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水稻田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2017-01-23李纯江
李纯江
[摘 要]水稻苗床病害为立枯病;秧田病害为水稻稻瘟病。
[关键词]症状识别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61-01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植物受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干扰作用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并因此而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这种现象叫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是植物和病原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相互斗争而导致植物生病的过程。因此,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是:病原、感病植物和环境条件。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由非生物引起,如土壤中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或比例失调引起的缺素症,水分不足或供应失调,温度过高或过低,大气污染,化肥、农药应用不当造成的药害等。这些非生物因素能使植物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表现出有一定特性的症状,这些病害不能互相传染,没有侵染过程,所以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一类是由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其特点是植物个体间可以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侵染性病害。引起病害的原因叫病原,引起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物,若为真菌、细菌引起的往往称为病原菌
一、水稻秧田病害特点
水稻秧田病害主要有:病理性烂苗(绵腐病、立枯病)、青枯病、恶苗病。
立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发生时间在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田间症状:病苗心叶枯黄,叶片打绺,茎基部褐色,病苗根部也逐渐变为黄褐色。在茎基部有霉层,茎基部软弱,手拔苗时易折断,在田间症状表现先点片发生,成簇发生。
幼苗青枯病,生理性病害。发生时间3叶期后,田间症状病苗叶尖不吐水,低温后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为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田间成片发生,有手拔苗时能连根拔起。
1、水稻秧田病害的发病原因
(1)气象条件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重要条件。
(2)种子质量和生活力种子受伤、受冻、或催芽时间过长,不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选种的秧田,均易发病。催芽时,温度过高,芽过长,抵抗力降低;播种时既易损伤,又撒不匀,常致腐烂。
(3)育秧田不标准。
(4)田间管理粗放。
2、水稻秧田病害的防治技术。
此病是土壤传播为主的少循环病害,土壤消毒是关键。
(1)加强苗床管理:
(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选用35%瑞苗清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毫升加水3公斤喷雾。
二、水稻本田病害特点
叶瘟:发生在3叶期以后。随水稻品种抗病性和天气条件的不同,在叶片产生不同的病班,可分四种类型: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
节瘟:稻节上有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形成枯白穗。
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谷粒瘟:有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学名:无性态为稻梨孢(Pyricularia oryzae),半知菌亚门梨孢霉属,真菌病害。
1、温度:病菌侵入适温24-30℃。适温下,孢子附在植株表面16-20小时便可完成侵入。
2、湿度:病菌对湿度要求较高。分生孢子在适宜温湿度下,经6-8小时就可形成,其中饱和空气湿度最适。相对湿度降至90%以下,形成大大降低,且不能萌芽。相对湿度96%以上且有水滴存在时,孢子才能良好萌发。
3、越冬场所: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病谷上越冬。
4、传播途径:初侵染的完成,越冬病稻草和病种子在外界温度15℃时,温湿度适宜,病稻草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水稻稻株的叶片,使叶瘟发生,完成初侵染。再侵染的完成,叶瘟发生后再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反复繁殖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引起穗颈瘟的发生,完成再侵染的过程。
5、品种抗性:不同品种间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以分蘖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拔节期比较抗病。就叶片而言,开始展叶40%至完全展叶后2天最易感病,5天后抗病性增强,13天后很少感病。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病性增加。
6、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光照等对稻瘟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性都有很大影响。
当气温在20-30度,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有利于稻瘟病发生。在24-28度范围内,湿度越高发病越重。北方地区,6月下旬平均气温如达20度以上,稻瘟病的流行就决定于降雨的迟早和降雨量。天气时晴时雨,或早晚常有雾、露时,最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此时不但孢子数量大,发芽快,侵入率高,潜育期短,而且稻株同化作用慢,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组织柔软,抗病力弱,病害容易流行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水稻分蘖盛期,如逢阴雨连绵,本田叶瘟严重,叶瘟始见期早,发生为害重,反之则轻。 8月上、中旬前后抽穗期间,如逢秋雨或雾多露浓,气温在20℃以下,穗瘟严重流行。
三、农业防治方法
主要有减少菌源、种植抗病品种、改进栽培方式、加强水肥管理、掌握防治水稻田稻瘟病的重点地块、加强田间预测预报、抓住最佳防治时期几项措施。
1、减少菌源
处理病稻草:收获时,对病田的稻草和谷物应尽量分别堆放,室外堆放的病稻草应在春播前处理完毕,不用病草催芽和扎秧苗,堵水口和盖苗。如病草还田,应犁翻于水和泥土中沤烂。用做堆肥的病草,应在腐熟后施用。
2、种植抗病品种
国家审定推广品种,注意品种合理搭配(种植亲缘关系较远品种),不要大面积种植一个品种。
3、改进栽培方式,加强水肥管理合理施肥:
要看地、看种、看苗进行合理施肥。追氮肥宜早不宜迟,追肥时,全部或大部分化肥应在分蘖初期施用,以促进分蘖,加速生长。底肥要施匀、施足。偏施氮肥会造成稻株体内碳氮比降低,硅化程度减弱,引起植株徒长,组织柔软,叶披垂,含水量增加,色浓绿,无效分蘖增加,使株间郁闭,湿度增加,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入。增施钾、硅肥发病减轻。磷肥一般影响较小,但土壤缺磷,或冷水灌溉地区,增施磷肥可以减轻发病。水稻是喜硅作物,对硅的需求量超过氮、磷、钾的需求量。硅肥对水稻具有以下作用:促进植株的表皮组织硅质化,增强对稻瘟病的机械抵抗力。如硅供应不足,则组织软弱,同时可溶性氮和糖类相对增加,使病原菌易于繁殖。由于硅在植株表皮组织内沉淀,增加其机械强度,使稻叶成直立型,角度小,弯曲度也小,减少叶片间互相遮阳,提高了群体的光和效率。硅酸能增加水稻根部对环境中低价铁锰的氧化能力,促进根系生长,改善根的呼吸作用。促进植株中磷素营养的转化。
灌溉:根据水稻生育阶段不同而采取的灌溉方法不同。要采取科学管水 合理用水、合理灌溉, 以水控肥、干湿结合。避免因长期深水灌溉、淹水、土壤通透性不好影响地下部分养分输送。水稻分蘖期以前以潜水灌溉为主,当田间茎数达到丰产计划时,进行排水晒田(田间生长茂盛地块),后湿:指从孕穗开始以后,要以湿润灌溉为主。
4、掌握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点地块
已发生叶瘟的地块,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块,偏施氮肥的地块,田间植株密度较高的地块,采取高产攻关的地块。
5、加强田间预测预报
叶瘟: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出现急性型病斑、病叶率明显上升时,此时天气条件多雨或重雾,应发出预报进行防治。穗颈瘟:孕穗末期叶瘟发病或剑叶。
6、抓住最佳防治时期
防治时要抓住两个关键时期,第一个关键时期是水稻分蘖盛期,此时田间郁闭,通风、透光性差。第二个关键时期是水稻孕穗期,如遇适合的气象条件最容易造成稻瘟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