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孤独症学生有效深度学习的干预及支持策略
2025-01-26梁涛
孤独症学生普遍存在感觉统合紊乱、言语沟通困难、兴趣狭窄和行为机械刻板等诸多障碍,这都严重影响其日常学习和生活,尤其在学校课堂及其他场景学习过程中表现更甚。因此,要帮助其融入课堂情境、真实参与课堂、真正获得成长,就必须基于科学理论背景,开展行之有效的支持及干预。
一、孤独症学生身心发展障碍及其对自身学习的影响
(一)感觉统合异常。1.视觉方面。一是视觉注意异常。可能对闪烁的灯光、特定颜色、特异形状、旋转物体等视觉刺激过度关注。二是视觉辨别能力差。辨别物体形状、颜色、大小等视觉特征比较困难,难以区分形状相似的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或者在颜色辨别上容易混淆如蓝色、紫色等相近颜色。2.听觉方面。一是听觉敏感或迟钝;二是听觉信息理解困难。3.本体觉方面。本体觉失调可能会导致其在动作控制(如触碰过猛或写字轻浅、模仿困难)、身体意识(无法准确指认身体器官位置)、空间感知(与他人距离太近或过远、协调身体动作困难)、姿势平衡(单脚站立很快失去平衡、受到轻微触碰无法调整重心平衡而摔倒)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沟通交流障碍。孤独症学生普遍存在语言发展迟滞、说话声音单调重复或使用鹦鹉学舌等特殊语言模式等问题,有一些甚至基本丧失语言能力,大部分还存在因沟通时缺乏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而无法建立正常的同伴交流和小组合作关系。也会在理解抽象复杂语义或隐喻、幽默等复杂语言形式时比较吃力。
(三)社交互动困难。孤独症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眼神交流、不懂反馈互动、理解意愿困难等问题。课堂上无法融入课堂环境,跟不上老师节奏,不能理解活动意图,难以共享信息观点,无法参与讨论合作。
(四)行为机械刻板。孤独症学生可能对特定物品过度依赖,会出现重复的动作如拍手甩手、摇晃转圈等,固守一成不变的走路、吃饭、睡觉等生活习惯程式,对周围环境变化敏感或抗拒。机械刻板的行为障碍对孤独症学生课堂学习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
二、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孤独症学生有效深度学习支持及干预策略
(一)提供积极学习支持。一是科学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每个孤独症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其年龄、智力、兴趣特别是个性化的需求或学习特点,在精准深入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切实可行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二是灵活运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孤独症学生的独特认知和情感特点,在不同的场景和任务中,灵活采用直接教学、视觉提示、结构教学、任务分解、重复练习、情境游戏、社交训练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孤独症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三是优化使用直接精简的教学语言。四是优先实施视觉支持的教学策略。建议利用字卡、图片、表图、实物、视频、肢体动作等视觉支持型教具,帮助孤独症学生更好地理解任务指令、学习内容特别是复杂的社会和情感信息,减少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回避、攻击性等问题行为。五是积极创造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机会。利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和普特融合等活动,培养同伴的理解和接纳意识,推动实现同学间的深入交流和互助合作。
(二)密切家校沟通合作。深化家校日常联结,畅顺家校沟通机制,做到家校和谐一致,力争家校共育合力最大化。老师和家长经常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往等情况,必要时针对一些急迫性、关键性、顽固性问题,重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到互相监督、支持和配合。
(三)整合优化社会资源。深入发掘、整合和利用其生活中的社区资源、与家庭关系紧密的社会资源,如运动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长廊、实践基地、社会活动及父母单位等,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体验和社交机会和平台,帮助其将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迁移到社会场景和活动中,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更好地链接,并在真实的情境中自然发生、拓展和生长。
(四)宣传引导浓厚氛围。一是加强宣传增进社会理解。加强对孤独症的宣传和引导,帮助大众深入了解孤独症群体,逐渐消除对孤独症的歧视和偏见,增进公众对孤独症的正向认知和理解,营造包容、接纳乃至支持的友好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动相关政策制定实施。加强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宣传,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动孤独症学生参与并逐步融入社会活动,倡议政府部门制定并落实相关的关爱和保障政策,加大对其开展教育、康复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