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课堂教学方式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2025-01-26王阔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是关键,但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融入微课,荔湾小学科学组进行了很多探索。
一、课前:激发学生兴趣
(一)实验材料引发思考
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知识性学科,科学课因其独特的探究实验过程而被赋予了无限的可能性。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利用具有吸引力的微课导入视频,如科学实验演示、科学现象解释等,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此外,在科学实验中,部分实验材料可以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代替,学生在拿到实验材料准备单后,会唤起极大的好奇心,思考这些实验材料究竟可以完成什么样有趣的实验。
六年级下册《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中,按照课程要求需要学生自行准备白糖、火柴、蜡烛、长柄铁勺、金属碗、湿抹布等,学生会产生“白糖是做什么的?”“蜡烛要烧什么东西吗?”“有白糖、有铁勺、有碗,这是要做饭吗?”等疑问。这些疑问围绕着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要去探寻这些疑问的答案,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相关视频拓宽视野
借助微课,教师可以准备与课题相关的拓展视频,引导学生在课余观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并结合预习任务,初步了解相关知识点。同时,教师可以根据预习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以一年级下册《观察一种动物》为例,这节课的观察目标是蜗牛,因此可以事先准备好与“蜗牛”“非洲大蜗牛”相关的科普知识,如“非洲大蜗牛——褐云玛瑙螺”在南方各地的入侵和危害,以及观察要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观察动物要点的时候就能够根据课前的视频进行联想,得到“不能直接触碰动物”“借助工具观察”等灵感。
(三)课后作品促进分享
科学课的作业多是观察记录,或是小发明、小制作,为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微课中呈现学生课余时间完成的相关探究活动的视频或作品集。在微课中荣登展示平台的学生会得到鼓励,对下一次作业会更加用心地准备,而遗憾错过展示机会的学生通过对比其他同学的作品,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好胜心,唤醒想要在下一次作业中得到展示的欲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就形成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比如,学生的手抄报、观察日记、照片和小视频可以制作成微课的片头,让学生在预习本节课内容时,可以欣赏到优秀的作业。
二、课中:营造探究氛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情境是通过创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情境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景的方式多为使用ppt向学生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略显枯燥。但使用微课,可以制作成小型动画片或闯关游戏,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情境。
二年级下册的《磁铁》单元与生活息息相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课件,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比如,教师可以播放“铁粉跳舞”视频,借此抛出“为什么铁粉会跟着磁铁动”这一问题,将学生带入到“磁铁能吸引什么”的思考中,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去学习科学知识,再根据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中,成为学以致用的践行者。
(二)实验探究动手动脑
科学需要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去验证、去探索,这是实现科学价值的关键。
教材中的大部分科学实验探究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可以分组完成的实验。如六年级下册《产生气体的变化》一课,实验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易获取的,因此学生在通过微课预习实验操作时,可以自行尝试,并在课堂上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实验的完成率和效率。
第二部分则是由教师演示的实验。这一部分实验,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无法让学生分组实验,因此要充分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如三年级上册《测量气温》一课,由于实验时间持续一天,因此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好实验视频,并剪辑成微课,为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并通过适时暂停,为学生提示重点,同时让学生观察视频,记录结果。同时,由于《认识气温计》一课需要学生学习“温度计的读数”这一知识点,而在课上很难创设“零下”“零摄氏度”“零上”等不同温度供学生练习,因此可以利用微课制作课堂小游戏,如“闯关小游戏”,将不同的场景和相应气温以视频的形式设置为关卡,提高课堂互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三、课后:拓展巩固提升
(一)课后练习深化理解
如前文所述,课后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基础的书面练习,还有手抄报、实验记录、实验视频、实验照片等。教师通过收集学生的各式作品,编辑成专题作品集,可以在下一节微课中播放展示。
(二)巩固复习引导反思
微课由于其可以反复播放、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在课后巩固复习提供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回放、回顾实验过程等方式,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进行改进和提高。
(三)自主探究提升素养
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为学生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如观看相关科学视频、完成科学实验等。这些任务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科学知识,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闭环
课前—课中—课后,这是一个闭合回路,课后学生作品可由教师收集起来在微课片头进行专题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循环回路,可以让每一节课都高效、有序地完成。
责任编辑 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