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2025-01-26丁凡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发展核心素养,以文育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增进文化自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应用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语言知识,还可以同步发展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锤炼课堂教学,以文促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依托。”教师在梳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将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能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中,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能激活并关联学生已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丰富有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延伸外语教材背后的我国优秀的文化内涵,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汇贯通。
(三)弘扬中华优秀,以文铸魂。“学生应通过英语学习,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在英语教学中,用英语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言比较中以文化“铸魂”,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热爱,坚定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融入意识不强。受教学目标、课时及语言环境等客观因素所限,教师们普遍将英语教学聚焦在语言形式上,课堂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法、词汇、语音及句子成分等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却往往会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部分老师对于文化意识的培养理念与目标不够明确,未能充分意识到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样是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失衡及对文化意识定位不准确,导致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够多。
(二)融入形式单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的方式较单一,主要表现有:课堂中教师未引入多媒体教学将抽象文化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仅以口头语言,有时甚至用母语来简单讲述与教材相关的中华文化内涵;课堂中有关中华文化的教学活动少,且多以文本阅读形式出现,使学生难以直观获得中华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流于形式。
(三)融入资源匮乏。教学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需要系统的教学资源。网络、英文书籍中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资源,但多未经整理、整合,缺乏系统性。大部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和视频资源因难度不符、篇幅不符、时长不符等原因无法直接使用于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无可直接利用的资源,导致文化融入困难。
三、PBL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项目式学习强调,要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并进行探究性学习。PBL视角下,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确定中华文化项目主题,并在课堂中创设真实情境开启文化项目学习,搭建任务支架推动文化项目学习,设计评价量规保障文化项目学习。
(一)研教材,确定中华传统文化项目主题。教师应紧扣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确定文化项目主题。小学英语教材中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教科版《英语》为例,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中国饮食、中国名人、中华礼仪等。教师应基于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含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启文化项目教学。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Module 4 Foods and drinks,模块涉及中国食物饺子、米饭等,因此笔者将本模块项目主题确定为“Introduce our traditional food(推荐中华传统美食)”并基于项目主题,融入中华饮食习惯等内容。通过项目学习,学生能了解中华美食,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习得更多的中华美食名称并运用核心句型介绍中华美食及饮食习惯。
(二)聚课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教学
1.以情境为引,开启中华文化项目学习。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能引起学生积极的体验态度。”项目开启前,在情境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文化学习的兴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元,中华故事、谚语、成语、古诗词等数不胜数,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讲述相关的中华故事,引用中华谚语,倾听古诗词等方式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境。以教科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Module 4 Good manners为例,模块话题为文明礼仪。课前,笔者利用网络搜索有关中华礼仪的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源,通过软件自制视频。课堂上,播放自制视频呈现情境:中华礼仪之邦,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国中多礼仪之士。接着出示孔融的图片并提问“ Who’s the boy?”后通过视频讲述中华故事“孔融让梨”,引导学生阐述对“孔融让梨”故事的看法“Respecting the old and loving the young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anner.”并提出“ What other Chinese traditional manners do you know? What manners do you see in our life?”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开启项目学习。通过情境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让抽象的文化直观化,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更直接地感知文化,促进文化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动力。
2.以任务为架,推动中华文化项目学习。项目式学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知识建构,完成项目任务。”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任务驱动为动能的探究性学习。在项目式教学中,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师可依托学习任务群开展项目实施,即先确定大项目,再将大项目分解为几个关联子项目,最后将子项目细化为若干任务。教师应基于学情并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主题,设计有梯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如社会调查、资料收集、设计制作等。任务可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在任务探究过程中对文化不断感知、学习、思考,逐步建构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框架。如教科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之Module 4 Activities,模块话题为“活动”,基于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和学情分析,笔者把模块主题意义定位为“了解多彩活动,热爱多彩生活”,并将本模块项目定为:推广古村中的中华传统活动。基于模块项目,笔者设置了三个子项目:1.做调查:古村中的非遗活动;2.绘制思维导图:非遗传承人的一天;3.制作宣传海报:古村节庆活动。各子项目中,教师都需设计任务群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推动项目探究。以子项目三为例,黄埔古村一年一度的北帝诞节庆将至,恰逢广交会召开,黄埔古村会迎来不少外国友人,我们将以海报的形式宣传节庆活动,优秀海报将张贴在古村的宣传栏中。基于“制作古村节庆活动宣传海报”项目,笔者设置了三个任务:1.了解并列出北帝诞当天巡游的具体活动及活动时间;2.在古村地图上标注非遗活动场所地址及其活动 ;3.宣传传统活动来历或意义。教师可提供任务清单,帮助学生搭建任务支架,明确任务内容,从而保障项目顺利完成。笔者以子项目三“制作古村节庆活动宣传海报”为例,制作了任务清单。“制作古村节庆活动宣传海报”的任务清单中列举了每一项任务需完成的具体步骤,如列出所有巡游活动名称及时间,绘制或张贴古村地图并在地图上标明非遗活动场所的具体位置,写出非遗活动名称,了解古村传统活动的历史及意义并画出最喜欢的活动图片进行宣传等。各项任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推动文化项目有序实施。
3.以评价为杆,保障中华文化项目学习。项目式学习是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项目探究和成果展示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把控项目进度。成果展示时,教师和学生应评估项目成果,促成反思、改进。因此,项目式教学中可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态度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与组内评,具体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项目参与、小组交流、小组合作中作为独立学习者、协助者的表现与作用等方面。终结性评价对项目最终成果进行评价,可采用小组互评、教师评,具体评价内容包括项目的完成度、项目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成果中英语表达的准确度、小组团结合作等方面。终结性项目评价的设计应量规化,评价细则可帮学生提供项目成果设计思路,保障项目成果质量。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文明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可立足于PBL视角,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让英语课堂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外语学习更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