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携手帮助孩子摆脱手机成瘾的策略研究

2025-01-26袁玲

师道·教研 2025年1期
关键词:抽奖家庭成员作业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AI技术的发展,手机成瘾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手机成瘾的人数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长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娱乐活动,忽视学业和现实生活。部分小学生因过度依赖手机,出现情绪波动、社交障碍、睡眠不足、厌学等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本文以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钟童(化名)为例,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提出了帮助学生摆脱手机成瘾的一系列有效策略。

一、“沉沦”的孩子

笔者在小学任教20多年,近年来发现小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困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中,手机成瘾的学生也不少,其中又以学生钟童的情况最为严重和典型。

钟童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里,父母忙于工作,对他总是不管不顾。从小他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年迈的奶奶管不了他,因此钟童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六年级的时候更是变本加厉,不给手机玩就不来上学。即使是在父母的逼迫下不得已来上学,也是轻易发脾气、闹情绪,不听课,不做作业,对学校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不感兴趣。

现实生活中,像钟童这样的孩子可不少。怎样才能让他们丢下手机,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上?

二、有趣的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只有积极地想办法,另辟蹊径,才能帮助沉沦的孩子走出困境。

1.让孩子乐于上学

对于孩子来说,来自父母教师的说教不及同伴的言行举止带来的影响大。想要改变这些孩子,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同伴的力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钟童沉迷于手机,隔三差五找理由不来上学,家长也拿他没办法。于是,我发动班里的孩子行动起来。每天早上轮流在门口欢迎钟童,给钟童一个惊喜。有时是一个大大的拥抱,或是一份小礼物,邀请钟童一起给自己种植的小植物浇水施肥,也可以是和钟童分享自己带来的早餐……钟童也从每天都有意外和惊喜的学校生活中获得了乐趣,慢慢地,也不再闹着不来上学了。

2.让孩子乐于上课

对于那些手机成瘾的孩子来说,上课的状态是非常糟糕的,他们从不参与同学的讨论,对教师的提问也充耳不闻。于是我便在班里使用了以下的游戏方法提问。

(1)神秘抽“奖”箱。我将班里所有孩子的名字用卡纸写好放在一个抽奖箱里。认真听课的学生每人只写一个名字。而上课注意力涣散的学生故意写上四、五个名字。上课提问时便进行抽“奖”。抽到谁的名字,就由谁来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能得到相应的积分奖励。结果孩子们特别喜欢,注意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而不专注的孩子,因为名字频率出现高,被抽中的几率高了好几倍。为了避免被抽中回答不出问题来的尴尬,这一部分同学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2)抛“绣球”。购买轻便的圆球后制作成漂亮的泡沫圆球。上课提问时,向孩子抛下“绣球”,谁接住了就由谁来回答问题。当然,教师在投球的时候,要“故意”向不专注的学生投。

案例中的钟童一开始在课堂上总是趴着,无精打采,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也慢慢参与到课堂中来了。

3.让孩子乐于做作业

对于手机成瘾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没有完成作业这个概念。为了扭转这个局面,我针对这部分同学,改变了作业布置的策略。

(1)植入游戏元素。比如钟童不用完成全班统一的作业,而是可以自由选择作业。这里说的自由当然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在作业布置上引入有趣的游戏机制。如,我在网上购买了一些“刮刮乐”的兑奖卡,并进行了一些改良。正面写上对应的某项作业,反面写上完成这项作业以后的奖励,用刮刮膜覆盖起来。然后以抽奖的形式让钟童随机抽取一张“刮刮乐”来完成作业任务。刮开正面是作业,完成后再刮开反面,就能获得小奖品。

(2)切换语言频道。平时教师在催促学生交作业时,所运用的语言一般都是严厉且质问的语气语调。这会让那些手机上瘾的学生很反感,这些话语只会激发他们的不良情绪。但是,如果教师能以一种有趣的语言去表达同样的意思,学生的反应就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一些有趣的语言进行改编,现学现用,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交作业,只为解迷思。”“春风十里不如你,完成作业就是你。”“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交作业!”当钟童没能完成作业时,我采用的就是这种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效果很好。

三、欢乐的家庭

所有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对于手机成瘾的孩子来说,教会家长一些方法策略,家校联合,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家长首先要信任孩子,给孩子准备一间独立的房间。当然这个房间里不能有电脑、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同时,还必须对房间进行一番精心布置。

(1)环境布置。在孩子的房间里打造一个阅读角。即便孩子一时提不起兴趣来,也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影响下慢慢产生阅读的欲望。同时可以在孩子的书桌上摆放一幅孩子喜欢的励志的文字。这些文字出现的频率高了,孩子自然也就被影响到了。

(2)气氛营造。在孩子的房间里摆放一些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偶。可爱的玩偶,能够解压,极大地缓解孩子学习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情绪。当孩子不开心时,只要看一眼这些玩偶,或者拿来玩弄一下,也许就能得到心灵的慰藉,极大地舒缓焦躁的情绪。

(3)心理暗示。孩子的空间就是孩子的空间,家长不能随意地闯入,要充分相信孩子。但是,同时也要利用一些“智慧”的设计,给孩子一些心理的暗示,让孩子乖乖地、自觉地听话。例如,在孩子房间的墙上画一幅大大的眼睛的壁画。尽管不是真的眼睛,但是当孩子看到这双眼睛时,就会觉得有人在看着他。这样一来,学习也就变得自觉起来了。

2.放飞孩子的心灵

家长和孩子的良好沟通,对于帮助孩子戒除手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1)石头剪刀布。和孩子猜拳,谁输了谁就要把一天内发生的高兴和烦心的事情告诉赢了的人。

(2)抽奖转盘。将抽奖转盘改良一下,奖项改成家庭成员的名字。让孩子来抽奖,指针指到谁,谁就要召开家庭会议,把自己最近遇到的烦恼和困难说出来,一家人帮忙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3)套圈圈。在空的矿泉水瓶上贴上家庭成员的图像。买来套圈圈的工具。家庭成员一起套圈圈。套中的那个家庭成员,可以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条上给套中的那个家庭成员看。也可以要求套中的那个家庭成员将心理话写在纸条上让他看。

以上这些游戏都是孩子特别喜欢的游戏方式,当然绝不仅仅这些游戏,只要家长肯开动脑筋,敢于创新,就一定能让孩子开口,一家人的关系也能变得其乐融融。和谐的亲子关系无疑对稳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戒除手机上瘾起到了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用心,家长尽心,便能帮助手机上瘾的孩子走出困境,打造全新的自我。

责任编辑 韦英哲

猜你喜欢

抽奖家庭成员作业
开学大抽奖
快来写作业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大抽奖
抽奖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作业
我想要自由
抽奖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