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主建设“教育强校”之路
2025-01-26陈国胜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构建教育强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容忽视。距离2035年仅剩10年,时光飞逝,机会稍纵即逝。目前,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需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与发展工作。面对“任重道不远”的教育强国目标,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擘画出来的美好蓝图,在欢欣鼓舞后,中华儿女不得不冷静沉思: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需要采取哪些方法?
一、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校”
“教育强国”是一项庞大、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其中牵涉面最广的就是全国每一所学校。
学校作为每个孩子成长的关键环境,不仅是人才获取知识、形成观念、打下坚实基础的主要平台,也是确保“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核心支柱。学校在实践“立德树人”理念、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外,学校担当着落实“教育理念的革新、体系的完善、制度的现代化、内容的丰富、方法的创新及治理能力的提升”等具体任务,在实现“支撑并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确保教育质量满足民众期望,首要条件便是建立让民众满意的学校。
二、什么学校才是“教育强校”
综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和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文件,结合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尝试对“教育强校”作出以下定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立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这要求我们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办学体系、科学的管理制度、优质的课程内容、卓越的教师团队、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系统的评价机制,旨在培育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与接班人,从而达成人民普遍认可的教育成效。
三、用什么去建设“教育强校”
若继续采用以往的方式,由上级机构负责“教育强校”的评估,这将是一项极为庞大且繁琐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投入巨额的人力与物力资源,还会消耗较长的时间周期以及产生高昂的成本费用。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估方式往往是被动的,许多学校可能会采取敷衍的态度应对检查,而非真正从内部推动改进和发展,难以达到预期的促进效果和持续性影响。如何才能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实现全国范围内所有学校都建成“教育强校”呢?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必须要改变观念,必须要改革创新。建设教育强校,匹夫有责,何况是作为学校本身呢?所以,应该将建设“教育强校”作为每所学校自身的目标与责任,“建设教育强校千万条,自我督导评价第一条”。通过“政府主导,学校主建”的方式,在统一标准下,建立全域数字化平台,各学校进行自我督导评价,分别对照指标,制定执行方案,逐一落实上报,上级部门线上、线下检查评价,不断改进提升,形成学校自主建设“教育强校”的长效模式。
(一)科学性: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在教育的基本原则中,教育通常具有一定的社会阶层特征,而这种特征主要受社会结构的制约。为了构建教育强国背景下的优质学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整个教育事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因此,由政府负责制定优质学校的评判标准,而学校则应根据这些标准,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推进“优质学校”的建设工作。这种方式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形成了“顶层设计引导、上下协同努力、基层为主体”的有效模式。
(二)合理性:解决当前教育难题。我们的学校办得怎么样?大家心中有数吗?是凭一些印象,还是别人的一些观点,还是一些宣传报道,就下了结论?是凭某些的专项检查,还是某次的综合督导,还是自己的“认为”,而得出的断论?这样的评价明显带有片面性、短期性,不能全面、科学、长期地对学校做出精确评定。所以,必须要建立政府对学校进行全域、全程、全方位实时监查与评价的体系,必须要建立学校负责人对办学进行全校、全人、全方面及时反思与改进的系统,“政府主导,学校主建”是一种双赢甚至是全赢的教育强校构建模式,既解决当前教育的“顽瘴痼疾”,又顺应当前教育现状,可以快速、有效地推进。
(三)发展性:促进学校持续提升。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位于需求的最高层次。运用“自我督导评价”建设教育强校正是基于此,让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等所有参与人员从“自我价值实现”作为出发点、追求点,由“他人督导”创新为“自我督导”,由“被动评价”创新为“主动评价”,由“要我发展”创新为“自主发展”,在“统一标准”基础上,对学校进行诊断分析,制订个性落实方案,促使所有人员对照指标、自主评价、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强校”的目标。
(四)操作性:结合日常易于落实。“自我督导评价”是在统一的量表下,以学校变强提优为方向,以学校日常工作为基点,利用数智平台,经过科学的调研测评后,依据诊断分析结果,参考总体蓝本及各指标文件、范本,由每个学校自主制订落实方案,明确岗位要求,细化任务措施,及时自评上报,学校领导对各项指标进行初评、上级部门进行复评,确定评价结果、指出存在不足、提出改进建议,相关人员按照反馈再进行改进。如此循环反复,学校将朝着“教育强校”的目标螺旋上升。整个过程都是结合学校平常工作,帮助学校理顺办学体系、解决教育难题、激活老师动力、丰富学校特色,是一项真正减负提质的工程。
【实践探索】
依托本课题的基金项目,深圳市红岭小学对自主建设教育强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编制了“教育强校”量表,发放了40份问卷,形成分析报告,撰写落实方案,积累出“明确依据→编制量表→全面诊断→科学分析→确定方案→实施评价→自我改进→表彰问责”等八大研究路径,对“办学方向、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办学保障、学生发展”等六大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科学、及时、有效的“自我督导评价”,初步展示出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对提高老师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影响明显。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25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重点项目“小学自我督导体系建设研究——以深圳市红岭小学为例”(项目编号:2025ZQJK10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