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研导向下“三三三”教研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5-01-26伍娉娉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体系的实施意见》(粤教教研 〔2020〕1号)提出“改进常规教研活动机制”“经常性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的要求。近年来,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充分利用区域内全面推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优势,积极倡导“让常规教研深度发生”的理念,探索推行具有普适性的“三三三”教研模式,逐步形成“教研训评”一体化教研工作格局,进一步提升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驱动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研机构层面组织开展的常规教研,是指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后,聚焦本课例而组织相关学科教师集中开展评课议课的活动。这种教研活动,基于鲜活的课例进行“解剖”和研讨交流,具有即时性反馈、针对性突出的特点,深受一线教师欢迎。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常规教研容易出现“浅层化”“效益低”等存在问题,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主题不明确。由于欠缺顶层设计和主题引领,导致评课议课多点开花,指向性不强。第二,组织方式单一。常规教研惯常采用教研员引领下的“听课-评课”固定程式,若不加以改进或创新,一线教师难免感觉“乏味”,久而久之教研指导会陷入老生常谈的俗套。第三,辐射面不够深广。以台山市为例,区域地域辽阔,规模小的农村学校多而散,若单纯依靠教研员到校听评课指导,难以应对广大教师群体的教学需求。第四,后续跟进指导难以实现常态化,教研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撑作用难以得到有力保障。
二、“三三三”教研模式的实施背景与要素特征
(一)实施背景。2019年起,台山市采取“领衔学校+若干学校”的“1+X”方式全面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以优质引领、地域相近、城乡结合的原则,在全市组建18个教育集团(其中小学教育集团8个)。同时,组建新一轮49个名师工作室,由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负责管理与运营。结合教育集团和名师工作室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市教师发展中心树立县域教研“一盘棋”的理念,驱动“教研机构+教育集团+名师工作室”的“三驾马车”并行,形成教研新格局。
(二)基本要素。“三三三”教研模式,旨在充分调动“三个平台”的资源,即以教研机构专职教研员为牵引,依托教育集团,利用区域名师工作室资源,带领学科教师围绕特定主题,基于课例开展“三段式联动”,实现“三个要素”的深度教研活动。活动最终的目标是指向深度教研,真正为教师专业成长赋能。第一个“三”是“三个平台”,即教研机构、教育集团、名师工作室。第二个“三”是“三个要素”,包括深度准备、深度参与、深度跟进。第三个“三”是“三段式联动”,分别为活动前深度准备前置任务、活动中深度参与进行教研、活动后持续深度跟进。
(三)主要特征。1.以主题为引领。每一场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确保在有限的集中教研时间内,紧扣主题展开研讨与交流,话题不跑偏,思维与智慧高度凝聚,教研效益最大化。2.以课例为载体。保留常规教研以现场授课生成课例,并结合该课例进行研讨的活动机制优势。通过指导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的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助力教师专业发展。3.以深度为取向。“三三三”教研模式,基于教育集团的大教研平台开展,利用名师工作室资源,扩大辐射面。4.教研训评一体化。改变单一的教研机制,通过聚焦课堂教学,将教研与培训相结合,同时加强评价反馈,推动由常规教研向“教研训评一体化”迭代的教研转型。
三、“三三三”教研模式的操作策略
(一)第一阶段:活动前深度准备前置任务落实。1.确立学期教研方案。学科教研员做好顶层设计,在学期初拟定本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包括做好常规教研的“三定”方案,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时间”方面基本上是每三周时间内完成一场活动。“地点”由教育集团定,集团领衔校组织各成员校参与。“主题”由教研员根据教师队伍现状,教学内容的要求确定,亦可依学科组的需求而定。2.拟定“教研任务清单”。根据“清单”指引,教研员需要在“活动前”与集团领衔校协调商议,重点是选定授课教师,设计研训方式、活动流程、需要借力的“名师资源”等,并安排相应环节的人员以及细化任务要求。3.分工合作做好充分准备。实践证明,有备而来的研训活动,效益更高。在教研员层面的准备工作,要联络学科带头人或名师参与指导,并提前就教研主题搜集相关拓展资源及准备发言内容。在集团领衔校层面,要发挥学科组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授课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提前进行集体备课。在参与活动的学科教师层面,提前知悉活动主题和任务要求,带着思考和案例而来,更容易深度融入活动,提升活动的实效性。
(二)第二阶段:活动中深度参与教研共同体“合奏”。促使教研活动从教研员“独奏”走向教研共同体“合奏”,是三三三教研模式的精髓所在。“深度教研”,不仅要有教研员、名师、专家的引领,还需要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智慧众筹”以及教师的“自我反思”。三三三模式下的教研活动,第二阶段集中教研的时长一般为两堂课。为高效开展,并达成深度参与,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集中教研“四大基本流程”:一是课例展示、现场观摩(40分钟,由授课教师完成);二是集中研讨、评课议课(20分钟,由教研员组织、参与人员共同完成);三是主题发言、专业引领(10—15分钟,邀请1位名师或学科带头人完成);四是总结评价,承前启后(5—10分钟,由教研员完成)。
(三)第三阶段:活动后深度跟进评价机制撬动。1.抓校本应用。每次集中教研结束后,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研主题,安排相关研训任务,借助校本教研平台,借力学科组长负责推进落实。2.抓评价反馈。为促动校本教研的扎实发生,需配套相关评价机制。方法是将“前置任务”“集中教研”“后续跟进”这三个阶段中的活动和表现各设置一个或多个评估观察点,采用学科组自评和教研员评的方式对观察点评分,并加以举证说明,再将两类评分按比例折算为总分,形成由总分和说明文档组成的整体评价。评价结果向学校反馈,并纳入教育集团绩效考核参考材料。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22年度重点课题“新课标理念下‘教研训评’一体化,助推小学薄弱学校增效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2022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编号:2022ZQJK054)】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