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5-01-24刘扬扬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文章首先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特征;其次阐述了一体化政务服务内涵,同时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现状;最后根据现状结合新质生产力对政务服务的赋能机制,从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人才发展管理体制、优化政务服务供给四个方面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3-004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3.012
1"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词汇,此后作为中国经济的高频词汇,在各种会议中被频频提及。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中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综上可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而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虽然我国在一体化政务服务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面临不少难点和堵点,因此,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意义重大。
2"新质生产力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内涵特征
2.1"新质生产力产生的时代背景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经济结构出现巨大变化,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开始上升,面对充满不稳定性的世界格局,要将风险降到最低就需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从国内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耀眼成就。但近年来,我国利用传统要素如劳动、土地等驱动发展的方式已经显示出脆弱性,同时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步入关键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先进生产力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的有力支撑。在此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理念并对其作出深刻阐释。
2.2"新质生产力的含义特征与时代价值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经济范畴,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更下产生的生产力的跃迁,是一种先进生产力,创新是其核心要素[1]。新质生产力由三种现象催生出现,分别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增加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三种要素的投入,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新质生产力摆脱了这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方式如增加新的要素、产业结构高级化等发展经济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告别了传统路径,步入新赛道,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它的“新”体现在技术水平的突破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升级,“质”体现在高质量发展上。新质生产力是在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中,对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出的科学性回答,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2]。同时,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要素促进质量变革,通过颠覆性变革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等,增强我国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质生产力的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核动力和载体支撑,其要素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动能,当今世界,哪个国家率先在创新方面取得颠覆性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就能够赢得未来全球战略发展主动权。
3"一体化政务服务内涵及其能力现状分析
3.1"一体化政务服务内涵
一体化政务服务是政府借助互联网平台,将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务服务整合起来,形成集中统一的服务窗口,以提高企业群众办事效率、减少办事成本。其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统计分析企业群众办事需求,通过智能服务方式,全面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便捷化和高效化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和“跨省通办”,提升政务服务体验。同时,一体化政务服务以信息化为支撑,通过标准化、便捷化的服务流程,确保公众随时随地进行业务办理,且享受到一致的服务体验。
3.2"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文章参考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3)》,从服务成效度、办理成熟度等五个方面,对我国地方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现状进行分析。
3.2.1"服务成效度
服务成效度主要从“效能线上可评”角度衡量使用政务服务平台的效果。图1反映出省级政府服务成效度五个指标平均值均为75以上,但用户使用度平均值最低。在超过平均值的地区占比中,除用户使用度外,剩余四个在50%及以上。由此看来,需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度,以提高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
3.2.2"办理成熟度
办理成熟度是从“服务一网通办”的角度,衡量事项网上受理情况、办理深度,以及数据共享情况等。图2反映出办理成熟度的四个指标平均值均高于80,说明各省级政府已实现绝大多数事项“一网通办”,企业群众办事基本均可实现线上办理。尤其是随着“跨省通办”服务的大力推进,更多事项实现了线上办理。在超过平均值的地区占比中,数据共享指标最低,说明目前数据共享存在壁垒。
3.2.3"方式完备度
方式完备度是从“渠道一网通达”的角度,评估企业和群众通过政务服务平台是否可以快速查到相关政务服务事项、通过各平台获得的服务是否一致、使用移动端获得服务的体验感是否好。图3反映出移动端服务平均值为83.36,分值最低;其余两个指标平均值均超过90。在超过平均值的地区占比中,移动端服务值亦是最低,说明移动端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3.2.4"事项覆盖度
事项覆盖度从“事项应上尽上”的角度,衡量政务服务事项通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外提供服务的情况。从图4中可以看出,服务事项动态化和标准化两个指标平均值分别为90.07和86.98,但是在超过平均值的地区占比方面,两个指标的数值分别为59.38%和62.50%,说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政务服务事项动态化及标准化存在上升空间。
3.2.5"指南准确度
指南准确度从“指南精准实用”的角度,衡量事项要素内容、办理流程是否准确清晰。图5显示出除表格及样表下载指标平均值为86.79外,其余三个指标平均值均高于90。同时在超过平均值的地区占比方面,办理流程、表格及样表下载两个指标值低于60%,剩余两个指标值高于90%,说明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中办事指南准确度整体处于较好的水平,但在办理流程和表格及样表下载方面可进一步优化。
综上可知,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政务服务发展的政策支持,一体化政务服务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建设中亦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用户使用度低、移动端服务有待提升、数据共享不足等,以及这些表面问题背后隐藏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滞后、专业人才短缺等,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是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提升的重点内容,更是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4"新质生产力对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
一是实现数据高效安全共享。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征,充分利用数据要素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一体化政务服务建设中,数据要素的使用使得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更加高效,不仅实现了数据安全共享,更降低了数据共享成本。同时,对数据的精细化分析更能精准把握企业群众对一体化政务服务的需求,为政务服务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引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借助数据驱动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破除束缚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提升的各种制度枷锁,使各部门职责权限清晰,分工有序,推动各部门业务协同发展,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促进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是优化与重构业务流程。新质生产力通过前沿技术如智能算法等,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统筹配置,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流程优化重构。将新质生产力赋能于政务服务,可优化与重构跨部门业务办理流程,大幅度压减办理时间和材料,强化线上线下同步联动,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
5"新质生产力赋能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新质生产力作为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赋能因素和重要抓手,通过创新赋能,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向高效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转变,实现一体化政务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5.1"加强组织建设
新质生产力强调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合作。一体化政务服务的实现需多部门协同配合,明确各部门职责,规划、协调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问题,打破部门壁垒,构建沟通顺畅的政务服务对接体系,避免信息孤岛和工作重复[3]。建立健全适合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组织架构,畅通沟通渠道,促进部门间互联互通,解决各部门间因条块分割等造成的各种问题,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一体化政务服务。
5.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层面的创新,更包括管理制度层面的创新,故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要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一是健全数据管理机制。制定政务数据共享条例,规范数据提供及使用部门的职责权限,汇聚整合多源数据,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推动政务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业务共享利用。同时做好政务数据的动态更新及数据安全工作,提高一体化政务服务数据共享质量。
二是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管理机制。要统筹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资源,将线上线下进行充分有效的集成融合,实现线上线下无差别、同标准、同质量服务,保证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无缝衔接”,提高企业群众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终端使用度。
5.3"完善人才发展管理体制
新质生产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它的出现在推动传统管理模式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对劳动者也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成为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以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做好数字化人才规划,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招聘人才。对人员进行分类,实行差异化的数字技术培训,提高人员数字素养,建设一支既具备数据思维与技能,又精通一体化政务服务的专业化队伍。
二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制度。以工作纪律、服务效率、企业群众满意度等为评定标准,设置科学合理细致的考核激励制度,同时将考核激励制度与人员工资、荣誉、晋升等直接挂钩,以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
5.4"优化政务服务供给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新”,从本质上看,新质生产力是对当前社会供给侧提出的一场变革,同样,新质生产力赋能一体化政务服务亦是要求优化政务服务供给,以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扩大政务服务的供给。为规避政务服务缺位风险,政务服务要与公众需求相匹配,实现“无缝对接”[4]。要定期对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分析,提供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的供需平衡,提升一体化政务的基础性、兜底性能力。同时要围绕企业群众需求,积极探索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便利化服务方式和特色创新,提高一体化政务服务成效度。
二是提高政务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利用大数据集成分析、筛查与甄别等手段收集公众留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挖掘,以精准把握公众对一体化政务服务的需求及相关建议,促进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和“愿办”转变,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用户使用度、体验度及满意度[5]。
6"结语
政务服务与企业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当前一体化政务服务建设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但因数据壁垒、沟通不畅等因素的影响,约束了一体化政务服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阻碍了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一体化政务服务存在的难点和堵点。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主要从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人才发展管理体制、优化政务服务供给四个路径提高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进而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2]蒋永穆,薛蔚然.新质生产力理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系框架与路径设计[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4(5):81-92.
[3]荆玲玲,曹杰.协同治理下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提升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1):185-187.
[4]秦芳,刘梦娟,邓钰佳.地方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质量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3(7):52-62.
[5]沈费伟,诸靖文.数据赋能:数字政府治理的运作机理与创新路径[J].政治学研究,2021(1):104-11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