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整合,实践创新,减负高效
2025-01-26曾舜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如何设计作业、优化作业成为一线教师必须面对和落实的重要课题。作业设计要以提升学科课程核心素养为目标,关联真实情境,注重综合性,突出开放性,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促使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在服务于教学需要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整合,做到少而精炼,精而有效,精而有趣;同时鼓励创新,做到精减作业,提高效率,确保质量。
一、整合提炼,更好发挥反馈作用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作业的布置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培养学科素养。在减少作业量的前提下,为了保证质量,初中数学教师应将课堂必须落实的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加以提炼。初一数学知识点比较简单,我的做法是将当天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串,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必要的练习。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线段”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作业:如图,已知线段a,b,
用直尺和圆规画出线段AB=a+b,并完成以下问题:(1)标记AB的中点C;(2)若a=7cm,b=5cm,求AC的长度;(3)若点D是直线AB上一点,且BD=BC,求AD的长度。
通过这个作业,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中点的定义、线段的和差、直线与线段的区别、几何语言的运用等知识点做必要的训练,并深入体会数学的几何直观、数形结合以及分情况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一个题目贯穿了整节课知识要点,教师通过检查反馈便可诊断学生学习情况。这样,既完成了布置作业的目的,又避免了重复机械的练习,在减轻作业负担的同时,还提高了教学的质量,真正做到“减量不减质”。
二、动手实践,培养探究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好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实验操作是获得活动经验和基本知识的最直接途径,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也可以通过基础操作逐步培养。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保护这种好奇和兴趣,作业也应有趣有效,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操作中探寻数学的奥秘。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第四章“几何图形”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各种几何图形的认识,做好“小升初”几何知识的衔接,我布置了开放性作业:寻找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平面图形和一个立体图形,测量并计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学生觉得这作业很特别,都乐于参与,完成率高。从他们提交的作业来看,平面图形主要是三角板、A4纸,立体图形主要集中在保温杯(圆柱体)、铅笔盒(长方体)、粉笔盒(正方体)、篮球或乒乓球(球体)等,他们能认真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宽、高、直径等关键数据,并计算求值。
在这个作业中,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开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能够抽象出数学的研究对象(几何图形),研究其属性并形成概念和数量关系,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采用开放性的、有趣的、操作类型的作业,给学生一种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直接体验,让数学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做得有趣,学得有趣。在有趣的作业中轻松掌握知识,这才是数学作业该有的样子。实践操作的作业让学生动脑又动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设计问题,彰显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是一门科学,它不仅仅是存在于课堂上的教学,更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在当前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形势下,外出研学、志愿活动、劳动教育等学习形式日趋多样化。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活动,指导学生在其中发现数学的影子,从而更深刻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学校组织师生到环保公司开展研学活动。我利用这个机会,布置学生编制有关师生人数、所乘车辆数与租金的应用题并解答。活动当天,我看到我们班学生有的在统计车辆数量、有的在记录汽车的核载数量、有的在核算各班的人数、有的在询问司机有关租金的问题。他们分工明确,编制出以下问题:“学校组织初一级师生591人外出研学。出发前,同学们通过采访,了解到以下信息:学校向客运公司租用了45座客车8辆和33座客车7辆,租金一共是10600元,已知每辆45座客车比33座客车每天的租金贵200元。问题(1)客运公司45座客车和33座客车每辆每天租金分别是多少元?(2)初二级师生693人到该公司租车一天,应如何租车才能保证每辆车恰好坐满又能使租金合算?”由于刚刚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他们能够很轻松地解答出来。
对于这个作业,学生们纷纷表示欢迎。他们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同学们一起探讨、分工合作、互惠共进,更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这样的作业他们更乐于接受和完成。
学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问题又来自实际生活,两者互相交叉转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真实情境中,增强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加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的兴趣。“双减”背景下的数学作业,应该精简整合,检验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应该重视实践,发展学生基本活动经验和创新意识;应该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合作交流和应用意识。教师持有这样的理念,精心设计作业,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实践,才能实现真正地减量提效增质。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