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其筋骨 立其德行
2025-01-26刘秀珠
新课改所指的劳动教育的内涵,不仅是在体力方面,也在脑力方面。以自身的劳动取得成果能够提升小学生内心层面的成就感。适度劳动可强健孩子的身体,开阔其视野,也有利于培养其责任心,使其能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部多次强调劳动教育能够正向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的形成。在小学课程、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磨练学生意志,升华其情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价值理念。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所以教师务必要在教学过程之中,逐步丰富劳动教育方面的知识,强化劳动的重要性,带领小学生积极投身劳动之中。
一、创新活动新样态,提升劳动教育新高度
做一个“懒”的家长,孩子才会“勤”,这是非常真实的总结。我认为,要想孩子有所收获,我们必须给他们创造条件。
(一)在生活中“装”起来,“让”给孩子劳动的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往往很多事情都被父母包办,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道一切来之不易。家长要学会“装”,学会“让”,让孩子深切感受自己所得的一切都是来源于劳动。早上,家长要“装”,“装”出一副时间很赶,事情很多的样子,让孩子帮忙,让孩子参与到早上的劳动中,准备早餐、收拾东西、主动包揽工作,把时间“让”给孩子,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主人;晚上回来,我们还要“装”,“装”出一副被工作折磨得很累的样子,让孩子继续参与到劳动中,让他感受到家长工作一天的劳累,自己必须承担起一部分的家务活,减轻父母的负担。通过改变表达和行为方式,让孩子既改变了对劳动的观念,又能增强孩子参与劳动的主动积极性,真正达到了以劳动育人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劳动能力。
(二)在课堂中创新,体现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学校层面,我们应该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素质的培养。以我校为例,我们以“小小农场家”为培训基地,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参与其中,体验播种,观察植物的开花结果,了解收割的过程。另外,老师还对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介绍新式农作方式——无土栽培。在课余时间,老师还会把无土栽培的植物带到课室,给学生介绍种植的方法,让学生回家尝试无土栽培植物,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这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让学生们学会了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劳动。他们既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又体现了劳动融入实践的意义。劳动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孩子们形成健全人格,珍惜劳动成果。在“小小农场家”活动中,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同步的特色教育。
(三)整合资源,拓展劳动教育方式
从家庭走进学校,再从学校跨进社会,孩子们自然对劳动教育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为了将劳动教育真正地渗透到日常活动中,我们应当将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以及活动组织形式进行有效地整合,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劳心劳力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得以提升,实现学生综合发展。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围绕我们的“榕韵”小农场的种植劳作而展开,既立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将目标定位的基点放在优化学生的劳动教育上,提升学生的个体素质。我们会定期组织学生到小农场进行劳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实践劳动,既增进了感情,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体验种植的艰辛,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还会联合社会的力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街道、公园、广场进行爱绿护绿、清除垃圾等活动,使学生的个体和群体都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展现个人的价值,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获得劳动体验,获得情感熏陶,获得成长喜悦,获得不同发展。
二、实施过程性劳动教育评价
劳动教育具有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需要评价的正确引领和导向。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对劳动过程进行反思,进而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居家时,孩子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家长或老师可以带领孩子设计一些居家劳动方面的评价指标,鼓励学生在家承担起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
在活动中,我们尝试运用表格记录,学生投票与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如无土栽培实践活动,我们会让孩子记录自己栽培植物的生长变化,从播种——发芽——长叶——开花(收成),记录植物的点滴变化,将细致的程度、观察的时间等都作为评价的内容,如此,每个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涨,并参照评价指标顺利完成实践活动,获得了良好的劳动体验。
同时,我们会结合孩子的综合表现,向表现良好的学生发放红领巾奖章——劳动章,在班级微信群等平台大力宣扬孩子的积极表现,写下鼓励赞美的评语,切实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等功能。
经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的共同培育,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渗透劳动教育,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影响孩子,培养他们的劳动情感,让学生用劳动书写别样童年,让他们在劳动中认识社会,在劳动中了解生活,在劳动中健康成长,树立优良品质,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