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种文化”融合育人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

2025-01-26潘蔚贤

师道·教研 2025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中华新课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合称为“三种文化”。“三种文化” 融合育人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读《决定》,探讨义务教育如何通过融合 “三种文化”,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育改革探索新路径,以实现高质量的育人目标。

一、充分认识“三种文化”的深刻内涵及相互关系

(一)理解“三种文化”的含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世界观、审美观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基础,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蓬勃发展提供丰厚的滋养。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道德观,还有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内容。2.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近代革命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构建起来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忠于革命、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等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精神风貌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先进性、开放性等特征。

(二)理清“三种文化”的关系。1.同根同源,延续发展。“三种文化”的思想理念和道德价值是传承的、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例如天人合一的观念、大一统思想、和而不同的理念、协和万邦的世界观,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革命文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在革命中凝炼出的精神品质,如忠于革命、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等,都是传承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与思想理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又突出先进性与创新性,创造了新时期的先进文化。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进理念,既体现中华传统“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中庸处世的思想,也蕴含了马克思辩证唯物法。“三种文化”有着各自侧重的道德观,但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追求。2.有机整体,目标一致。“三种文化”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从古到今,互相交织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3.相互融合,守正创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是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根源。“三种文化”在融合之中,更显出守正创新之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数字化、虚拟化等现代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将“三种文化”融汇的中国特色新文化助推向世界中央。三种文化互相交织,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文化繁荣助推文明进步。

二、深刻领会“三种文化”融合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了教育内容。“三种文化”的融合能够增强教育内容的文化厚度,多方面、多层次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革命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三种文化”能够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时代、反映时代精神。

(二)改革学习方式。首先是不再只重视记忆理解,更注重文化体验,更注重情境性。其次是更新学习方式培养综合思维,从不同的文化视觉观察、思考,更全面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再有开展基于“三种文化”融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运用多学科知识加深对“三种文化”的理解和体会。在文化熏陶中无形中创新了学习方式。

(三)推进课程思政。“三种文化”融合,作为各门课程的主题内容与载体,有助于推进教育部提出“课程思政”,全学科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更要把“三种文化”为主体的思想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将之有机融合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引领,强化母语课程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判断与实践活动产生突出影响,提升育人效果。

(四)促进评价改革。“三种文化”的融合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深切性,教育评价开始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不仅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更包括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评价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三、深入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视域下的“三种文化”

(一)以文化人,落实教育方针政策。教育部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颁发了这两种文化进中小学课程的指南。新课标严格落实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前言”“修订原则”“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多个板块指出了“三种文化”。这些阐述,都凸显了“三种文化”融合在语文课程中承担的重要地位,从宏观来说“三种文化”融合共同构成了“以文化人”的重要资源和支撑,是立德树人、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和内容,确保了教育的方向正确性。

(二)目标导向,立足核心素养发展。新课标在“修订原则”中指出“坚持目标导向”,明确了“三种文化”融合育人的目标指向,即通过以“三种文化”为主的语文课程来育人。新课标增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四大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排在首位,突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把“文化自信”作为统领和指引的位置,而“三种文化”是构筑“文化自信”的三大“支柱”,语文课程融合“三种文化”,以其作为内容整体框架,着眼于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有直接导向作用。

(三)贯穿融合,突出“三种文化”的地位。新课标把“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分开两个板块阐述,这是创造性的变化。课程目标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以此确定课程总目标,然后具体列出学段要求,“三种文化”都贯穿其中。新课标把课程内容作为独立板块,并明确指出“三种文化”占比全部学习内容的60%-70%。这说明语文教材三大文化主题学习的重要性,并融为一体,整体落实。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课题“基于课标‘三种文化’融合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研究”(项目编号2025ZQJK052)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中华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