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

2016-12-08陈功海徐延浩崔显举李再兴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中感高感小麦赤霉病

陈功海++徐延浩++崔显举++李再兴

摘要:探究了同一药剂对赤霉病不同抗性小麦品种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药剂处理下,中抗品种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中感品种次之,高感品种防治效果最差;在赤霉病大面积流行期间,对于高感品种采取药剂防治的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中抗;中感;高感

中图分类号: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8-4705-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8.019

小麦赤霉病是由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和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ium)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1]。病菌主要在上茬的水稻稻桩上越冬,春季温度上升后,在稻桩上形成子囊壳,当小麦处于扬花期时,成熟的子囊孢子借气流、风雨溅落到小麦的花器上,然后萌发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大约3~5 d后显症,麦穗变红[2],并在小花间扩展。小麦赤霉病在中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发生尤为严重,近年在黄淮麦区、北方麦区也时有发生。赤霉病流行时可引起小麦减产5%~10%,在大流行时造成绝收[1]。2012年赤霉病大流行,长江中下游麦区、豫南麦区普遍发生严重[1]。小麦感染赤霉病不仅造成严重减产,且病粒中所含DON等真菌毒素影响人畜健康[3]。

小麦赤霉病的主要防治策略为抗病育种、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但小麦赤霉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复杂,自扬麦158后,尚未能取得丰产性与抗赤霉病性(R级)相结合的突破[1]。此外,也没有发现对赤霉病免疫或高抗的小麦种质资源材料[4]。因此,在现阶段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显得尤为重要。程顺和等[1]指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是控制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药剂防治。但关于药剂防治对具有不同赤霉病抗性背景的小麦品种的防治效果鲜有报道。本研究选用30%氟环-多菌灵、40%戊唑-咪鲜胺、36%甲基硫菌灵[2,5]3种防治赤霉病效果较好的药剂,对3种不同抗性水平的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防治效果比较,为小麦赤霉病的合理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荆州市农业科学院基地。选择在2012~2014年赤霉病大流行导致绝收的一块麦田作为试验田,赤霉病病菌残留量大,病源丰富。该地块土地平整、土质沙壤,有机质丰富,灌排方便,是稻麦轮作田,上一季为中稻。

1.1.2 供试材料 中抗赤霉病品种苏麦3号,中感赤霉病品种郑麦9023和荆麦103(这两个中感品种种植面积较大),高感赤霉病品种皖麦143。抗性以品种审定公告为准。

1.1.3 供试药剂 30%氟环-多菌灵(山东新势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 kg/hm2,40%戊唑-咪鲜胺(以色列马克西姆公司)450 mL/hm2,36%甲基硫菌灵 (上海农乐生物制品公司)600 mL/hm2。

1.2 方法

1.2.1 试验处理 试验分为4组,每组4个处理,所使用小麦品种依次为苏麦3号、郑麦9023、荆麦103、皖麦143,共16个处理。第一组处理1~4,喷施30%氟环-多菌灵;第二组处理5~8,喷施40%戊唑-咪鲜;第三组处理9~12,喷施36%甲基硫菌灵;第四组处理13~16,清水喷雾为对照组。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小区面积2 m×5 m,随机排列。

所有材料于2014年11月3日播种,栽培管理相同。试验共施药2次。第一次在2015年3月29日,小麦处于扬花初期,扬花率5%左右,第二次施药在2015年4月5日,小麦扬花率80%左右。施药使用浙江黄岩生产的3WBS-16E背负式喷雾器,所有药剂均按推荐药量。同期对照田块喷施清水。

1.2.2 数据采集和计算 施药后第15天、第25天观察有无药害及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在小麦赤霉病的病情趋于稳定后,调查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小麦赤霉病的观察以麦穗为单位,在每小区以对角线上8点取样,每点随机取50穗,在每小块试验田上共调查400穗。

小麦赤霉病按严重度分为5级。0级,全穗无病;1级,发病小穗占1/4以下;2级,发病小穗占1/4~ 2/4;3级,发病小穗占2/4~3/4;4级,发病小穗占3/4以上或因穗颈发病造成整穗枯白。

病穗率=发病穗数/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率×相对级数值)×100/最高级数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指-药剂处理区病指)/对照区病指×100%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药剂处理下的防治效果见表1。由表1可知,喷施30%氟环-多菌灵、40%戊唑-咪鲜、36%甲基硫菌灵进行防治,苏麦3号赤霉病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9.25%、9.60%、7.85%;病指防效分别为72.01%、70.70%、71.17%。3种药剂均对苏麦3号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

喷施30%氟环-多菌灵、40%戊唑-咪鲜、36%甲基硫菌灵进行防治,郑麦9023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26.25%、22.92%、24.82%,病指防效分别为57.00%、57.94%、56.59%,防治效果显著;荆麦103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13.81%、20.81%、18.25%,病指防效分别为60.88%、64.09%、66.67%,防治效果显著。3种药剂对郑麦9023和荆麦103的防治效果相当,同一药剂对中感品种的防治效果显著差于中抗品种,说明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相同药剂处理下的防治效果不同,抗性越高,防治效果越好。

皖麦143是高感品种,最高感病穗率达91.17%,病情指数高达89.23,极易造成赤霉病大流行。在30%氟环-多菌灵、40%戊唑-咪鲜、36%甲基硫菌灵处理的情况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病穗率仍分别高达62.58%、59.10%、57.85%,病情指数仍分别高达48.01、45.72、43.16,病指防效仅为46.25%、48.78%、51.63%,防治效果显著较其他小麦品种差。

3 小结与讨论

对小麦赤霉病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同一药剂处理下防治效果不同,即小麦品种抗病性背景对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效果有影响。在同一药剂处理下,中抗品种、中感品种的防治效果明显较高感品种好,具体表现为中抗品种防治效果最好,中感品种次之,高感品种防治效果最差。在赤霉病大流行期间,对于高感品种采取药剂防治的措施效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抗病性背景即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同,药剂防治效果也不相同。荆州地区自2012年以来赤霉病连续4年大发生,尤其是2012年该地主推品种为中感赤霉病品种,药剂防治多次都未控制其重发,连续4年给小麦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加强区域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抗赤霉病小麦品种选育及推广,并结合药剂防治才能更好地控制其危害。

参考文献:

[1] 程顺和,张 勇,别同德,等.中国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抗性遗传改良[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38-942.

[2] 曹其会.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140,142.

[3] 徐 飞,杨共强,宋玉立,等.不同小麦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和麦穗组织中DON毒素积累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4, 44(6):651-657.

[4] 李 强,王保通,吴兴元,等.陕西省新育成品种(系)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4):712-715.

[5] 倪运东,陈思宏,马学文,等.多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4,4(1):13-14,24.

猜你喜欢

中感高感小麦赤霉病
多抗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漯麦49
亚热带地区蚕种低温冷藏保护免浸酸技术研究
亿时代先锋军
出色高感无负担,携EOS 6D Mark II巴黎街头漫步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的越年冷藏保护试验
国家大麦区试品种白粉病抗性鉴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