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缺失心理问题学生个案辅导
2025-01-26谢惠贞
社会性缺失,就是社会性发展障碍,是社会认知、社会交往、社会情绪和情感、自我意识等社会性发展的障碍。
一、个案资料
姓名:林同学
性别:女
年龄:18(现高三)
学生问题表现:性格暴躁偏激,卫生习惯差,自理能力欠缺,人际关系差。
二、个人成长背景
父亲为产业工人,从不与学校联系;母亲为家政服务人员,负责孩子的一切,教育方式以溺爱为主。
三、社会性缺失原因分析
首先是溺爱型家庭教育。
据了解,由于家庭原因,林同学是妈妈一人独立带大的。在林同学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包办一切。妈妈一切以林同学为中心,满足其所有要求,并且要求身边人也要做到“孩子至上”,不仅包揽一切,并且在外面也时时刻刻维护孩子的利益,不让孩子吃一点亏,不管发生什么事情,责任都不在自己小孩身上,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找各种理由。这样长期的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导致林同学形成自私的心理,蛮横的态度,她把一切当成理所当然,只知道接受爱而不会付出爱,并且只知道让家长、身边人为自己服务,不懂得感恩。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也没有让林同学养成符合年龄段的责任意识,不理会他人正当需求,多次被老师同学提意见,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恶言相向。
溺爱型家庭教育使林同学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欠缺,形成依赖的个性,导致认知偏差。因为在溺爱型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所以林同学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采取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且未意识到行为的错误性。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符,思想表现出低龄化,没有表现出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该表现的心理特征,尤其在性萌动方面严重落后。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奇或者好感是正常的。但在林同学的观念里,这些都是不对的,是绝对错误的。问及原因,她说是妈妈说的,妈妈从小告诉她好孩子是认真读书的,不会去想这些,有这些想法的人都是不认真读书的,不值得交往。
其次是缺失父亲角色的教育。
缺失父亲角色的教育造成林同学自知力障碍。父亲基本缺席林同学的整个婴幼儿时期以及小学阶段,虽然后来一起生活,但由于父亲的工作需要三班倒,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也很少。同时父亲认为小孩大了,还是女生,作为父亲能参与的也不多,所以依旧选择不参与,所以父亲在林同学的青春期是缺位的。如果在儿童少年时期,父亲角色缺失,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就会滞后,人际交往和立世处世能力等都会受到限制,容易造成孩子缺乏人际沟通的技巧而产生人际冲突。事实上,由于社会性别角色以及职业关系,林同学母亲的社会接触范围相对窄,只限于生活上的照顾,人生观及价值观上以维护孩子的利益为中心,不让孩子吃一点亏、受一点累。正是由于只有母亲的教育,人生观及价值观上以维护孩子的利益为中心,造成林同学习惯于以自我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社会情商与生理年龄不符,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社会评价。所以才有错而不自知,对于一个学生在学校该遵守的规则、一个人在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角色正常的行为界限模糊不清:如考试作弊,不遵守宿舍作息规则,违背正常作息时间等问题,不知错,不改错,为自己不良行为找各种理由,才导致恶劣的人际关系。
四、对策及相应措施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系统,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从学生个人内外两个方面,个人、家庭、学校三个维度来落实措施。
(一)个人
1.在学校、家庭里都对其进行独立能力与意识的锻炼。首先提出学习个人生活自理的要求:从收拾床铺,洗衣服开始,由妈妈从旁给予步骤、相关用品使用剂量等的指导。然后是减少给妈妈打电话次数:以一个月为限,从4次减为3次,每次时间限定为10分钟内。观后效,再以此为基础继续递减。
2.加强在学校里人际交往指导。产生人际冲突主要有以下原因:缺乏人际交往知识、技巧;缺乏沟通;社会文化及价值观的差异。由此提出三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原则、理解原则。平等原则:平等不是处处退避、处处忍让,而是尽量从事情大局出发,看如何让事情的解决更符合双方的利益;宽容原则:不要事事计较,要努力做到“严对己,宽对人”,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主动关心帮助;理解原则:易地而处,发生问题要先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
按照三原则,笔者首先是让林同学加强自身修养,学会控制情绪,不冲动。在处于冲动的时候,务必克制自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师长,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同时多看健康读物,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3.进行交往场景语言技巧训练,以及敬语的使用训练;模拟生活、学习情况发生情景,训练应对话语技巧。
(二)家庭
要进行家庭教育干预。对于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建的重要内容,尤其父母的教育方式与质量直接影响青少年未来的心智成熟度,所以必须改善家庭教育方式。鉴于林同学的家庭实际,母亲的言传身教,表率作用会特别明显。首先必须提高母亲的素质,要求母亲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改变说话的语言表达方式,杜绝粗口。然后是营造健康的家庭关系,多创造家庭亲子活动时间:一家三口一起散步,参加学校或者社区相关活动,多交流。最后是加强家庭中父亲角色的存在感:爸爸多主动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区相关活动,尽量由爸爸负责接送,由爸爸完成教师在班群发出的要求等等。
五、措施落实的反思与感想
笔者原以为个人生活自理训练是最容易做到的,当落实措施一个月时,笔者去检查效果,首先发现的问题,也是同学反映问题最大的地方就是个人生活自理:林同学学着收拾个人物品,但只清理自己的位置,清理出来的杂物以及垃圾放在过道;增加了洗澡频率,学着洗衣服,但是在晚上11点以后大家都要睡觉的时候才去洗。同学提意见时,林同学很委屈,跟同学说是老师让她这样做的。这时候,我才发现太想当然了,我重新制定了生活自理的训练,把要求落实到具体步骤的周边(要考虑对整个宿舍、班级的影响),还有时间点安排以及时长。
通过该案例的实践和反思,笔者认识到:1.要有耐心,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的解决也需时间;2.不要想当然,理论与实际是有差距的,一切以实际为转移,随时关注学生情况,及时修改方案;3.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改变,及时给与肯定;4.对于家庭因素,必须与家长真诚相见,以诚交心,这样家长才会配合。
青少年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自然也是有规律的。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维护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既显紧迫,也很有意义。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