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25-01-26丘淑娴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发表了许多关于美育的教育文件,对素质教育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民族繁荣之国,有着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储备军,他们在继承和发扬文化自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繁荣民族文化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一、相关文献梳理与理论
(一)相关文献梳理。笔者在研究分析之前,首先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作为主题关键词的文献,本文文献搜索是按主题为“中小学教学”“民族音乐”的搜索方式进行文献搜索,搜索库限定于CNKI中国知网,主要选取年份为2006年至2022年间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通过搜集文献发现,篇名有关“中小学教学”“民族音乐”的文章共194篇,通过筛选后有40篇:发文量是从2006-2022年,其中学术期刊有29篇,学位论文11篇。总结为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多,教学策略研究较少。
(二)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以传统乐器独奏或合奏,体现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文化深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长远历史和民族精神。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展现了文化自信,音乐家们能够热情地拥抱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使其为我所用,以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使中国民族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中国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兴趣程度不高。第一是自我观念方面,他们很少自愿的、自主的去学习有关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认为中国民族音乐对于学习方面的帮助并不大,认为学习其他学科更加有帮助。因此,许多人对民族音乐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这导致他们无法真正领略到民族音乐的独特美感和魅力,也缺少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无法感受到民族音乐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是具体行动方面,它主要体现在: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不够,亲身体验的经历不够。
2.单一的民族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和技能上,而较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而现代的音乐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是与时俱进的,但还是会存在着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依旧会有一些教师按教参步骤进行教学课堂,不太重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课堂中占比不高,在问卷调查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针对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出“教”与“学”的活动,这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3.师资和资源比较薄弱。笔者对梅州市乡村音乐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只有2位教师对民族音乐非常熟悉,剩余的都是对其了解不多的教师。首先在硬件方面,由于学校音乐教学设施的短缺,目前还存在不少落后地区的学校都无法保障音乐课程的正常开展。除了教学场地短缺、设施陈旧等硬件问题外,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在软件方面,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和人才培养模式滞后,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此外,很多音乐教师因为工作繁忙、待遇低、缺乏科研项目等原因,在科研和教学上投入精力不够。
(二)改进措施
1.创新民族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自身对民族音乐要有清晰的认知,并且做到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音乐教学。其次,要结合本地区的民族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中多进行引导、探究教学,让学生成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学会运用。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创新,如歌词填空、模仿乐段、舞蹈编排、乐器合奏等环节,都可以从中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大力开发本土资源。每个地区都有相对应的本土特色,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在中小学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时,光靠音乐课本是不够全面的,老师们还可以将中国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收集相关的民族音乐知识。例如,民歌、民间舞蹈、戏曲等,多编写与之相关的民族音乐教材并加入到平常的音乐教学中。
3.提升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的教学能力。教师必须对民族音乐教学有深入的了解,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其次,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查阅一些相关资料,精心设计教案。最后,教师要经常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