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劳动教育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5-01-26洪黛珊
21世纪,劳动教育环境的提出给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劳动不应是传统的输入式说教,而是幼儿自主的动手实践和操作。劳动教育环境是开展劳动的基础条件,是蕴含劳动教育目标,贴合幼儿真实生活,与生活相融,发生在幼儿生活周遭的环境。并且,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充斥着丰富的劳动元素和机会,这些生活的片段或情境,也属于其范畴。劳动教育环境真实性与情境性并存,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园劳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是一个长期、综合性的项目,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为幼儿和教师提供实用的支持和帮助。本研究将提出幼儿园劳动教育环境创设的关键性取向和几点思考,从而给予一线教育者实际性的参考。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环境创设的关键性取向
(一)源于生活需要。劳动和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劳动不仅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指向生活,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活需要是创设劳动教育环境首要考虑的取向。提升幼儿生活劳动技能,能自主安排好自我的生活是学龄前幼儿时期实施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幼儿的生活技能不是通过生硬的课堂教学而习得,应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发展及学习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劳动教育环境,辅助练习和巩固。例如在小班,可以创设“给娃娃穿衣服”“刷洗拖鞋”等游戏化环境,帮助幼儿在游戏中习得相应的穿脱衣物、清洁物品的生活技能。幼儿正是在亲身体验和动手实践中主动关注生活的需要,他人的需要,并逐渐形成稳定的劳动素养。
(二)蕴含多种可能。劳动教育环境中不仅包含劳动元素,也可包含科学探究、艺术创造、社会交往和语言表达等多种元素。例如,班级门前种植小院场景,幼儿可以参与日常照顾养护的浇水、除草、捉虫等劳动实践活动;也能支持其科学探究,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奥秘;植物的写生,为幼儿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满足游戏需求。喜欢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更倾向于把生活中的事件、事物视为游戏,用游戏的方式去进行。幼儿会将劳动空间和劳动工具当作游戏对象来感受和玩耍。因此,我们在创设劳动教育环境时需充分考虑劳动的趣味性、游戏性,迁移幼儿的游戏需要到劳动之中,投放多样的劳动工具,设置游戏化的劳动情境,鼓励并支持幼儿游戏化体验、探索和实践。
(四)指向精神生活。幼儿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实践价值,劳动不仅指向幼儿当下的日常生活需要,提升幼儿劳动能力,培养良好劳动品质,更是指向长久的未来及精神生活,以实现幼儿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那具体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创设劳动教育环境时,除了每日必做的服务生活的劳动内容,我们还应重视幼儿的创造性劳动,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地感觉、愿望和自由创造的空间,可以通过一些创造性美劳、科技创新劳动来丰富幼儿的劳动内容。
(五)考虑多类生成性需求。劳动教育环境并非一成不变,是动态变化的,根据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柠檬桉掉树皮的时候,幼儿可以收集树皮,装饰树皮,美化环境;设置“制作驱蚊喷雾和香水”的场景,利用自然材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劳动教育环境凸显幼儿为本,最终为幼儿服务,因此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应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跟踪、发现、分析幼儿的兴趣点,找到适宜的生长点,创设环境,支持幼儿的动手实践。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环境创设的实践路径
(一)组建一个多学科队伍的环境小组。一种多学科的设计方法——包括密切沟通、合作和分担责任。一个完整的,多元素存在的高质量劳动教育环境的规划和打造,需要多方人员协同参与,每个人的特长都能为环境打造所用。每一处的环境在产生伊始,要向参与人员(尤其是专业规划人员)进行宣讲,分析场地,规划设计,选择材料,经过共同论证,产生初步雏形方案。其次,环境小组成员,需要预见通过何种方式来弱化教师的“教”,支持教师退后;还要预见幼儿进入该环境后可能生成的活动样态。方案在逐步实施过程中,允许过程性地调整和优化,确保最终完成时所具备的各项元素:学习经验、教师支持、安全管理、幼儿活动等尽可能地覆盖其中。
(二)基础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基础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主要从地貌和地形两个方面进入,重在还原真实的自然样貌。有不同质地的地面:泥地、沙地、草地、石头地……有高低不一的植物,还可以选择与地面或墙面形成的有一定高度差的植物。环境中围闭或半围闭的小空间,形成的一些转角式角落,可用来放置劳动工具柜或开放性材料柜。其次,在地形上,凸显有变化的微地形,U型式、波浪型式斜坡等都是幼儿感兴趣的地方。对于幼儿自己经常使用和游戏的地方,他们会更主动地去关心、服务、照顾这个环境。
(三)基于儿童视角完善环境细节。经由团队几番论证设计出的场地和环境后,环境中的具体细节,就交由幼儿来填补。幼儿园邀请不同年龄的幼儿参与讨论,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的想法,填补环境的材料、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环境创设后还涉及更重要的日常维护工作,幼儿园尝试打破以往专人专项维护的模式,将此责任交由幼儿,他们需要定期维护植物、浇水、拔杂草,在教师指导下施肥,捡落叶,学习堆肥知识,寻求园艺老师的帮助修剪植物枝叶,并记录时间,做好垃圾分类等。
(四)持续性地跟踪和优化。对环境做好持续性地跟踪和优化,强调以多种方式支持幼儿和教师的进入,并与环境产生深层的链接。只有当教师真正进入这个环境,才能对这个环境产生认可,继而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思考如何带幼儿进入,如何支持后续的活动。在环境打造的过程中,持续性与教师进行碰撞和讨论,激活新的想法,这是进入的重要途径之一。环境形成后,幼儿的进入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展现出来的活动样态更会是千姿百态,幼儿的持续性参与和环境小组成员的持续性跟踪相辅相成, 环境小组成员需要持续性地跟踪观察教师和幼儿在环境中呈现出的真实样态,思考环境和材料如何调整才能更进一步促进幼儿内在劳动自觉。
(五)关注环境的安全管理。教师可以时常与幼儿讨论关于“环境安全”的问题,以此帮助幼儿加深对环境安全的理解。其次,环境的安全管理机制更是关键。我们并不能提供一套现成的完美的“安全”方案来保障实施,因此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更需要全局谋划,这需要环境小组成员、教师和幼儿共同管理维护,制定安全管理及保障机制,定期动态地评估环境和场地的安全性等。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