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思路探究

2025-01-24张伟杰李娟娟罗建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

【摘" " 要】装备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高等院校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摇篮。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于2021年被教育部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专业名单中,属机械工程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型特征。华北科技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直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把服务支撑我国应急管理事业作为第一面向,着力培养应急管理事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文章在应急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提高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应急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三全育人”的“同心圆”人才培养体系总思路,并提出了“四增五去”提高应急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应急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

【引用格式】张伟杰,李娟娟,罗建国.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思路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79(1):32-35.

【中图分类号】G642.0;TH-39"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5)01-0032-04

一、引言

应急装备技术水平是体现国家应急事故处置能力的标志,是事故救援中赢得时间、挽救生命的关键。我国高度重视应急体系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指出,拓展急需紧缺人才培育供给渠道,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学科专业体系建设,鼓励高校开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加强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2]。然而目前,我国存在应急管理装备效能不高、救援装备科技含量低、关键技术自主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亟须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应急装备技术人才。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属机械工程类专业,目前全国设置此专业的高校仅有6所。因专业设立时间短,且设置此专业的高校少,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应急装备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华北科技学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直属高校,把服务支撑大国应急管理事业作为第一面向,着力将学院打造成为服务应急管理事业需要的人才培养高地。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具备安全理念、应急素养、创新意识、实战能力、奉献精神,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同心圆”应急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总思路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和实施是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同心圆”应急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五环同心”的闭环系统(图1)。学生位于圆心位置,所有教学模块都处在各个圆环上,具体包含以下3层含义。

(一)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学生就不存在学校,也就没有教师这一职业。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战场,学生的素质体现学校的办学能力。所以,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为提高学生素质,高校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还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种措施,如教材建设、师德师风、实验实训等,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如以创新比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三化三制”为代表的第二课堂教育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升华的重要手段。“三化三制”是应急特色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三化”指职业化、实战化、准军事化,突出培养学生应急管理素质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应急管理工作;“三制”指学分制、书院制、双导师制,重在推进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以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加强支撑保障,优化课程资源、教师资源配置,完善育人环境。“三化三制”各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组织、制度、人员、场地、经费配合保障,构成完整的应急特色人才培养模式[3]12。

(二)体现全社会“同心”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

“三全育人”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创新举措,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路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厂矿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都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参与育人过程,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开阔学生眼界,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践表明,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实践能力都与厂矿企业实习经历密切相关。科研院所参与育人过程,可使更多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政府机构在育人过程中则起到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作用。总之,通过“政产学研”融合机制,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同心”育人效果。

(三)体现教学成效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来衡量

图1中的箭头起点是学生,终点也是学生,形成闭环结构,是评价和检验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性、监测人才培养各环节或模块可行性、调整与改进具体育人方法有效性的保障管理体系,是质量保障活动的真正落地,也是新一轮质量改进与提升活动的开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需要不断整改和持续优化,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来衡量,应急特色人才培养质量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三、“四增五去”应急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谋发展、求突围、创特色的重要举措[4-6]。华北科技学院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学校对教学改革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提出了“四增五去”应急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

(一)增大实践教学比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施方案,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基本文件,也是教育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等的主要载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的比重,学生在各种实践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了解实操过程。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是171学分,其中,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为36学分,课内实验学时为200学时(16学时为1学分),两个环节加起来是48.5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占比高达28%,远远高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的20%最低标准。

(二)增加实践环节类型

由于应急救援工作具有很强的实战特点,装备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应突出实战化,学为用、练为战,学用一体、练战交融[3]12。因此,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创新了一种“三级融合、阶梯递进”能力提升型实践环节,如图2所示。实践环节改变了人才培养方案中传统的实践环节与课程之间“一对一”的关系,增加了“一对多”“一对全”的层层递进的课程设计(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实践环节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应急装备创新训练”和“应急装备工程训练”侧重应急装备创新设计与实操应用,凸显应急特色,形成了分层次、多模块、贴近实战、有机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增强动手能力培养

毕业设计(论文)是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集中反映学生本科期间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7-8]。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华北科技学院对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及目标严格审核,要求设计内容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应急特色定位一致,教学经费用来重点支持设计成果实物化,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开发和设计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比赛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心理素质、学习精神、深入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途径。华北科技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等赛事。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参加应急类创新比赛。通过比赛,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增强,而且方案写作、思路表达、逻辑推理、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素质得以提高。

(四)增设校外导师

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华北科技学院面向应急、服务应急的骨干专业,进行了“三化三制”教育教学制度改革[3]13,实行了“双导师”制,即从校内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同时聘请校外实战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组建导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如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毕业设计、实习就业等,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理论学习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五)课堂教学去教师化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现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去除“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的教育观[9-10]。要使学生成为教育主体,即“教”要服从“学”,根据“学”的需要随时调整“教”。“教”是帮助学生“学”或是引导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实践活动的鼓励者和引导者、问题的分析者和解答者。

(六)课内实验去演示化

以往大部分课程的实验以演示和验证为主,教师是实验的主体,所有操作都由教师完成,学生只负责听和记,然后完成实验报告。为满足培养应急特色应用型人才需求,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课内实验转变为以创新型和设计型为主,降低演示、验证型实验比例。为此,教师在编写课程大纲时,应认真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验室自主设计实验流程、考虑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制定应急预案、自主分析实验数据。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在综合实验中锻炼系统性思维,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应急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七)实验设备去模型化

传统的机械类专业实验设备以模型为主,如机械传动模型、机床模型、泵模型、工程机械模型等。以模型为主的实验设备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等优点,但操作的真实体验感弱。为了培养具有应急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实验室设备应尽量用实物,减少模型设备类占比,让学生学习到真实应急装备的原理、操作、管理和维护等知识。对于体积大、场地要求高或价格昂贵的装备,可通过与校外相应应急装备生产厂家共建协同育人平台来解决。图3是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实验室购置的应急剪扩装备实物。

(八)校外实训基地去数量化

“政产学研”多元融合创新育人机制是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手段。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为提升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优先与那些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技术水平先进的企业共建校外协同育人基地,共同指导实习实训、共同搭建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平台。华北科技学院特别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育人质量,以学生收获为标准每年开展一次育人效果评价,采取“不看数量看质量”的评价方法,对于评价不佳的合作单位提出整改措施或者终止合作。

(九)顶岗实习去旁观化

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定期推送部分学生进入应急管理实验班学习,通过试点的实战化顶岗实践项目到应急管理单位进行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参与应急值守、应急演练和现场处置。在实习单位,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实战能力得到了锤炼与提升[3]13。

四、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教学形态变革的要求,华北科技学院构建了智慧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发展的需要。该智慧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场景化、集成化、数智化等特色,重点围绕应急装备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等方面内容,为国家培养一流的应用型特色人才服务。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实践教学体系分为数智化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数据分析系统,解决了长期以来实验设备管控烦琐、教学资源管理难、实验室开放不灵活、设备使用率低和数据统计易错等问题。数智化管理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整合智能化的实验设备,实现开放与智能性能。资源共享平台(图4)上包括物资源和人资源,可利用物联网与信息化技术把学校与协同育人的政府机构、厂矿企业、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等所拥有的实验仪器、科研设备、检测装置,以及优秀师资、优秀学生等,纳入共享平台,达到互通有无、相互补充、共享共建、便捷使用、引进与输出等预期。这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具体体现,将大大提高应急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

五、结束语

华北科技学院把服务支撑我国应急管理事业作为第一面向,着力打造服务应急管理事业需要的人才培养高地,在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系列可推广的经验,提出的“同心圆”应急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理论对于指导专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四增五去”具体方法及智慧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实践型、应急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我国救援装备科技含量低、关键技术自主化程度不高等严重制约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6号[A/OL].(2021-12-30)[2024-03-10].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5949.htm.

[2]" 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11.

[3]" 张瑞新,邹光华,马汉鹏,等.循道而行" 培养安全与应急特色人才[J].劳动保护,2023(10).

[4]" 贺晓梅,危亮.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2):24.

[5]" 罗建国,张艳林.应用型特色人才打造与双创融合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5(8):29.

[6]" 王子炎,龚凡,吴德林.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山西青年,2023(21):148.

[7]" 张军.严格学业管理" 让大学生忙起来[EB/OL].(2021-"01-07)[2024-03-1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01/202101/t20210107_509017.html.

[8]" 宁泳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应急安全行业的特色建设研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3(20):29.

[9]" 周建平.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12):149.

[10]" 夏天骄,王刚,黄懿梅.新工科背景下西部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类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78(2):4.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4-01-0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4-03-10

【作者简介】张伟杰,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李娟娟,女,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罗建国,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

【基金项目】2024年度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产教科融合课题“多元融合应急特色人才培养思路研究”(ZJJX24CX002);河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基于机器学习的矿井提升机制动系统预测与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ZD2021419);华北科技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HKJYGH202311)、“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综合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HKJYGH20230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