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议题式教学的优化路径
2025-01-26黄越靖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用好历史类题材,旨在引导学生鉴往知来、知史明理、爱党爱国,培养政治认同。在小学阶段,历史题材议题式教学应从议题立意、议题情境、议题活动三个维度推进,组织学生开展议学活动,重构议题立意,把握政治方向,突出价值引领,创新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参与思考、体悟与建构,融合议题活动,具身学科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题材;议题式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
引用格式黄越靖.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议题式教学的优化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5(02):60-63.
新课程和新教材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统编教材逐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等历史题材。小学道德与法治共12册教材,关于近现代历史知识的课文相对集中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对此类历史题材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全面看待历史,并能与自己的道德成长相融合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凸显了生本德育的课程理念[1]。可是,这些历史知识题材的课文内容相对比较严肃,尤其是那些凝重深沉的近代史,容易造成教学气氛沉闷压抑。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的束缚,应拓展教学时空,把握时代脉搏,注重能力培养,运用“互动方式”让课堂彰显现代教育的魅力。
当前,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历史题材教学尚存在教师队伍兼职为主、稳定性缺乏、学科素养不高等现实困境,以至于挖掘课程资源意识不足,教学内容缺乏广度与深度,教学方法单一,未能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讨论探究、自主建构、内化感悟,因而难以真正发挥历史题材教学的道德教育价值,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旗帜鲜明地倡导议题式教学,这为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指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所谓议题式教学,通俗地讲即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以议题为纽带,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途径,以“议”为解决问题主要方式的建构式学习。目前议题式教学法在小学阶段尚处于实践初期,在具体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设计的议题未能较好链接学生真实生活,从而无法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议题情景代入感差,无法令学生沉浸其中产生真问题,进行真思考,获得真体验,更别说创设多维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建构、体悟;课堂探究活动缺乏趣味性和有效性,无法触及学生心灵引发情感共鸣,无法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其中,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学习。
研究发现小学历史题材涉及纷繁的史实,背后故事感人至深,直抵伟大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涵,展示了强大的人格力量,在教学上更适合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题材议题式教学中,可通过精选教学议题、创新议题情境、巧设议题活动,确保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落地。
一、议题立意有高度,把握政治方向,突出价值引领
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纽带,议题立意具有明晰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取向。以核心议题为导向能让大单元教学目标更明确,能更清晰地呈现历史发展主线,产生系统整合效应,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多元思考。在遵循“能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总原则的前提下,要坚持学科性、综合性、开放性和生本性,把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作为根本目标[2]。因此,历史题材议题的遴选指向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议题的设计必须坚持整体构建、有序衔接、依次递进的思路,具备一定的高度和梯度。
1.主议题旨归显高度
立意是议题的灵魂,统率议题式教学的各环节。议题立意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突显价值引领,关注“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确保方向的正确性。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以时间为脉络,以精神为核心,呈现了近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程,歌颂了仁人志士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精神。笔者从单元整体价值追求出发,设计了统摄本单元的核心议题“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讨论和探究得出共识性的结论和观点,涵养家国情怀,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2.子议题探究现梯度
历史题材议题既要能承载文本内容,又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使学生能在议题探讨过程中逐步深化,实现文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迁移联动。因而,可以把每课时的主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议题,再逐一探究、化大为小、化难为易、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新的高度。例如,五年级下册“开天辟地的大事”一课的主议题是“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而“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教师明晰了“教路”,就能够铺陈“学路”。笔者紧扣主议题设计了以下子议题:“俄国十月革命对当代中国有什么启示?”“是什么让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无惧危险、勇往直前?”“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红船精神有什么深刻内涵?”上述4个子议题以历史发展的主线串起了核心史实,层层推进,最终智慧地引领学生领悟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使得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水到渠成。
二、议题情境有温度,置身真实情境,参与思考、体悟和建构
情境是议题式教学的载体,议题情境承载着“议中学”活动的开展和意义建构,既有虚拟性也有代入感,所创设的情境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引发学生真体验、真思考,激发学生在情感层面的共鸣。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在与真实情境的对话和互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历史题材教学的难点在于时空观念难建立,探究活动难开展,情感体悟难深入,原因是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场景化代入、生活化叙说、情境化演绎等方式,借助年代尺、历史地图、视频剪辑等,将学生带到“历史细节”中去探究、重构,在古今联系中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意识到铭记历史的意义,使政治认同素养更好地入脑入心。
1.借助生活情境,于真实中体味
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巧妙链接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明事理、悟真理,提升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以“开天辟地的大事”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为了响应《泉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号召,我校多名党员教师纷纷加入“5G+专递课堂”的队伍,发挥自身的辐射性和示范性。课前笔者请班上一个小组负责采访收集此方面的有关资料。课堂上,他们激情澎湃地分享了调查所得:数学林老师和廖老师都已经是五十周岁以上的老教师了,她们不仅主动报名参加,还多次深入地处偏远地区的德化联盟校进行深入调研,多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等,为制订精准的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教学方案做足充分的准备;语文金老师连续两年承担高强度的“5G+专递课堂”,经常忙得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有位学生还特地采访了黄书记,书记告诉他,所有参与教师非常的辛苦,每周坚持常态化开展双线集体备课,并积极收集联盟校师生的反馈意见,做好线上教研,在磨合中不断提升专递效果,将每一节课都按精品课来精研精教,让先进教学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作最大化的示范辐射。透过交流分享,学生们从本校一位位共产党员教师的勇担当、敢奉献的事例中,真切感受到了“红船精神”在一代代党员身上的继承和发扬,由此萌生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2.巧用实物情境,于直观中思忖
巧用实物情境,适时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形象的材料,再辅以有说服力的讲解,将抽象的议题具象化,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议题探究中,探索物品蕴含的历史意义。例如,“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通过组织学生把爷爷和爸爸小时候穿的衣服、用的物品等实物带到课堂中,再把这些实物和学生目前穿的衣服、用的物品进行对比,感受时代的变化。运用实物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历史题材的距离,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新生活,真切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增强了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创设实践情境,于生活中笃行
创设实践情境,以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实践,可以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深化对导行类议题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将子议题确定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引导作为少先队员的学生思考该如何结合自身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制订一个战胜困难的计划,写在“我的长征卡”上,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完成这个计划。从知识的学习转向价值观的引领,达成“以课外促课内”“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的目的,真正把政治认同这一素养目标落到学生的实践层面,在生活中践行长征精神。
三、议题活动有效度,融合学科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活动是议题式教学的主要路径,议题活动具有具身实践向度和多元化特征。教育家杜威提出:“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只有通过主动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得到提高。”历史题材实施议题式教学法,教师更应精心设计活动,因为道德的习得和其他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学生必须经历活动中的感性实践,才能体验、感受和建构。议题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具有趣味性和有效性。历史题材议题式教学,必须增强学科意识,用德育眼光审视教材,倡导借鉴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以生动的学习活动设计充分激活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彰显历史题材教学的德育功能,使活动的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止走向动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获得情感体验和社会性发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1.使用数字技术,增强情境体验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具魅力,其主要作用表现在:扩大历史信息来源,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历史细节,增强情境体验;情景模拟实时交互,体会历史复杂性;运用AR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为例,引入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曲作为开场,让学生了解长征的概况;制作长征路线的动态图,明晰红军行军路线,其间穿插遵义会议的图片以及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的电影片段。通过纪录片,教师将“过去”直接搬到“课堂”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接着,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视听体验转向理性思考——“这场远征难在哪里?”通过交流讨论,他们就能设身处地地融入历史事件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
2.运用语文工具,讲好历史故事
2024年7月,教育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决定面向全国高校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3]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出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高年级历史题材教学中采用榜样人物故事教学法,是把新课标精神与要求落地、落实、落细的一个抓手。上好历史题材的道德与法治课,情感认同是前提,更是催化剂。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涉及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一位位中流砥柱的历史人物,把他们的榜样故事讲好,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些伟大历史人物,增进他们对时代榜样的情感认同。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榜样的“涟漪效应”,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一个人影响一群人,最终实现中国精神的持续传递,用赤诚的爱国情怀和坚贞的爱国心,筑就和延续伟大的民族精神。
3.形成数据思维,丰富直观感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教学中,合理选用一些数据,巧妙运用数字对比的方法能破解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走近历史。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充分搜集、利用数据资料,来实现这些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甲午风云”一课时,为了深入引导学生理解《马关条约》中“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这一内容的巨大危害,可以出示数据:白银2亿两是当时日本政府年财政收入的5.1倍,是当时清政府财政年收入的2.9倍。如此明显的数据对比,更强烈地揭露了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同时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白银外流带给中国的沉重负担,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战争的危害和国家落后的耻辱,从而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感悟[4]。由此可见,历史类题材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数据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直观感知与体悟。
4.整合演讲校本课程,深化政治认同
没有经历思维的辨析、情感的认可、价值的判断与选择的政治认同,都只是虚假、盲目、被动、短暂的认同。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两难性”“辨析性”的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在探究互动中充分表达个人观点与诉求,在价值冲突、思维碰撞中鉴别观点,引发正确的选择与建构,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5]。因此,整合校本课程,结合演讲课,巧设辩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促进感悟建构,实现情感升华。在教学“保家卫国独立自主”一课时,可以预先布置学生课前了解、分析国际环境和国内现状,事先思考“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不要(要)出兵援助朝鲜”这一辩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深刻感受这是一场艰难的抉择,中国共产党经过反复的权衡,终于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决策。通过辩论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认识到我国出兵朝鲜既是出于爱国主义也是出于国际人道主义的正义出击,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扩大侵略的野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帝国主义从此不敢轻易欺侮和侵犯中国,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通过辩论,志愿军战士迎难而上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染了学生,深化了学生爱党、爱国的政治认同。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类题材的议题式教学法,可以立足于新课标,选择合适议论主题,创新议题情境,开展议题活动,引导学生知史明理,爱党爱国,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内化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坚定地争当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4]傅丹阳.彰显“德性”的体验式教学探究——以《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为例[J].教育学文摘,2021(06):35-36.
[2]李勤.议题设计的“六原则”[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0):38-41.
[3]郑磊.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J].红旗文稿,2021(22):41-43.
[5]刘乐.指向深度学习的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21(Z1):61-67.
[责任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