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域资源开展生态育人项目式学习的创新研究
2025-01-26黄湘琳
当前,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着如教学资源匮乏,理论性太强,浮于表面,在中小学很少真正落地实施,参与度太低,教师很少将生态育人与实际课程相结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趣味性较低等难题,面对此困境,可以借助新课标推动生态育人的进程。
一、通过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学习,推动生态育人在小学落地实施
2022年发布的新课标指出应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活动。
本文旨在借助项目化学习推动生态育人在小学课堂中落地实行,基于生态育人的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此研究提倡教师既注重学生生态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关注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和生态行为的实践。教师设计课堂主体,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理论与实践并行,使得生态文明在小学的落实切实可行。
二、深度挖掘特色地域资源的价值,助力生态育人项目式学习的开展
生态育人和项目式学习推进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即投入量太少,资源不足,而大部分地区有着丰富的地域资源,如果能将当地的特色地域资源与生态育人项目式学习有机结合,将为生态育人项目式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开发要注重利用地方资源,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文化。国内的研究聚焦于地方文化资源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而地方自然资源和教育相结合的领域则研究较少,但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孙利秋以深圳市福田区的《湿地文化课程》为例,利用地方的自然资源进行课程建设,拓展学习的外延空间,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有效迁移。金琴华老师在幼儿教育中合理利用南京市的梅花山景区资源,让幼儿在观察、制作表演中感受到家乡的美,培养其对于生态文明的情感。蒋敏认为将地方的自然资源纳入美术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总体来说,对于地方自然资源和教育相结合的内容目前处于一个待开发阶段,但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渐推进,以及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地域自然资源将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宝库,供教师和学生共同挖掘。
三、利用地域资源开展生态育人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策略
基于生态育人的目标,结合当地的特色地域资源,通过科学、美术、信息等学科内容的融合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现育人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综合性、情境性和生活化内容的设计,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分阶段开设进阶式课程设计,通过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与生态思维创新能力。
以深圳为例,深圳市2021年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0年底,深圳公园数量为1206座,如果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特色地域资源,积极开发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生态育人课程,把课堂拓展到绿水青山间,就能将深圳的绿水青山转变为生态育人项目式学习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以科学课程为主线,借助信息、美术等课程知识,结合深圳市的特色地域资源,根据各年级特点,划分不同的空间区域,从而构建分阶段的生态育人项目式学习体系。
在低年级阶段(一、二年级),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植物,认识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植物;探索植物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的意识。以“走进自然,探索植物奥秘”为主题,引领学生走进自然,体验自然的奥妙,开展项目式学习,立足一、二年级学生特点,结合课程知识,以植物小报、植物名片、植物拓画、树叶贴画等形式研究植物分类、植物习性和植物特点,通过介绍植物生产的各种产品和故事分享活动探索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认识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亲近、保护植物的意识。
在中年级阶段(三、四年级),首先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种类调查,给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制作特色标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开展以“深圳奇妙植物探险”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与实地考察,了解深圳的植物类型及其分布,进一步感受自然生态环境之美,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活的环境,通过摄影、绘画、植物观察表等方式对植物特征进行记录,对图片、绘画、文字等进行整合后,借助信息手段制作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具有童趣的特色植物电子信息库,在不对环境产生破坏的情况下,适当采集植物,进行植物标本制作,建立校级植物标本库,举行展览,帮助更多学生了解深圳的植物类型、生态环境,在青山绿水间开展生态教育,再将青山绿水移入课堂。
在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充分从自然、生态、社区等维度开展团队协作项目式探索活动,在真实环情境下通过考察、调查等方式,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理解生态与人类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开展以守护绿水青山,创设美丽深圳为主题的主项目活动,以湿地公园等为研究对象的系列子项目探索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考察环节里亲身走进湿地,了解湿地的构造,观察湿地里的生物状态;制作一个模拟的湿地生态系统;查阅资料制作出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简介;制作保护湿地宣传海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守护绿水青山的不容易,创设美丽家园要行动的精神。
本文对生态文明教育现有研究进行总结,针对现存的诸多困境,提出解决对策,旨在达到三个目的。(1)将生态育人与小学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螺旋式上升的进阶课程。(2)转变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学习,推动生态育人在小学落地实施。借助项目化学习工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环境和自然,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欲望和能力。(3)深度挖掘当地特色地域资源帮助项目式学习的开展,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接触自然,在大自然中开展生态育人,达到生态育人、育生态人的目的。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