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山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升研究
2025-01-26温少猛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之一。核心素养强调全面发展个体,包括认知、情感、伦理等多个方面。在山区小学,引入核心素养的动机在于通过这一理念的贯彻,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促进其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全面提升。通过将核心素养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有望创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更全面的人生素养。
一、核心素养在山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一)课程目标的明确设定
在山区小学的特殊环境下,为确保道德法治教育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境,课程目标的明确设定至关重要。一是全面发展个体素养。通过设定课程目标,追求学生在认知、情感、伦理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在多个层面的全面成长,以适应多元社会的需求。二是培养道德素养。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伦理价值观,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道德挑战。三是法治观念的树立。设定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树立法治观念,认识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山区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地方文化和学生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生动。一是地方文化融入。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元素融入到道德法治教育中。如讲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的“多彩的世界文化”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观看“客家山歌、木偶戏、围龙屋”的短视频,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然后切入主题。二是实际案例引入。选择实际案例,并以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伦理和法治问题。如教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的第4课时,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课间你和谁玩?碰到学习困难时怎样解决?让学生联想自身如何处理,简单直接导入新课。三是互动式教学。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际运用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一是情景模拟。利用情景模拟的方法,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伦理和法治场景中。通过模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感性认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生动的教学内容,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使抽象的伦理和法治概念更具体可感。三是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辅导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核心素养。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升策略与建议
(一)教师培训
在山区小学的教师培训方面,提升教师的道德法治素养至关重要。首先,可以设计一系列专门的培训计划,囊括道德哲学、法治知识和伦理学等多方面的深度学习。通过深入学习,教师将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理论基础,为他们在教学中传递这些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应该注重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教育伦理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应对实际的教学场景和伦理困境。
其次,开设专门的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培训课程。引导教师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的演练,培养其在教学中应用核心素养的能力。这种实际操作的培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此外,鼓励教师参与专业研讨和交流,可以促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更灵活地运用核心素养理念,共享教学经验,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
最后,我们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观实地社区案例和与专业人士的座谈机会。这样的实践性培训能够让教师近距离感受社会问题,深入了解实际的伦理和法治挑战。通过与专业人士的座谈,教师们可以得到专业的建议和指导,提升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决策和引导能力。这种亲身经历和交流将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理解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道德法治素养。
(二)课程资源与教材建设
在课程资源与教材建设方面,我们着重关注如何更好地满足山区小学的特殊需求,以确保道德法治教育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
首先,积极开发适用于山区小学的道德法治教材。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与教育专家和地方专业人士紧密合作,以确保教材的全面性和实用性。这些专业人士可以提供当地社会、文化和法治状况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教材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教育专家可以确保教材符合学科规范,保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通过将当地文化和社会背景融入教材,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道德法治教育的关注度。
其次,制定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步骤。设计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多媒体资料、虚拟实景案例和互动小组活动等。这些资源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不同形式的教学中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核心素养。为了使教师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这些资源,我们还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
综合来看,通过开发适用的教材和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山区小学生的学科水平和实际需求,提升他们对道德法治教育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家校合作与社会资源整合
在家校合作与社会资源整合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来促进学生在道德法治教育中的全面发展。首先,我们可以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来支持课堂教学。建议与当地法院、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邀请法官、法律专家、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参与课堂教学。通过专业人士的介入,学生能够直接听取实际法治案例的讲解,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加深对法治教育的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际法庭和社区服务机构,让学生亲身感受法治教育的现实应用,激发他们对法治知识的浓厚兴趣。如定期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到校上课,组织学生到法庭或村委办公地点亲身体验法治在社会中的作用。
其次,为了构建更为紧密的家校合作,我们可以采取更多形式的亲子活动和家长培训。通过定期的亲子活动,如道德法治主题的家庭日、家庭义工活动等,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促进亲子关系的加强。开展家长培训,传递道德法治知识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在家庭环境中引导孩子。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道德法治教育活动,如参与课堂观摩、座谈会等,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同时,建立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家庭学习环境,以加深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与支持。
通过以上策略的深入实施,可以帮助山区小学建设更为完善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不仅为学生提供更为具体、实用的教育资源,也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工具,最终形成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合作的局面,为山区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