可以搭建范例支架,在电子白板上播放使用圆规画圆的视频。基于视频内容,教师可以再次搭建问题支架:“应怎样用圆规画圆?”
“在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你能否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在一个个问题的推动下,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头脑风暴,有目的地进行探究。
(三)独立探索,初步认知
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新知的建构者。独立探索是学生体现主体地位,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方式[4]。教师搭建支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索的助力。因此,在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搭建支架,助力学生深入地进行独立探索,建构初步认知。
例如,在搭建问题支架后,教师可以提出独立探索任务:“请大家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大部分学生会边观看视频边思考,总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主动动手操作。教师可以在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中巡视课堂,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学会使用圆规画圆。之后,教师可以赞赏学生良好的表现,并搭建支架,助推他们继续进行独立探索。例如,教师可以搭建建议支架:
“请大家阅读教材,对照自己画出的圆,认识它的各部分名称。”在此支架的助力下,学生会再次投身独立探索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圈点勾画出关键信息,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将其写在自己画的圆上。如此,学生便可全身心地沉浸在数学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多样的方式进行探究,建立初步认知,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四)协作学习,深入探究
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较为抽象、难懂。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认知上的问题。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差异的影响下,学生遇到的认知问题也不同。对此,学生可以互帮互助,解决彼此的认知问题,进一步提高认知效果。教师可以在学生独立探索后,依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搭建支架,助力他们协作学习。
例如,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了解了圆的各部分名称,但是不一定能主动独立探索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半径、直径、圆心对圆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可以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半径、直径和圆心在哪些方面影响圆?”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搭建任务支架:“请大家在小组中合作剪切各自画出的圆,携手解决问题。”在支架的助力下,大部分学生会先主动思考,建构初步认知,之后参与动手操作活动,认真地折纸、剪切、测量,并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了解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半径、直径、圆心对圆的影响。在规定的协作学习时间结束后,教师可以随机挑选一名学生代表,鼓励其登台操作电子白板,利用数学工具演示并讲解上述问题。教师在认真观看、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代表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最终帮助全体学生认识到“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半径、直径影响圆的大小”“圆心影响圆的位置”。这样,在建构正确认知的同时,学生还可以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五)效果评价,教学增效
效果评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学习,一层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可以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推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促使课堂教学提质增效[5]。因此,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法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效果评价。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表现,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搭建支架,给予学生指导。这其实是教师在实施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在了解自身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查漏补缺,走向学习深处,提高学习效果。又如,在实施过程性评价时,教师可以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良好的学习表现,有针对性地赞赏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师还可以在协作学习环节鼓励各组成员互相评价,观察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发现彼此的优点,并主动学习,改进自身不足,实现协同发展。
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从整体角度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审视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借此判断搭建的支架是否合理。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支架,教师要分析原因,探寻解决对策,及时改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支架式教学法的实践价值。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实施支架式教学可以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深刻的数学认知,同时增强思维活力,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等。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展专业能力。如此一来,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价值可以得到实现,数学教学质量也可以得到提高。基于此,数学教师可以沿着“创设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一流程,运用适宜的策略开展支架式教学,与学生实现协同发展,推动数学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许美娟.支架式教学:小学数学学习的有效路径[J].数学教学通讯,2023(19):10-12.
徐静.支架式教学在小学第三学段数学新授课中的应用研究[D].固原:宁夏师范学院,2023.
马海英.搭教学支架,立时代风标:小学数学支架式教学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2):137-139.
端木文倩.“支架教学”: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应然选择[J].华人时刊(校长),2022(10):92-93.
滕菲儿.基于支架教学理论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现状与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姚清赟(1987.12-),男,福建晋江人,任教于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许雅欣(1989.2-),女,福建泉州人,任教于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