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沧桑,名木传奇
2025-01-24黄永顺
北京是全国范围内古树奇木保存最多的都市,古树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物古迹,同时也极具重要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研究价值。古树是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闻名遐迩的多姿奇木诉说着古都历史沧桑,且各自都有着传奇故事。
北京的古树居全国之首
北京的树木繁多,古树的树种多为油松、桧柏、侧柏、国槐等,侧柏树种的数量就占全市古树总量约55%。北京现有古树四万余株,遍布京城各个角落,街巷、村镇、园林,封建帝王之宫苑庙坛更为众多。
古树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一种文化的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树文化不但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也彰显着北京古都的历史和风貌,我们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祖先留给我们和子孙后代的宝贵资源,也要为建设“绿色北京、人文北京”作出应有的贡献。
戒台寺古松闻名于世
但凡提及到松树,人们便会想起很多以松为祝寿的吉祥话:“松鹤延年”“松鹤遐龄”“松鹤同春”“寿比南山不老松”等。
谈及一些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松,会想到安徽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山东泰山的望人松、摩顶松等。而北京城的一些松树则树龄更长,更具独特的风韵。北京门头沟区“天下第一坛”的戒台寺松树尤具特色。若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那就“戒台寺归来不看松”了。
戒台寺是集北京名松精华之地,这里的松不能不称“奇”,北京自古就有“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的说法。据《北京百科全书·门头沟卷》载:戒台寺“始建于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前,原名慧聚寺”。因寺中有久负盛名的全国最大戒坛,辽代后寺名改称戒坛寺。明正统五年(1440年)英宗又将寺名改为“万寿禅寺”。清代乾隆皇帝为其题诗《戒台六韵》后,戒坛寺则改为戒台寺。辽、金时代所植的松为该寺院特色,戒台寺的松树不但古老,且一树一态,奇特秀美,妙趣横生,令人叫绝。戒台寺的“十大奇松”分别是:活动松、自在松、卧龙松、九龙松、抱塔松、龙凤松、凤尾松、凤眼松、菊花松和莲花松。《北京百科全书·门头沟卷》还载:“十大奇松之名出自清末军机大臣张之洞。”现多称为“五大名松”的是:抱塔松、九龙松、卧龙松、自在松、活动松。
最神奇的卧龙松
戒台寺最神奇的松树是大雄宝殿西北侧的卧龙松,此松老干横生,横卧并朝东向延伸10米余,树干直径0.79米,高3米,穿树前面的大理石栏而出。树干上鳞片斑驳,酷似卧躺着,随时可腾起的一条卧龙。清代震钧《游戒台》诗曰:“一松名卧龙,奇肆难强名。横穿石栏出,乘云欲上升。”卧龙松由树干下的石碑托起,碑上镌刻“卧龙松”三字,碑及题字均为清朝恭亲王奕䜣于1884年后在此隐居的10年中所立所书。
老寿星是九龙松
戒台寺的松树众多,树龄最长的要属千年白皮松:九龙松。这棵老寿星树在戒坛南侧,树干表皮脱落,显露出白色的内皮,故称白皮松。此松高18米,主干直径约2.1米,树体雄健,九枝主树干犹如九条银色的神龙凌空翔舞于戒坛之上,由此而名“九龙松”,该形态的古松实为罕见。戒台寺的九龙白皮松为唐武德年间所植,树龄也有1300多年了,是十大奇松中的老寿星,北京地区树种最古老的一株白皮松,有“北京市十大最美古树”中的“白皮松之王”及“华北树王”之称,算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白皮松。明代蒋一葵所著《长安客话》对其介绍:“辽金时所植松今尚在,围抱可四五人,高不三丈,荫布一庭,枝干径二尺。虬曲离奇,可座可卧。游人每登其上为巢饮云。”
最神秘的活动松
活动松和抱塔松应是该寺中最神秘的松树。活动松尤为奇特,人们于树旁观赏时,只要手指拨动一个枝条,全树都会随着活动,即“牵一发(枝)动全身”。乾隆亲临戒台寺时看到这株活动松后大为欣赏,留下《戏题活动松》七绝诗一首:“老干棱棱挺百尺,缘何枝摇本身随。咄哉谁为挈其领,牵动万丝因一丝。”该树铭牌介绍“此树有500年历史”。为何其他松树是千年以上,而活动松只有500岁?这是因为乾隆题写的那株活动松已毁于一场大火,这株松树为原树的“替身”。
龙化身的抱塔松
抱塔松在祭坛院山门前,主干2.8米,树龄1000多年。抱塔松为斜卧匍匐于地之态,似一巨龙越过矮墙,两根粗大的主枝抱住台基下方的墓塔。高台基下有两座塔,被古松所抱之塔是法均大师舍利塔。史料载:辽代咸雍年间(1065—1074年),著名佛教大师法均到慧聚寺,广募资金修整并扩建了该寺。据传说:该松树原是神龙所化,是被派来守护法均大师舍利塔的。在一雷雨之夜,龙松用身体围住墓塔,以身体遮挡雷电,保护着塔不被雷电所击。清代诗人李恒良在《戒坛古松歌》中还曾留下诗句:“怒涛夜吼雷雨声,抱塔龙松啼月黑。”
有传奇故事的名木
北京的神奇名木众多,绝大部分集中于寺院庙坛,它们各有动人的传说。司马迁的《史记·龟策列传》引用孔子的话:“松柏为百木长,而守宫阙”,意思是:松柏均为众木之首,可守卫宫室园林苑。笔者介绍一些目睹过的奇树与大家分享。
椒园寺龙虎柏树
门头沟区龙泉镇雾村南原有座古寺:椒园寺。相传该寺原是为纪念姜子牙而建,故称姜牙寺,待佛教盛行后,此寺改拜佛祖,后有明代建北京城的姚广孝在此为僧。该寺虽已不复存在,但寺前两株奇特的古柏树依然繁茂。其中一株旋转参天,犹如蛟龙出海,故得名“龙柏”。龙柏右侧一株树干虬曲,躯干布满众多凸起的大“树瘤”的古柏,犹如凶猛卧虎,故而名“虎柏”。这对奇木因形象而名,统称“龙虎柏”,为国家一级古树。这对古树还有一段明代燕王朱棣、姚广孝与一对恋人的佳话传说。椒园寺龙虎柏的历史有多久?按照门头沟人的说法是:“门头沟先有椒园寺,五百年后才有潭柘寺,潭柘寺八百年后才有北京城。”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椒园寺又早于潭柘寺500年之久,这对龙虎柏若与寺院同龄,其树龄也有2000多年,算是京西第一柏了。
龙泉寺的母子银杏树
石景山模式口的龙泉寺建于明正统年代之前,寺内正殿月台前左侧有两株奇特的银杏树,两树为该寺的三宝之一。树之奇就奇在粗壮的银杏树下还有一株连着根的幼年银杏树,两树一高大,一弱小,酷似母子相依相偎、相伴相随于禅堂前。母树是株古树,据管理人员介绍:“母子银杏树的母树树龄有500多年了,子树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才生长出来的。”如今,每年中秋节过后,母子银杏树的叶子会逐渐变黄,散落在寺院内,明黄色的银杏叶点缀这座寺院,使秋季寺内一片蓬勃盎然。银杏树具有非常强的适应环境能力,且寿命很长,银杏树有长寿健康寓意,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连理树、消息树和人字柏
慈善寺在石景山区西北端的天泰山(亦称天台山)主峰上,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寺内大悲坛前一株柏树和一株柿子树相连相依,被称为连理树。两树之奇就奇在柿子树根部将柏树紧密环绕其中,相依为一体。两树相拥合成了“百(柏)事(柿)如意”的美好象征,实属难得一见。
慈善寺内还有三株400多年树龄的楸树,分布在殿前和院内,据介绍,慈善寺在明代建寺时就有了这三棵楸树。楸树均高约十米,枝繁叶茂,楸树花开时,花朵呈钟形,鲜嫩粉白花蕊、紫色花心,还带有星星点点的红色斑点。旧时,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慈善寺传统庙会期间,楸树便开花,人们看到楸树开花,就知道香会将至,为此这三株楸树被称为“消息树”。当地人们有“楸树开花,带福还家”的赞誉。因楸树木质坚硬、寿命长,古时人们有栽楸树以作财产遗传子孙后代的习惯。苏轼的《梦中绝句》云:“楸树高花欲插天,暖风迟日共茫然。落英满地君方见,惆怅春光又一年。”
承恩寺位于石景山模式口东端,该寺建成于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因该寺有不受香火、不设道场、不开庙门的“三不之说”,被称作“北京最神秘的寺庙”。寺内古树参天,奇树众多,有柏树、松树、国槐、银杏树。众树中最为奇特的是位于寺庙中轴线最北端,两座碉楼之间的人字形柏树。人字柏树树龄500年以上,此树奇特的“人”字形,是树中部以下的树干向上合二为一,如巨大身躯的武士岔开两腿站立于寺后院,凝视着前方,护卫这座寺庙,这便是“人字柏”名字的由来。此树罕见的“人”字形树身,为该寺的五绝之一。“人字柏”的神奇也给承恩寺增添了更神秘色彩。
帝王与古树的故事
潭柘寺银杏帝王树
潭柘寺内最著名的是毗卢阁殿前东侧一株银杏树,此树植于唐贞观年间,是超过13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乾隆皇帝曾多次到潭柘寺进行礼佛,每次来到这株树下都会赞美这银杏树笔直高大,气势伟昂,堪比帝王。皇帝的金口玉言之下,此银杏树就有了“帝王树”的称呼。既然是皇帝御封,又是以帝为名,这株古树便是唯一了。
潭柘寺的帝王树高达24米多,直径4米有余,遮荫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自古就有关于“帝王树”的传说,据传:“清朝有新帝登基,树底部便长出一枝新的枝干,与老干合为一起生长。每有一朝皇帝驾崩,就会从树上掉下一根枝干。”这株帝王树见证了清王朝的兴盛与衰落,堪称千古传奇。上世纪60年代,清末代皇帝溥仪曾来到这里,站在树前,对着树西侧的一枝横杆不禁感慨:“这枝小树干就是我,就是因为我不成材,所以它才长成歪脖状。”
与帝王树对应的西边,也有一株银杏树,此树种植于元代,虽比帝王树晚了500年,但至今也有800年的树龄。因该树之气势比帝王树差了一些,也因为这两株银杏树均为雄性,不能结果实,所以被称为“配王树”。
太庙内有皇帝手植柏树
明太祖朱元璋1398年病逝于南京,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于1402年即皇帝位,年号永乐。侯仁之先生的《历史上的北京城》书载:“1403年燕王即位后,便在拆毁的元皇宫旧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紫禁城)。”太庙建成于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家的祖庙,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格局最完整的皇家祭祀祖先的建筑群。太庙与紫禁城、社稷坛同时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柏树长寿,古人认为柏树是通神之树,故多植于宫殿内,紫禁城72宫殿中要数太庙的柏树最为古朴壮观。太庙现存留的明代古柏有700余株,以侧柏和桧柏为多,其中几株古树有着故事传说。第一株就是明成祖朱棣种植,至今有600多年的千树之王,称“明成祖手植柏”,其他还有“鹿形柏”和“树上柏”等。
明成祖手植柏高13.5米,树干直径5.5米,为明成祖在此处亲手所植。相传太庙建成后,明成祖下令广植柏树,但三年均不能成活,成祖大怒。后有一鲁姓工匠发现太庙原址曾是一片河滩,因河滩地为大量沙土和石块而不适合种植。后在太庙北边找到一片适合栽种的土壤,就将两处的土壤置换,沙土被置的地方今天称作了沙滩。之后,他以树木代表祖功宗德为名,请朱棣亲自种植第一株柏树,因更换了肥沃土壤,自然栽的树就活了,该树便有“神柏”之称。于是神柏便广为流传,此后无论是皇帝、亲王,还是贵族、大臣们祭祖来到树前,都必须下轿、下马,以示尊重。笔者曾数了一下枝干,整整13枝,是否寓意着明代只有13位皇帝?
“鹿形柏”为明代所植,自树东北侧观望,枝干树冠形似一只梅花鹿。相传古时的树旁常有灰鹤栖息,被视为松柏长青,和鹿同春的象征。“树上柏”树奇特之处是“八米高的斜枝上,又长出一株柏树”,而且是清朝入主北京后老柏树上长出新柏树。相传清朝秉袭明朝的宫殿社稷,有根基稳固之意。
崇祯上吊的古槐树
北京的几代帝王都留下了不少的古槐,亦称之“宫槐”。今景山(曾称煤山)公园东山坡处也有一株古槐,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就在此古槐上吊身亡,从而结束了近三百年的明王朝的统治。
话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将京城团团包围,孤身傲骨的崇祯深知无力抵抗,重振大明已无回天之力,他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信念,自尽于煤山(今景山)。李自成当皇帝后,在金銮宝殿上看到崇祯自缢前的遗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也,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李自成见后觉得崇祯还算是明君,便善待了崇祯的后代。
待后金军入北京称帝,国号为大清,多尔衮则斩草除根了崇祯的后代们,还假惺惺地对曾经吊死崇祯的那株古槐定罪名“罪树”,用铁链锁了起来。后来有人写了副对联嘲讽:“君王有罪无人问,古树无辜受锁枷”。这株“罪树”于上世纪70年代被砍伐,今“罪树”原址还有一株歪脖槐树,是公园管理处于1996年重新移栽的一株150年树龄的老槐树。
京城这些古树均是“几朝元老”了,它们都历经沧桑,至今仍健壮繁茂,树叶依旧抽芽,真是造化的奇迹!名木以幽美宜人姿态,以遮荫添绿、葱茏郁茂美化着首都的园林、坛庙,并迎接着八方客人。人们休歇游览,信步靠近古树时,可以感悟到它们的坚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