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的新样态
2025-01-26李记娣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时代新人。劳动教育贯通于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把握育人导向,创新劳动教育,让学生真正将劳动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在掌握各类劳动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会技能,在成长中懂得劳动的光荣。
笔者依据华东师范大学李家诚教授提出的小学班级生命共同体建设理念,尝试让“劳动”融入共同体建设。构建小学班级劳动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集体意识,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集体合作和共同劳动的真实乐趣。
一、共建劳动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各班严格落实每周一节劳动课,每月一个劳动日,每学年一个劳动周,保障课时充足。课内有效融合课堂教学,课外延伸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多项举措使劳动教育丰富多彩。
1.共建多元校本劳动课程
劳动课已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但没有统一的劳动教材。根据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以班级作为劳动共同体设计共商班务、共做校务、共担家务、共创社区服务、共生评价校本劳动课程。一二年级以“我会整理”为主要内容为开展劳动教育,启蒙劳动意识,感知劳动乐趣,珍惜劳动成果。三四年级以“我会洗涤”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五年级以“我会料理”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六年级以“我会种植”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验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
2.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辐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的方方面面,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如书写观察日记,为语文学科积累素材,培养观察和书写能力;实地测量、计算面积等融合了数学的思维;动植物种养护,融合生命教育、价值观引导,创新学校德育的新形式,达到了“一草一木皆德育”的实效;个性化班牌的设计制作、蔬果小报、植物生长手帐、剪纸话农作等,充分展示了学生个性,在创造美、传递美的过程中融合了美育。
二、共商班务,班级习劳育班风
学生一天在班级生活的时间很长,教室是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主要空间。因此,师生要共同打造班级劳动文化,以文化育人,让孩子在浓郁的劳动氛围中尊重劳动、爱上劳动。
1.班级中人人有劳动岗位
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带领孩子们设立班级需要的劳动小岗位:收发作业员、桌椅小卫士、黑板美容师、走廊清洁师、地面清洁师、早午餐管理员、点心分发员、讲台管理员、设备清洁管理员、开窗关门负责人等。并且与学生一起明确、细化、梳理每个劳动岗位的职责,将职责表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然后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认领岗位,通过自我推荐和民主投票来确定每个岗位的人选,隔月再次竞聘,学生进行轮岗,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这样一来,教室不但成为学生劳动的平台,而且成为促进学生劳动技能发展的载体。
2.建立劳动小分队
每组劳动小分队都拥有一个专属的队名和一句响亮的口号,建立劳动小分队让学生劳而有伴,人多力量大,劳动起来更加起劲,学生们在互补促进中提高劳动意识、学到劳动技能。劳动小分队共商共管自己的劳动天地,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公共精神,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责任感、合作意识。学生在团队中参与班级劳动生活能更好产生正向的同伴效应,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劳动、学会劳动、喜爱劳动。
三、共做校务,学校习劳显特色
将学校“习劳”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开辟和提供劳动场所,组织学生在校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现全员劳动。
1.设置校园服务岗位
学校特设小学校园服务岗位,这些岗位包括卫生监督员、图书小助手、文明引导员等。卫生监督员负责监督校园的卫生状况,确保环境整洁;图书小助手则协助管理图书,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文明引导员则负责引导同学们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维护校园秩序。这些岗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为他人服务,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2.开发劳动实践基地
将劳动教育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大自然,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由校园内一片空地和楼顶改造而成,每个班级负责自己所属的“责任田”,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在这个基地里,学生们参与种植蔬菜、果树,养殖小鸡、小鸭等家禽家畜。待到收获的季节,孩子们走进农场,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采摘,体验劳动之艰辛。营养加餐,集体共享,全校师生吃上了自己参与种植的新鲜蔬菜,孩子们在共享过程中忆劳动之苦、思果实之甜。
四、共担家务,家庭习劳传家风
教育始于家庭,学校引导家长当好家庭劳动实践导师,随时指导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以身作则陪伴孩子进行亲子劳动,鼓励孩子自觉参与承担家务。
1.共培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好奇心的萌芽成长期,男孩子喜欢拆开他们的玩具一探究竟,女孩子喜欢做手工模仿日常生活,只要是不过分的行为,家长们应给予鼓励,使孩子受到及时的肯定,并会保持住愉悦的心情。当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的意识时,家长要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真正把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作为良好家风、社会新风。
2.共创参加家庭劳动的条件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仅要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如扫地、洗碗、整理房间等,还要在劳动过程中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逐渐掌握劳动技能。这样,孩子们能在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培养起责任心和自信心。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家庭的事情帮着做,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要在家庭中承担应有的责任。
3.共教共学劳动技能
家长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安排孩子做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从中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如一二年级以“我会整理”为主,教会孩子整理房间、床铺、叠衣服,三四年级以“我会洗涤”类技能普及为重点,教会孩子洗衣洗碗,洗鞋洗被,五六年级从“我会烹饪”类劳动技能进行推进,教会孩子做饭菜、包点、料理等。自我服务、烹饪美食、洗刷晾晒、洒扫应对、整理收纳、社会实践,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家校共同推进,进行习劳技能普及培训,让孩子有生活自理能力。
五、共创社区服务,社会习劳促风尚
1.与社区的公益活动相结合
结合有特殊意义的重大节日,给孩子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如“学雷锋”日、植树节、重阳节、母亲节、跟随家长去参加社区公益的活动:去街上扫垃圾、去山上捡废弃品等;清明节派发“森林防火”的传单;结合“植树节”,带领大家去植树,认领树苗的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爱护绿化、保护环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由家校组织孩子利用周末时间参与到社会的公益劳动中,挖掘“家庭—学校—社区”活动契机,让学生参与实践中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
2.与志愿服务劳动相结合
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到社区、福利院、生活小区等进行公益劳动,在劳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如联合社区设置红领巾小小楼道长上岗,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小楼道长手持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和文明喊话电喇叭,沿着小区主路一路宣传,发现楼道口有乱扔垃圾的情况,就分小组上楼挨家挨户上门向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面对面讲解垃圾分类注意事项。
3.与研学活动相结合
行万里路,研学旅行可以突破书本、课堂与学校的局限,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融入到学生们的生活中。每个班每学期组织1~2次校外劳动实践,开展田园劳动类、创意劳动类、拓展劳动类、科技劳动类、职业规划类、社区服务类活动,积极拓宽劳动教育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通过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合力,形成劳动共同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技能,在成长中懂得劳动的光荣,劳动教育已然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