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思巧乐”识字课堂
2025-01-26吴小丽
一、对识字教学的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统编本低段教材遵循“认写分流,多认少写”的编写原则,要求低年级学生认识约1600个常用字,这对零起点的学生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记录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认识世界、感悟文化、丰富情感、提高素养的过程。
识字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时,不仅应关注识字的数量和速度,更应关注识字的质量,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与情感体验,关注汉字所携带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思巧乐”识字教学模式的提出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笔者立足汉字的构字特点,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总结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打造“思巧乐”的识字课堂:以有规律的思维训练开发识字课堂,以多元的识字方法提升自主识字能力,以丰富多彩的识字实践活动延伸识字学习。这样的识字教学,既生动活泼又轻量减负,既乐在其中又思于其中。“思”“巧”“乐”,互相关联,密不可分、协同作用,指向于学生识字能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丰厚,文化自信的树立。期望如此的识字教学能真正承担“教育的基石”这个重要的任务。
打造“善思”课堂。汉字集形象、声音、辞义三大特点于一体。基于此,在开展识字教学时让学生产生对表意汉字构造特点和使用规则的感受,建立起学生汉字学习的思维,就能大大提高识字的速度和精准度,实现识字教学的“提质增效”。
打造“巧记”课堂。教师在按照教材顺序巧用多种识字方法,如谜语识字、儿歌识字、联想识字、字源识字等,巧设多种教学情境,巧绘多种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同时,教师更要带着汉字学习思维,巧对教材内容进行错位呈现、整合罗列、甄选重组,板块式推进学习过程,将一类字或一组字合起来进行归纳和序列化的讲解,达到识字教学的提质增效,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打造“乐学”课堂。依托互联网,利用学校智慧空间优势,让智慧课堂赋能识字教学,让学生的识字乐在“云”上,学在“云”上。不仅课堂上乐学,而且学生还能带着浓厚的识字兴趣和一定的识字能力,将识字空间由课内延伸到广阔的课外,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识字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感受汉字之美,汉字之乐。
“思”“巧”“乐”,既独立存在,又互相关联,密不可分。教师之思,乃课堂之始。教学因思而动,识字巧妙进行。学生乐于巧中,思发巧中。教师之思,为始,始于课堂教学的思考;学生之思,为终,终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思”、“巧”、“乐”协同作用,指向于学生识字能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丰厚,文化自信的树立。
三、“思巧乐”识字教学模式的实践
1.思维引领,深度识字
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课《田家四季歌》,要求会认生字:“苗”。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苗”字的甲骨文或金文形态,这些古老的文字形态直观地反映了字的原始意义。“苗”的象形初文上部是“艸”(草),表示与草木有关,下部像是“田”,表示田地,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幼苗的样子。随后,教师解释“苗”字如何从古代的象形文字演变成现代的汉字,并着重讲述它所代表的含义,即谷物种子发出的芽,也广泛指代各种草木的幼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苗”字,可以引导他们联想田野或花园中见过的幼苗,或者讨论哪些植物是从小苗成长起来的。这样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最后,通过一些互动活动,如让学生尝试绘制“苗”的象形初文或编故事来记忆这个字的意义和发音,从而加深印象。整个教学依循展示字源——解析字理——联系生活——巩固记忆过程,步步行来,有条不紊,从形象到抽象,从知识到生活,从理解到记忆,遵循的是思维的认知规律。
发展学生的思维不仅体现在单个字的教学中,更体现在识字课堂的教学主线中,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去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生字间的关联。《拍手歌》全文共10个小节,从结构来看,第1节以“动物世界很新奇”句总领全文,第2至7小节是分述,分述了各种动物的特点,而本课需掌握的14个生字中的12个就集中出现在这6个小节中,其中8个生字都直接和动物的名称有关,剩下的4个生字间接和动物有关,或表示动物的动作,如“翔”“休”;或表示动物所生活的地方,如“丛”“深”。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动物的名称为教学主线,遵循小节顺序,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展开识字学习。
2.创新方法,巧妙识字
汉字中80% 以上都是形声字。掌握形声字识字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字义,形声字的形旁往往与字义相关,了解形旁的含义能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的大致意思,有助于学生提高识字效率。汉字数量众多,通过形声字的规律,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生字;有助于增强对汉字结构和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激发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树之歌》要求认识的15个生字中有8个生字都是形声字,且都与树木名称有关。课堂上要紧紧抓住这一识字方法,通过引导观察、分析声旁、拓展练习、对比区分、游戏巩固等环节有效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生活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生活识字法是时时处处都可展开的识字方法。课文《场景歌》呈现了海边、乡村、公园、校园四个不同场景,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美好生活同时认识事物,认知生活。此课的教学不应停留于书本,而应走向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历。课上,教师可以模拟校园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和认识“旗、铜、领”等生字。课后,可以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结合自己的想象,画一幅主题画,模仿课文用量词写写主题画内容。此作业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3.感受魅力,树立自信
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水源头,是中华文化的缩微系统。在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崇高价值,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课文《树之歌》是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在进行“疆”字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关注右边的三横表示界限,把一块块的“田”分出来,因此“疆”字表示领土,然后拓展相关词汇:北方的领土叫北疆、靠近大海边界的领土叫海疆、靠近国界的边远领土叫边疆、驻守在边疆保卫国家的领土不被侵犯叫守疆。再顺势深化学生认知:高大挺拔“披绿装”“守北疆”的树木,不正像一个个不畏艰险守卫边疆的战士吗?一个“疆”字的教学,不仅仅是识记字形,理解字义,还有对国家领土的说明,对守疆人的赞美,是不着痕迹的爱国教育。
中国长期以农立国。在古代,涌现出很多描写农耕生活图景的诗词文章,也有很多赞颂农民质朴勤奋的诗篇。《田家四季歌》是描绘农民农事活动的归类识字文,既写出了农家人的辛勤,又表达了收获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回顾熟知的《悯农》,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后,强化学生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珍惜。在学习“夏季里,农事忙,采桑养蚕又插秧”句时拓展宋代翁卷《乡村四月》中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秧”。在学习“早起勤耕作,归来带月光”句时拓展词语“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拓展晋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品读感悟中注入词语、诗文积累,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4.积累运用,自主识字
教师要把识字教学运用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把识字课所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识字方法来自主识字。例如学生基于在《动物儿歌》里学习到的形声字识字法,在生活中进一步搜集形声字,并且拓展形声字家族来制作识字卡片。基于在《树之歌》里学习到的偏旁识字法,继续积累跟木字旁有关的生字,制作植物识字卡。学生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积累生字,制作识字菜单。这样的实践既拓展孩子们的识字空间,也让孩子们感受识字的快乐。
实践证明,“思巧乐”识字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文化,传承汉字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构建自己的识字思维体系。总而言之,它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育人功能,使识字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低年段语文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