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学—评”一致性,提高劳动育人效益
2025-01-26王卓娅
一、理清概念,把握“教—学—评”一致性
《课程方案》在前言第4页和正文第15页出现了“教—学—评”,根据《课程方案》对教学评相关的表述,推测其方向。《劳动课程标准》前言第4页中呈现的“教—学—评”一致性,“为什么教”可从课程性质解读,“教什么”可从课程内容中获取,“教到什么程度”可结合学段目标和劳动素养要求来判断,“怎么教”可从课程实施中学习。紧紧围绕劳动课程标准,“教”指向“为什么教”和“教什么”,“学”指向“怎么教”,“评”指向“教到什么程度”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二、瞄准现状,清晰“教—学—评”一致性
1.立足学者研究,形成切入角度。“教—学—评”一致性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评”一致性进行了阐释。目前大致可分为两个角度,角度一:三个要素紧密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例从“以评促教”“以教促学”“以学构评”三个角度出发;角度二:突出教学评价对整体教学活动的影响,以此促进教、学、评一体化。例以评为教、以评为学和教学评互动。两个角度都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和学的评价指明了方向,不同之处在于对“教—学—评”一致性在学科中的开展,是三方面同时构建,还是以评价为切入点去构建。
2.关注实践现象,顺应教学变化。在教学中大规模地开展了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大家都用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但每个人理解又有所不同。大多教师只重教学中的其中一个环节,不会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是由于评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有了评价的浅意识,会加入评价环节,以示“教—学—评”一致性的新课改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学评本身就是实践性教学的特点,特别是原任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现兼任劳动教学,习惯性在教学中加入评价。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评”一致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为劳动课程教学搭建“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框架。
三、聚焦特征,推动“教—学—评”一致性
1.以终为始,凸显“教”。“教—学—评”一致性的劳动项目开发,首先要以终为始,先以劳动项目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达成来开发项目。以《广府美食小达人》主题开发为例,它是广州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四年级下册的主题三。以下两次围绕主题的项目开发作对比,凸显“教—学—评”一致性的导向。
2.可测可操作,凸显“学”。当“评”具有可测可操作性,教师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又能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现有水平,清晰调整学习方法和努力方向,“教”和“学”才能少走“弯路”。
3.贯穿始终,凸显“评”。第一周和家人分享广府美食小达人的主题;第二周主动了解家庭早餐点心的搭配;第三周积极愉快参与家庭早餐点心制作、参与家庭早餐点心制作材料和工具的准备、制作时遇到困难,没气馁,求助家人;第四周制作时佩戴口罩,保持双手干净,桌面常常保持整洁、每周至少保持参与2次家庭早餐点心制作、家庭早餐点心制作方法正确;第五周在上周的基础上,制作步骤熟练、积极和家人互相配合;第六周在前两周的基础上,制作中不断改进、乐于与家人分享自己制作的收获。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乡村专项“STEM视角下优化乡村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202214750)”课题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