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变化与挑战应对
2025-01-26王贤灿
一、人工智能时代带来教师角色的变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将经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相应的教师角色也会发生变化。
(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中心。人工智能的发展,知识将随手可得,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中心。面对快速迭代的知识和技术,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的能力。
(二)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提供者。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机器取代人力执行重复性劳动和一些复杂的认知任务,传统的职业岗位将会消失或减少,新的工作岗位则会应运而生。同时,新兴行业如AI开发、数据分析、机器人维护、高级决策支持等领域将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这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同时,工作和休闲的平衡也将被重新定义,我们需要找到新的方式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更多地是协助学生发掘、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者,帮助学生发展特长,更好的适应社会与改造社会。
(三)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复制者。人工智能时代,人们需要不断更新和提升技能,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需转向更依赖创新思维、跨学科知识整合、人际交往能力及高度伦理判断等难以被机器替代的工作领域。因此,教师也不能仅限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不再只是单一的教学活动主导者,不再是以统一进度面向大众化群体的教育执行者,而应成为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资源和智能工具优化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成为针对每个学生特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的支持者和顾问。
二、人工智能给教师工作带来的挑战
对教育领域来说,人工智能带来的主要挑战集中在重复性劳动、资源分配等方面。
(一)智能化劳动将取代重复性劳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地取代部分人力劳动,尤其是那些重复性高、规则性强的工作。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反思自己的工作,应紧跟智能时代步伐,以适应社会对教育新的需求。在教育工作中,除了优化对既有知识的反复训练方式外,还需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创新思维、跨领域协作及人文关怀等素养的培养。
(二)人工智能重塑了资源分配方式。例如,教育工作者开展在线教学时,就应该仔细考量学生是否能够平等的获得相应的软硬件资源。
(三)人工智能呼唤更强大的人文关怀。人工智能不断发展,也会带来的社会福利问题。人工智能将带来结构性失业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人类需要构建更加包容、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改革,使每一个人都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找到自我价值和生存尊严。
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一)拥抱人工智能。1.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因材施教”。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方式,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特长,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资源。2.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化的评估与反馈。3.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应该在保持传统教育优点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技术的优势,共同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教师可以更加专注于教学设计、学生指导和情感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人机协同,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4.适度使用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适度不沉溺,不要因为人工智能的过度使用而削弱了个人思维行动的强度,替代了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想法。
(二)强化思维品质发展。1.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人工智能时代,创造力是人类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注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注意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
(三)注重系统设计。在教育工作中,不能只局限于解决个别小问题,而应该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等多个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备课、上课、练习、辅导、评测等教育整个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全场域、全方位的参与教育,以支持教师工作,使得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策划者和深度参与者,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高效化,提升教育效率,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