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2025-01-28汪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应以跨学科知识、主题学习形式、真实学科情境、复杂学习问题等,布置数学课堂活动。与单一学科教学相比,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用多学科知识、技能与方法等,辅助学生内化并迁移数学知识、技能,带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并非一蹴而就,如何对接学生需求,确立符合数学育人目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向、方法等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剖析教材内容,设计跨学科主题
新课标背景下,单一的学科知识讲解已然无法满足小学生的认知与发展需求,所以教师要注重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与实践应用。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接触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途径,此过程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特别是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数学中包含诸多带有抽象化特点的概念、公式等内容,而小学生处于直观化思维阶段,此类内容较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思维障碍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借助多学科知识、技能与方法,将数学课程以更为形象化的方式呈现。
以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一课为例。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不难发现,本课需要学生在掌握“时、分、秒”基础单位的情况下,了解具体的转换规则,即1时=60分、1分=60秒,并学会基础时间计算方法,尝试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从学生学情层面来看,三年级学生已经在以往学习和成长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储备了一定量的数学知识,但仍处于直观化思维向抽象化思维的过渡阶段,面对灵活且多变的数学概念、公式内容常产生畏难心理,这就需要教师从跨学科主题学习层面,布置带有实践性、趣味性等多元化特点的主题。例如,教师可从数学与地理跨学科视角,确立“流逝的时间”主题学习活动。
具体来说:首先,引入地理中“地球自转与公转”相关知识,并展现地理模型,突出时间流逝与地球运动之间的关系;其次,导入数学概念内容,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理解。此方式从数学与地理跨学科视角确立主题,以地理启发学生好奇心理,增强其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与热情,也缓解其对于数学课程的畏难心理,更在无形之中调动其探索地球公转,甚至是宇宙奥秘的积极性,为增强小学生综合学习水平提供助力。
二、打造跨学科情境,提供驱动问题
新课标政策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也逐渐意识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性,尝试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辅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但结合实施效果而言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因为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将多学科知识叠加,并未注重学科内容之间的深度融合。此外,传统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依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学习活动,直接影响跨学科学习实践效果。情境特别指向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也包含教师创设的氛围空间,在情境的辅助下,更有助于带动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形成跨学科学习意识。同时,情境也能作为桥梁,有机联系数学与科学、美术、体育等学科内容,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与实践的契机。
具体而言,以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为例,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分析不难发现,需要学生建立起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概念;掌握辨认八个方向,如东北、西北、西南等技巧;能够以第几行、第几列的形式对具体位置进行描述,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针对本课,教师可联系校园场景,从如下几个方向布置情境,并设计相关问题。如:首先,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确立为“设计校园路线”,同时,融合美术学科知识,要求学生绘制一幅精美的校园路线图;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如:新学期来临之际,许多初期步入校园的小学生经常出现走错路的情况,作为学校的一分子,请大家帮助他们设计一份简易版的校园路线图,要求路线简洁、精准,并且标注出不同教室名称、具体位置等。此情境联系校园生活,也从侧面提供学习问题,如: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需要对校园路线进行调查,思考如何描述校园标志性建筑物位置,如何使用卷尺、指南针等工具。同时,学生还需要借助美术技能,完成校园路线图的绘制,进一步加深对数学“位置”概念的理解,体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向。此过程均在无形之中强化学生跨学科学习体验,也发展其学习思维与综合素养,为带动学生在数学与美术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助力。
三、聚焦跨学科方向,展开多元评价
评价是考察课堂教学效果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但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多地以成果性评价为主导,常忽略学生学习过程,导致评价数据缺乏精准性,特别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而言,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涵盖数学知识,也涉及到其他学科内容、技能的应用。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背景下,教师应从多元化的角度落实评价,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其跨学科学习思维与能力,以此确保评价贯穿于小学数学教与学的全过程,为优化下阶段课堂活动提供数据支持。
以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结合本课教学重点分析,需要学生在了解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形成推理意识、空间观念与运算能力。为全面落实评价,教师可确立“测量校园绿地面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将劳动、科学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结合跨学科内容与技能,实地观察、测量校园绿地情况,并求出绿地的具体面积。在实践结束后,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向展开评价:首先,引入学生自评环节,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汇总本课学习重点,并回顾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分享自己遇到的阻碍问题,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积累跨学科学习经验;其次,开展生生互评活动,组织学生之间根据对方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包括“是否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是否能够结合本课所学准确收集材料”“是否能够全方位表达并展示自己的主题学习成果”等,指出优势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学习建议;最后,落实教师评价,由教师从成果性评价的视角点评每位学生表现,包括“学生是否充分应用科学、劳动与数学知识”“学生是否获得跨学科学习思维与能力”等,以此形成更完整的评价数据,为下阶段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精准实施提供支持。此评价贯穿于主题学习的全过程,能综合检验学生学情,更能带领学生加入到评价过程中,使其进一步了解自身优势和薄弱环节,从而明确下阶段学习实践方向。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属于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数学教学实践并非一蹴而就,如何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概念与公式,掌握数学实践技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学生提供多学科融合实践契机,在其他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辅助下,学生可进一步领悟数学思想与概念,掌握更多的数学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应做好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并从设计跨学科主题、打造跨学科情境、展开多元评价等方向展开实践,以此构建完整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系,为带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