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山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
2025-01-28陶敏夏武华吴翠翠
摘要" 从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小麦生产实践出发,总结分析了该作物赤霉病的形成原因、主要病症和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属引起的为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研究区地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气候条件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同时田间菌源量高、种植品种抗性不强、耕作方式和管理不当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该病害会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病穗中的毒素还会对人和牲畜造成危害。基于此,提出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完善适时、适量播种,科学施肥和田间管理等栽培管理技术;规范秸秆还田、施用基肥和引入生物防治菌,降低田间病原基数;采用分子标记等技术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采取药剂拌种、适期用药、交替轮换用药和选择合适施药机械等措施,进行科学的化学防治;适时收获、晾晒和储藏,加强收储管理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策略,为相关地区小麦生产中赤霉病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镰刀菌属;秸秆还田;化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5)02-0086-06
DOI号"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16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wheat scab in Yushan District
TAO Min" " XIA Wuhua" " WU Cuicui
(Yushan District Agriculture, Rural Affairs, and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Ma’anshan 243000, China)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wheat production practice in Yushan District, Ma’anshan, Anhui Province, the causes, main disease symptom, hazard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of scab in this crop. Wheat scab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iseases affecting wheat production caused by Fusarium spp., and is a typical climatic disease. The research area belongs to the transitional zone of the northern subtropical monsoon, and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are favorable for the infection of Fusarium; at the same time, the high-amount of fungal sources in the field, weak resistance of planting varieties, improper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management can exacerbate the occurrence and spread of the disease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disease can cause a large-scale reduction in wheat yield, and the toxins in the diseased ears can also cause harm to humans and livestock. Based on this, the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to timely grasp the dynamic occurrence of diseases; improve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such as timely and appropriate sowing,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and field management; standardize straw returning, application of base fertilizer, and introduc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bacteria to reduce the bas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the field; breeding and planting disease resistant varieties using molecular markers and other techniques; adopt scientific chem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uch as seed mixing with pesticides, appropriate timing of medication, alternating and rotating medication, and selecting suitable machinery; timely harvesting, drying, and storage, 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collection and storage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wheat scab,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cab in wheat production in related area.
Keywords" wheat scab; Fusarium;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chemical control
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属于沿江稻茬麦区,小麦是该地区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赤霉病是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一旦发生可能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病穗中的毒素还会对动物和人造成危害。相关学者就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展开研究。小麦赤霉病发生与降水日数、降水量等密切相关,而沿江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霉病发生高风险地区[1]。夏来福等[2]比较了无人机飞防条件下各药剂对该病害的防治效果,发现麦甜+麦甜伴侣的防效最佳,为94.4%。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对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小麦生产实践出发,总结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的形成原因、主要病症和危害以及防治措施,为沿江稻茬麦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1 形成原因
1.1 气候地形因素
该病害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流行性病害。邵玲[3]研究指出,降水多、高温易导致赤霉病暴发,特别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时,其大面积、大范围暴发的概率会有所提高。研究区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气候温和湿润,梅雨较为集中,其中3月下旬至4月常出现连续降水天气,这与小麦抽穗扬花时间吻合,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植株。近年来,研究区小麦田间赤霉病多呈中度、偏重发生态势。
1.2 田间菌源量
赤霉病病原菌属于子囊菌门,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土壤传播真菌。土壤中赤霉病菌的种类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程怡璠等[4]综述了小麦与赤霉病菌互作研究进展,表明安徽地区农田中赤霉病菌主要包括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2种。一般认为禾谷镰刀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侵染源。
该病害初浸染源主要来自带菌种子、田间植株病残体以及土壤。部分田块秸秆处理存在未充分切碎、稻桩过长等问题,致使部分未充分腐熟秸秆残留在土壤表面,成为田间赤霉病菌的主要来源之一。2024年3月中下旬,研究区开展稻桩带菌普查监测,经过采样调查和技术分析得出,稻桩丛带菌率21.7%、株带菌率3.17%;通过显微镜检查带菌稻桩发现,子囊壳成熟度指数为40~60,数值均较往年偏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子囊壳会释放大量的子囊孢子,经风雨等传播,侵染小麦的穗部组织。耕作方式不当也有利于田间菌源积累,稻—麦轮作模式下,部分地块播种前未进行药剂拌种,可能导致带菌种子进入田地,进而导致植株发生病害。
1.3 品种抗病性
研究区种植户一般优先选择耐渍、抗倒性强且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包括扬麦25、扬麦28、扬辐麦12、扬辐麦13、宁麦24、宁麦26和镇麦18等。相关品种种植实践发现,扬麦28为赤霉病高感品种,扬麦25和宁麦26为中感品种;扬辐麦13、扬辐麦12、镇麦18和宁麦24为中抗品种。而王健生等[5]关于2021年南京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研究中指出,中抗品种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以及菌源量较大的情况下仍易发病。
1.4 栽培措施
经过对当地小麦种植过程的多次调查发现,在前茬作物水稻收获后,部分田块可能存在植株病残体清除不及时、还田秸秆未完全腐熟以及土壤耕作层杀菌不彻底等问题。部分田块种植密度较高,或过量施用氮肥等均会导致植株旺长、田间郁闭,通风透光性差,进而提高了赤霉病的发生概率。部分田块未及时清理“三沟”(围沟、厢沟和腰沟),田间排水不顺畅,导致湿度较大,为小麦赤霉病菌的萌发和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部分田块田间杂草未及时处理,为赤霉病菌提供寄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害发生风险。部分农户为了保证前茬作物水稻的生产,推迟小麦播期,导致其生育进程不一致,可能存在明显差异,使小麦在赤霉病易感期遭遇侵染的概率增大,同时增加了统防统治的难度,降低了防治效果。
2 病症和危害
该病害在小麦整个生长期均能造成为害。赤霉病菌通过花器、伤口或直接穿透小麦组织进行侵染。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病原菌迅速繁殖,形成孢子,并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有苗枯、茎基腐、秆腐以及穗腐,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在小麦开花期侵染穗部造成的穗腐。
2.1" 苗枯
苗枯通常是由土壤中植株病残体或种子自带菌侵染产生的。受害小麦幼苗出土前出现芽、根鞘腐烂。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淡绿色或黄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变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大病斑,病斑边缘通常为红褐色,中间呈灰白色或淡褐色,有时可见粉色或白色的霉层,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苗枯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茎基腐、秆腐,严重时会导致麦苗死亡。
2.2" 茎基腐、秆腐
茎基腐是指小麦植株基部受侵染后变成褐色并发生腐烂。若在孕穗后发病,茎叶基部多呈棕褐色条斑,这些条斑可能沿着茎秆向上下扩展。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茎秆上的病斑可能长出霉层,形成秆腐。小麦秆腐最初表现为茎秆上出现褐色至黑色的斑点或条纹,斑点逐渐扩大,导致茎秆变色,并向茎秆内部蔓延,严重时可造成植株受害部位枯黄,致使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随着病害的发展,茎秆组织会逐渐腐烂,其内部组织变软,甚至出现空洞。由于茎秆组织腐败,植株会出现倒伏现象,影响小麦产量。
2.3" 穗腐
穗腐一般是小麦在扬花期被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发病初期,其穗部会出现水渍状斑点,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逐渐扩大。受感染的小麦穗部由绿色转变为黄色、橙色至粉红色。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受感染的小麦植株穗部会出现粉红色或灰色霉层,这是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随着病害的发展,受感染的小麦穗部可能会出现变形,如穗尖干枯、弯曲或者缩短;小麦籽粒出现干瘪、变色,严重时籽粒内部腐烂,或整个穗部死亡,最终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2.4" 产生危害
唐梦碧[6]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与应用研究中指出,小麦在赤霉病大流行年会减产40%~70%,中等流行年会减产10%~20%。该病害会降低小麦发芽率、抽穗率和千粒重,其产出的小麦籽粒出粉率低、面粉品质差且色泽灰暗,商品价值低。唐文等[7]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研究中指出,受赤霉病为害的小麦籽粒会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为主的赤霉菌毒素;这些毒素对人和牲畜危害较大,食用含这些毒素的小麦或其制品可能会造成急性中毒,出现腹泻呕吐、头晕发热和四肢无力等症状。耿淑清[8]研究指出,DON可能损害人的肠胃、免疫系统和脑部,而NIV具有胚胎毒性和致畸性,会导致中毒的怀孕母畜流产,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张红星等[9]研究指出,当赤霉病菌侵染的病麦率超过4%时,就不能作为粮食使用,无法进入市场销售。
3 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生具有流行快、损失重的特点,该病害“可防、可控、不可治”,一旦错过防治“窗口期”,其病菌侵染就会影响小麦产品的质量。结合研究区生产实际,提出以下几点防治策略。
3.1" 开展病害监测预警
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监测方法包括田间调查,即定期到田间踏查病害发生情况;孢子监测法,即通过孢子捕捉器监测空气中镰刀菌属真菌孢子的数量[10];病害模型法,如邢瑜琪等[11]基于BP神经网络设计了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该病害的发生风险。
3.2" 完善栽培管理技术
3.2.1" 适时播种" " 研究区种植的小麦大多为弱春性品种,一般在10月15—20日播种。若播种过早,小麦会提前拔节,入冬后植株抗寒能力下降,此时麦苗如果遇到倒春寒,可能会被冻伤;若播种过晚,积温不够,小麦植株冬前分蘖少,会形成晚播弱苗,造成减产。适时播种可尽量使小麦开花期避开高温高湿天气,提高统防统治效果。
3.2.2" 适量播种" " 研究区小麦适宜的种植密度在225万~450万株/hm2。播种量过大会导致麦田植株过密,相互竞争光照、水分和养分,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且田间的通风透光性较差,提高了病虫害发生风险;同时,播种量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种植、管理成本,导致收获困难,影响机械作业效率。播种量过小则可能导致田间植株数量不足,植株较少导致土壤保墒能力减弱,影响小麦生长;同时,植株间竞争不足也可能导致个体植株生长过旺,群体生长不足。播种量过大或过小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麦产量。
3.2.3" 科学施肥" " 结合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进行科学施肥。基肥在播种前施入,追肥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分次施入。氮肥追施一般在分蘖期和孕穗期进行;注意控制氮肥用量,通过合理调节碳氮比来提高小麦抗性。合理施用钾肥,保证基肥充足,巧施返青拔节肥。在病虫害防控用药时,适量施用磷钾叶面肥,可有效提高植株上部功能叶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3.2.4" 规范田间管理" " 小麦植株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对水分的需求较大。需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适时灌溉。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温度,促进根系发育。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理“三沟”,确保明水能排、暗水能滤。及时处理田间杂草,以减少其与小麦争夺养分和水分。
3.3" 降低田间菌源量
3.3.1" 规范秸秆还田" " 秸秆全量还田可杜绝秸秆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减少大气污染,同时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进而提高土壤肥力。前茬水稻收获时,联合收割机收割留茬应小于15 cm;选择适宜的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秸秆切碎长度应小于10 cm,确保将其均匀地抛洒在田间。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重点清除表面未掩埋的稻桩和稻草,并尽快进行耕翻作业;耕翻深度一般在15~20 cm,确保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耕翻时注意土壤不得过分压实,以免影响其透气性和渗透性;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有助于加快秸秆分解速度,同时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活性。适量添加腐熟剂可使秸秆快速分解,使其中的有机质及磷、钾等元素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大量有益微生物可刺激作物增产,增强其抗逆性。
3.3.2" 规范施用基肥" " 基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施用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微生物活性;磷钾肥可提供小麦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高焕梅[12]研究指出,小麦基肥的施用方法包括全层施肥和局部施肥2种;全层施肥是将肥料均匀撒施,然后通过耕作翻入土中;局部施肥是在播种行或播种点附近施用肥料,以便于集中为小麦种子提供养分。实际生产中,部分种植户施用农家肥时,需将其充分腐熟,避免病菌滋生。
3.3.3" 引入生物防治菌" " 生物防治菌也被称作拮抗微生物,是一类能够侵入病原体或植物寄主并使病原体死亡的微生物。赤霉菌的拮抗菌包括绿僵菌等。生物防治菌通过产生纤毛孢子、抑制赤霉菌的化合物以及激活植物免疫来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病原菌数量。引入生物防治菌,能够有效抑制赤霉病菌的繁殖传播。
3.4" 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
近年来,相关学者利用传统育种方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筛选出具有抗赤霉病特性的小麦品种。许豪[13]通过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定位,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了抗赤霉病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宿嘉轩[14]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TaMKP1基因创制小麦抗病材料,通过定向改良小麦品种,增强了其抗赤霉病能力。农业技术人员应当关注农业科研机构和种子公司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便及时了解和采用新的抗病品种和技术。结合研究区气候、地形特征及周边地区生产经验,建议选择扬麦23、苏麦6号、苏麦10号、豫麦7、豫麦98和宁麦13等抗赤霉病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但需要注意的是,品种的抗性表现可能会因年份和具体的环境条件而有所变化。
3.5" 采取有效化学药剂防治
3.5.1" 药剂拌种" " 药剂拌种是指在播种前处理种子,减少病害的发生。市场上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药剂较多,如多菌灵、丙环唑等。在药剂选择时,应考虑其安全性、防治效果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在使用药剂拌种前,需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按照推荐的剂量和方法进行拌种。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对作物和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将药剂与种子按照适宜比例混合,确保种子表面均匀覆盖药剂。一般使用专门的拌种机器进行拌种。拌种后需将种子晾干,避免药剂流失;晾干后尽快播种,以减少药剂在存储过程中的损失;同时,注意播种时间应避开高温、多雨天气,以免影响药剂的防治效果。
3.5.2" 适期用药" " 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预防赤霉病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病菌易侵入花器,建议在小麦抽穗率20%~50%时进行第1次防治;一般在第1次施药5 d后进行第2次防治。若小麦扬花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应选择在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用药后6 h内下雨需及时补施。小麦赤霉病防治时,需密切关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意见和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施药时间,确保防治有效。
3.5.3" 药剂选择" " “一喷三防”是指在小麦生长过程中,通过1次喷药作业达到防病、防虫和防草等多种成效。王慧[15]研究指出,小麦“一喷三防”工作中,选择药剂需兼顾广谱性、防治效果、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抗药性管理等因素。考虑到兼治锈病、蚜虫等病虫害,应选择渗透性强、持效性好的药剂。结合工作实践,推荐使用丙硫菌唑、丙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和叶菌唑等对赤霉病有较好防效的杀菌剂。需要注意的是,在施用药剂前,应确认药剂在当地是否已经登记注册,以及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药剂使用标准;遵循药剂的推荐用量和施用方法,避免施用不当。建议轮换施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提倡施用复配制剂,以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施药时需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药剂直接接触皮肤和口鼻吸入;妥善处理药剂包装和剩余药液,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5.4" 器械选择" " 推荐农户选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智能植保无人机以及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条件有限的种植户可采用联合租用等方式选择高效施药机械,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提升防治效果。以植保无人机为例,根据无人机的喷洒设备和飞行稳定性,一般推荐喷洒高度为2~4 m;喷洒速度需根据无人机的喷洒量和作物的密度来调整,一般建议速度为3~5 m/s;喷洒量根据农药的稀释比例和作物的覆盖面积来确定,一般喷洒药液量在15.0~22.5 L/hm2。为确保喷洒的均匀性,无人机的飞行路径应规划为横向和纵向相互重叠,袁松等[16]研究指出,采用无人机飞防时,重叠度一般在30%~50%,以确保药剂覆盖到小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为减少药液蒸发和漂移,建议在早晨或傍晚温度较低、风速较小时进行喷洒作业;同时,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无人机操作资格和农药施用知识,保障作业安全。
3.5.5" 施药方法" " 一般在小麦齐穗扬花期结合天气情况开展第1次“一喷三防”。突出把好施药技术关,按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和水量。植保无人机施药应按照操作规范并添加助剂,增强喷雾质量,保证防治效果。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喷药时需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运用小麦赤霉病“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预防控制技术,若抽穗扬花期多雨或多雾露,应于第1次用药后5~7 d,进行第2次防治。
3.6" 加强收储管理
小麦成熟后,需及时收割。收割宜在晴朗的天气进行,以降低籽粒水分含量。收割后尽快脱粒,避免长时间堆积而发霉。脱粒后的小麦含水量应控制在13%以下,以防止发生霉变和虫害。晾晒一般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场地进行,经常翻动,确保谷物均匀干燥。小麦储存需选择干燥、通风且防潮的仓库,储存前对小麦进行筛选,去除杂质和病粒;储存期间定期检查仓内温度、湿度和虫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定期对小麦进行质量检测,包括水分、杂质、虫害和霉变等情况,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避免病虫害再次发生。根据市场需求和储存情况,合理安排小麦出库计划,出库时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避免长时间储存导致的品质下降。
4 结语
综上,本文从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小麦生产实践出发,总结分析了赤霉病的形成原因、主要病症和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刀菌引起的为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研究区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侵染;另外田间菌源量高、种植品种抗性不强、耕作方式和田间管理不当等均会加重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小麦植株发病主要症状包括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会造成大面积减产,病穗中的毒素对人和牲畜危害较大。基于此,提出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完善适时、适量播种,科学施肥和田间管理等栽培管理技术;规范秸秆还田、施用基肥和引入生物防治菌,以降低田间病原菌基数;采用分子标记等技术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采取药剂拌种、适期用药、交替轮换用药和选择合适器械,进行科学的化学药剂防治;适时收获、晾晒和储藏,加强收储管理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策略。本文对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率,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岳伟,陈曦,姚卫平,等. 安徽省小麦赤霉病气象风险评估与区划[J]. 植物保护,2022,48(5):167-173.
[2] 夏来福,巴晓林,廖贤斌,等. 几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飞防效果[J]. 湖北植保,2024(3):31-32,35.
[3] 邵玲.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J]. 新农民,2024(20):91-93.
[4] 程怡璠,沈会权,张英虎,等. 小麦-赤霉病菌互作研究进展[J]. 大麦与谷类科学,2023,40(5):1-7,17.
[5] 王健生,江丰,易殿姗,等. 2021年南京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J]. 中国农技推广,2022,38(1):77-78.
[6] 唐梦碧.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与应用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18.
[7] 唐文,李烨,朱守丽,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2023,29(22):118-121.
[8] 耿淑清.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及防病措施[J]. 智慧农业导刊,2022,2(3):71-73.
[9] 张红星,黄龙兵,王昕,等. 江苏响水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药效试验与评价[J]. 农业工程技术,2018,38(35):12-14.
[10] 周佳. 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分析[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
[11] 邢瑜琪,周佳,黄卫利,等.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J]. 西北农业学报,2023,32(11):1842-1848.
[12] 高焕梅. 小麦高产土壤肥料管理技术分析[J]. 种子科技,2024,42(3):107-109,127.
[13] 许豪.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接种鉴定与抗赤霉病QTL定位[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23.
[14] 宿嘉轩. 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TaMKP1基因创制小麦抗病材料[D]. 重庆:西南大学,2023.
[15] 王慧. 关于小麦“一喷三防” 工作的几点思考[J]. 现代农村科技,2023(10):39-40.
[16] 袁松,曹溪,吴向辉. 无人机用于安徽小麦赤霉病飞防的成效及发展思路[J]. 中国植保导刊,2021,41(12):88-90.
(责任编辑: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