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与心理融合的德育策略

2025-01-26江年珍

师道·教研 2025年1期
关键词:美术心理健康德育

在美术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不健康因素。而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如何将德育无缝地融入到各学科教育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成为教育从业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策略,利用美术的独特魅力,实现德育与美育的双重提升。

一、美术教育与学生情感发展的关系

美术作品常常蕴含丰富的情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学会如何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等元素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表达方式,也提升了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此外,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学生能够与艺术家和作品建立情感联系,促进人际交往与情感认同。这种情感的交流与理解,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智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善于理解和关心他人,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因此,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美术与心理融合的德育策略

(一)主题式美术创作,寓德于美。主题式美术创作能够有效融合美术实践和德育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特定的道德主题,如“友爱”“诚信”“环保”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在经过挑选与议题相契合的素材与表现手法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情感层面的共鸣及道德上的判断力。这样的活动不仅触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亦加深了他们对审美和理解之美的追求,同时助力形成了积极的价值观。另外,通过主题式美术创作活动,可以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沟通与表达技能上的提升,进而实现“寓德于美”的教育目标,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例如,围绕“环保小卫士”这一教学主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展开关于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探讨,以使其意识到在环境守护方面所承担的义务。随后,学生可以使用可回收材料,创作环保主题的艺术品,如用废旧物品制作环保小卫士的模型或绘制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海报。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通过实际动手实践来理解环保的意义。在作品创作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环保理念。通过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互动,参与者能够深入理解和感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积极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美术欣赏与心理共鸣。美术欣赏是培养学生心理共鸣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艺术家所传达的情感及其创作动机。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担任引导者的角色,通过线条、色彩及构图等多个维度,促使学生深度剖析,进而唤起其审美体验与情感共振。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能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开阔视野,培养同理心与批判性思维。这种互动不仅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艺术吸引力的所在,还促使他们思考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中的积极元素,并激励他们将这些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而在心理和道德方面实现成长。例如,在进行“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教学时,教师可选取梵高的《星夜》作为欣赏对象。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作中的旋涡状星空、波动的树木和安静的小镇,询问学生在观看这幅画时产生的情感和联想。接着,教师向学生阐述梵高创作这画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对自然的热爱,并指出作品中色彩与笔触如何传达强烈的情感。最后,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画作中孤独感与希望感的理解,探讨梵高如何借助绘画技巧映射其内心情感与精神状况。此种讨论不仅使学生对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深度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同时也培育了他们的共情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艺术能够作为连接情感表达与交流的一座桥梁。

(三)小组合作,促进人际交往。在美术教学中,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在共同参与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沟通、合作及资源共享,进而有效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实现了个体优势的互补,而且在互动过程中,同学们的友谊得到了加深,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另外,在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将遭遇各类冲突,并需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这对他们而言是锻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机遇。通过相互讨论与配合,学生能掌握处理分歧观点和情绪的技巧,从而增强他们在情绪调控方面的技能。例如,在“百变剪纸乐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大型剪纸艺术创作。每个小组负责设计不同的部分,如花卉、动物或几何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通过对话交流,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共同策划图案,并分工合作剪制。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可以借鉴他人的剪纸技巧,还能在互相学习中发现并学习彼此的优点,同时审视自身的不足。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常遭遇观点分歧与创作手法冲突,须经讨论以达成一致,此过程亦锻炼了其情绪调控及问题解决技巧,而且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了相互之间的友情。

(四)美术日记,记录心灵成长。鼓励学生用画笔记录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考,创作属于自己的“美术日记”,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融合德育策略。例如,以“我们的家乡”为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并描述家乡的风光、传统习俗及生活画面,进而指导他们通过绘画创作来定格这些难忘的回忆。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自由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还能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色彩和形状传达出来。如一位学生画出自己家乡的山川河流,配以温暖的色调,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另一位学生描绘家乡的传统节日,体现出对文化的传承与自豪感。在审阅学生绘制的美术日记过程中,教师能够洞察学生对故乡情感的演变及其思考,进而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提供量身定制的反馈和指导。这种深入的创作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自身情感的深刻理解,亦增强了他们对故乡的认同感及自信心。

三、结语

总之,小学美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美好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成长空间。通过采用该策略,教育工作者不但能塑造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亦能在美的熏陶中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其高尚品德,为学生未来的持续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石。在以后,希望教育者能够携手努力,用艺术的力量点亮学生的心灵之光,用融合的策略培育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健康心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美术心理健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创意美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