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课程协同育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设计
2025-01-26殷凤张慧
摘要核心素养体系本身关注的是综合性素养,以落实“培养什么人”的教育目标。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向。以关联内容结构、融通核心素养、创设进阶活动、落实以评促学作为跨学科学习设计的路径,精准把握跨学科学习的取向,避免学科间的简单“拼盘”,从而真正实现课程的协同育人。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协同育人;核心素养
引用格式殷凤,张慧.指向课程协同育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5(02):24-28.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不同学科间的协同,加快了跨学科育人在理论领域与实践领域的探索行动[1]。同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因此,需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关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鉴于基础教育阶段相关学科内容的非共时性、非同步性呈现,需要进行跨学科、跨年级梳理与一体化设计,实现跨学科知识、技能、方法等的融合与协同,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一、育人功能同源:跨学科学习的开展依据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培育学生综合性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聚焦核心知识与重要概念,组织相关学科的内容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以解决真实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科内知识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植根于本体学科并加深对其理解[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虽然相关领域的学者从历史脉络、学理根基、方法策略等维度进行了理论层面的阐述,但是在现有课程框架下,一线教师面对诸多学科知识的融通设计缺乏科学、规范的操作路径,跨学科教研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课程综合化及跨学科学习的有效落地。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不论是单学科主导,还是多学科共同主导的方式,首先需要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共生点”。通过对教材的梳理可以看出,相通主题的内容在不同学科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共时性”出现,即围绕某一主题的内容在同一年级、同一学期甚至同一时段出现,这类跨学科主题学习尤其适合多学科主导的方式开展,各个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力”;另一种是“历时性”出现,即围绕某一主题的内容分布在不同学科的不同年级,甚至跨越几个年级,比较适合开展单一学科为主导的学习设计,关注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前后铺垫与纵深延展,这也是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常态所在。当前基础教育阶段跨学科学习需要通过“关联内容结构—融通核心素养—创设进阶活动—落实以评促学”的路径,建构不同学科学习资源之间的关联,从而实现课程的协同育人。
二、课程内容同频:跨学科学习的关联基础
课程内容作为课程标准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是课程标准教材化、教学化的重要支撑,反映的是课程的价值观和结构观。而分科是内容的组织方式,各学科内容按照自身的逻辑体系以及学生的认知特征进行一体化编排,但学科内容之间互补,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与层级性。跨学科性和综合性是跨学科学习的本质特征,强调学科之间显性或隐性的内在联系与逻辑结构,设计过程中主动关联相近或相关的内容,并进行系统性与结构化的梳理,以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构化地组织学习。通过对小学《自然》(沪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四学制)、《语文》(五·四学制)内容的分析发现,围绕“纸”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三门学科在不同学段拥有相关的学习内容(见表1)。
通过分析三门学科学习内容的关联性可以发现,首先,从内容饱和度来看,“纸的世界”作为一个单元,系统性较强,从纸的用途、特点、由来、废纸利用等维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纸”;“我是一张纸”作为一课,从纸的用途、制造,节约用纸的角度,培养学生珍惜树木资源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纸的发明”一课相对聚焦,将“纸”融入历史长河中,通过展现纸的发明历程,引导学生了解造纸术作为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激发对中华文明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纸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我是一张纸”“纸的发明”的内容。其次,从内容延续性来看,先学习的“纸的世界”涉及的内容更多,后学习的“我是一张纸”“纸的发明”在部分内容上具有延续性,尤其“废纸利用”与“节约纸张”是一脉相承的,“纸的发明”也是“纸从哪里来”的深化与延续,是以纸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从内容交叉与延续来看,均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融合点。因此,将三门学科教材中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可以进一步凝练、建构“纸见中国”这一有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
三、核心素养同向:跨学科学习的目标指引
核心素养的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素养的培育需要进行整体性、结构化的组织,加强学段、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与学科领域之间存在多重交叉与关联,不同学科所要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既体现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又有一定程度上的互融互通,比如生物、物理、化学均指向“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均承担“责任”意识的培养等,任何学科对于核心素养的发展都有其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所以,跨学科学习坚持素养融合的内在逻辑,在解读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寻找其他学科中相关的核心素养目标及具体表现,并将其作为跨学科学习的目标指引。
清晰的目标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前提,不仅引领着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为学习活动最终的评价提供了可参照的判断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多维融合,从整体上把握所跨学科间目标要求与内在关联并确立交叉点,从学情出发,为目标厘定适宜的范围[3]。所以,围绕“纸见中国”这一学习主题,深度融合小学自然、道德与法治、语文学科所对应的目标体系(见表2)。基于多学科所聚焦的“责任意识”“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相关要求,结合复现率较高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文化自信”等关键词,设定跨学科教学目标——了解纸的产生与由来,能够区分纸的基本特性与不同用途;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认同、热爱、传承、发扬“纸文化”以及中华文化,重视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建立文化自信。
四、主题活动同行: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设计
在学科内容关联、素养目标融通的有效定位和精准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纸见中国”这一主题归类分析与交叉融合,注重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追求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实践与创新以及文化审美涵养等多维度的综合发展,把握学科之间主导关系的平衡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发挥超越学科的育人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纸的世界”“我是一张纸”“纸的发明”三个单元、课时,跨学科集体备课时,综合不同学科、学段内容之间的前后关联与逻辑进阶,参照内容的呈现次序,以前后呼应的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与深化,并在相应单元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统筹规划[4],开展“纸见中国”主题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践。
在跨学科学习中,主题相当于一个“链钩”[5]。“纸见中国”中的“见”有洞见之意,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知道关于“纸”的基本知识,比如由来、特点等;领会节约用纸的渠道和意义;借助“纸”这一关键媒介引导学生洞见、探寻中华文化,感受其背后的文化意象,主张边学习边输入的过程。同时“见”又有展现的意思,意在学习历程中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三门学科所学,通过一定形式表现自己眼中的中华文化,用实际行动传承“纸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尝试为当代文化注入新活力,扩大中华文化魅力的辐射圈,是输出的过程。“输入”与“输出”协同并进,亦是本次跨学科学习设计的主要思路(见表3)。
“纸见中国”主题跨学科学习围绕学生身边熟悉的纸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并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科之间的主动跨界与协同育人。从学习历程来看,以“认识纸—用好纸—感受纸—传承纸”四个循序渐进的子主题作为整体教学脉络,在保证学习活动环环相扣的基础上体现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的进阶,凸显跨学科学习的统整性。就学习内容而言,在实施每个年级的主题教学时,巧妙利用三门学科的同主题内容分设在不同年级这一“错峰”优势,通过学习活动重新整合学科内容,兼并相似、共通的基础性知识,有侧重地落实不同维度的学科性技能,拓宽原有的单一性教学边界,整体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和广度。学生可以大胆地运用已学,温故知新,通过追随已有的经验轨迹主动摸索、探寻新知识,尝试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多样化的实践中不断融合、同化三门学科中积累的学习经验,建构属于自己的对于“纸”的认知体系。综合学习活动作为最后一个环节,结合当代艺术展馆常见的活动形式,如“观看展览”“非遗体验”“文创制作”“艺术漫步”等,在有限的校园空间中打造具有真实感的艺术空间,以“制作一项文创作品”这样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引导学生自觉地在实践运用中融通三门学科指向的知识与素养,鉴赏对纸的实践运用与艺术,积极发挥展览的辐射作用,吸引更多师生感受纸的魅力,感知其背后的文化色彩。
五、学以致用同归: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指向
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过程又注重学习结果,并把评价权归还给学生,每位学生兼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双重身份。所以,为落实学以致用的重要理念,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主要从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个维度展开,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1.重视过程性评价,实现“教—学—评”的共时融合
“纸见中国”跨学科主题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学习情况记录表,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结束后,用不同星级及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参与情况等,一步一个脚印地形成有迹可循的成长图谱。在每一项学习活动开始前,教师都会带领学生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前置性的评价设计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想要达成的目标,根据自己的认知与能力选择合适的等级迈进,做到有章可循。比如文创制作评价量规的讨论,首先,学生提出对一份优秀文创作品的看法,继而通过讨论将其中的内容具象化,制定出本次学习活动中文创成果的评价量规(见表4)。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充满可塑性与互动性的活动,这样可以让评价的过程变得生动起来。
同时,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评选、展示本身就是一种评价,比如评选“爱纸小卫士”称号、展览撕贴画作品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勇敢展出自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介绍自己的制作想法、心路历程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完整地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通过师生互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环节发现优点与不足,从而更新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发挥评价的最大功能,促进学习的深化。
2.优化结果性评价,建构育人指向的系统回路
跨学科学习的结果性评价一般针对一段时间学生的整体学习历程而展开,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在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从个人的角度包括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关键能力的习得、学习的动力与态度等;从社会性的角度还包括团队合作情况、创新能力的生成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等。综合性学习任务——举办“纸美隐物间”系列文创展,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通过共同打造校园中的美学空间,为学生在后续的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运用纸装点、创设属于自己的家庭空间、教室环境等提供方法,从而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多向度理解,开辟了一条帮助学生走向真实社会的道路。正是在跨学科学习中,学生拥有了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机会,从而领略了知识的价值[6],形成了具有认识论价值和远迁移价值的“纸文化”的大概念,并为后续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鉴于“纸见中国”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三个年级、三门学科,教师分别制定了不同年级相应的评价量规,从“认知与理解”“展示与运用”“合作与创新”“综合与实践”“迭代与反思”五个维度将学科的核心知识、素养以及跨学科素养协同包裹在内,用不同的星级来呈现学习结果,便于师生共同把握学习情况,落实以评促学的理念。表5呈现的是2年级学习成果的评价量规。
跨学科学习是融知识综合与问题解决于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是素养时代课程综合的重要实施途径。跨学科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强调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和价值关切[7],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呈现“1+1gt;2”的教育成效。围绕“纸见中国”主题,系统梳理与整合分布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建构、体悟等,引导学生学会有意识地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逐步实现自然、道德与法治、语文等不同学科间观点、方法与技能的整合,帮助学生自主综合运用跨学段、跨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与方法去发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实现社会责任意识与文化自信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夏惠贤,胡红珍.跨学科育人的应然逻辑、实然图景与能然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08):11-17.
[2]时丽娟,余安敏.中小学如何有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识与思考[J].现代教学,2023(10):18-19.
[3]徐广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设计:基本要点、设计理路与呈现样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9):13-17.
[4]殷凤.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环境保护”主题为例[J].现代教学,2023(18):51-56.
[5]郑葳,贺凯强,王玲.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23(23):37-45.
[6]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育人质量的一条新路径[J].人民教育,2023(02):25-27.
[7]吴刚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9):53-55.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