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实践与经验启示研究
2025-01-24朱桐辉
摘"要:能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1992年以来,中俄两国在能源方面展开广泛合作,取得了较大成就。文章分时段梳理了中俄能源合作的时代背景、指导理念、实践与成就,并从基础设施、新能源研发、人才培育、多元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启示总结,以期促进今后中俄能源合作。
关键词:中俄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人才培育;能源合作
中图分类号:F426.2;F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3-000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3.002
1"中俄能源合作的起步推进阶段
1.1"中俄能源合作起步阶段的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大幅增加。然而,国内石油以及天然气产量难以满足巨大的消耗需求,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左右[1]。1993年,中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此后,石油进口量快速增长。2001年,石油净进口量达到7416万吨[2],并且逐年递增。原油进口量持续增加引发了党和政府对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视,开始寻求广泛的国际合作,实现进口多元化成为中国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尽管俄罗斯拥有苏联大部分的领土与资源,但整体国力与苏联时期差距较大,经济严重衰退、物价飞涨,能源出口成为俄罗斯的经济支柱。普京任总统后,将能源外交作为俄罗斯国家振兴的重要手段。起初,由于俄罗斯能源主要出口地区为欧洲,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实体经济方面,欧洲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对石油与天然气进口需求锐减,导致俄罗斯的GDP锐减,经济遭受重大损失。2009年11月13日,俄罗斯政府正式批准《俄罗斯联邦2030年前能源战略》,文件根据金融危机后的新形势,重新制定俄罗斯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目标,其中在对外能源政策走向的调整中,俄罗斯能源出口市场将向东方分化并将降低欧洲能源出口的份额,俄罗斯方面急需经济的发展来实现重新振兴,中俄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互补性,为双方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
1.2"中俄能源合作推进阶段的时代理念
随着中国对能源供应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2000年,江泽民同志提出“走出去”,实施进口多元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2001年,进一步提出中俄应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强能源合作。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能源领域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胡锦涛同志提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共同应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挑战;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能源安全。上述理念顺应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紧扣现实主题,积极寻求与国际社会的能源合作,为当时中国能源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
1.3"中俄能源合作起步推进阶段的实践与成就
1992—2000年:中俄能源合作的初始阶段。1996年9月,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中俄联合声明》和《中俄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定》拉开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序幕。1996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出访俄罗斯,决定成立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委员会,并在该委员会的框架内常设经贸和科技合作分委会、能源合作分委会和运输合作分委会,这对于未来加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1999年10月,中俄合作建设的江苏田湾核电站正式开工。尽管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项目数量不多,但是为后来两国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2008年:中俄能源合作的推进阶段。2000年以后,中俄能源合作朝着多层次宽领域发展。自2000年普京任俄罗斯总统以来,较为重视中俄两国的交往,上任后第一个访问的国家即中国,中俄两国能源贸易量相比叶利钦时期有较大增长。2002年12月初,江泽民主席与来访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双方就原油和天然气管道建设方面达成一致。在中俄石油贸易方面,中国进口俄罗斯的石油成倍增长,2003年突破500万吨,2005年突破1000万吨。在石油管道方面,中俄双方于2004年开始动工建设远东—太平洋石油管道,全长4700千米,1期管道已于2010年完工,这是中俄两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条石油管道。在能源的共同开发方面,2005年,中国开始参与俄罗斯油气资源上游开发,中石化与俄罗斯石油公司达成协议,中国利用自己先进的钻井平台“勘探—3”与俄罗斯进行共同开发合作,这是中国首次参与俄罗斯能源开发,并于2007年再次签订协议开发萨哈林油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俄两国积极寻求合作,俄罗斯国内急需资金来渡过金融危机,中国也需要石油来为国家建设提供动力。中俄两国于2009年2月,最终就中俄“贷款换石油”的合同达成一致并签署正式协议,即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共250亿美元的贷款,俄罗斯将在2011—2030年向中国以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出口3亿吨的原油。此次合作,是中俄两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合作项目,开启了中俄能源合作的新阶段。2009年4月中俄两国共同签署《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协议签署后,双方管道建设、原油贸易、贷款等一系列合作协议随即生效。2009年5月中俄第一条原油管道开始建设,于2011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
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俄能源合作的全面展开
2.1"中俄能源合作全面展开的时代背景
2017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大论断,这告诉我们当前国际形势变化迅速,而中国作为新兴崛起的大国之一,正面临着较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当在国际不确定因素增加的局势中重视本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更应当在保持本国实力基础之上,通过实施相应措施来进一步提升本国实力。同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亟待解决,气候变化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是21世纪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3]。除此以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提醒我们,在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应当增加新型能源的占比,并减少使用传统化石能源。在此背景下,中俄之间的政治互信与战略合作显然是互惠互利的必然选择。
2014年,随着克里米亚事件的发生,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量大大下降,其经济也出现明显下滑,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俄罗斯GDP下滑超过40%。伴随着克里米亚事件的消极影响,俄罗斯与欧美国家的关系出现恶化,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俄罗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时,俄罗斯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等合作逐步提上日程,其“向东看”的战略进一步加强,中俄双方能源合作成为可能。
2.2"中俄能源合作全面展开的指导理念
国际局势变幻莫测,纵使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局部热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等问题仍是各国面临的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相互依存与合作共赢,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实现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为国际社会贡献出了中国智慧,该理念“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4]也是维护中俄两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准则。伴随着世界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中国作为能源大国和负责任大国,也肩负着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地区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任[5]。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围绕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为我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2.3"中俄能源合作全面展开的实践与成就
2.3.1"中俄石油合作
石油是中俄能源贸易的重点内容,在此方面中俄双方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势,但其根本性进展是在2010年之后。随着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关系往来的频繁,中国与俄罗斯在石油贸易层面逐步深化[6]。
进入2009年,中俄石油贸易的根本性进展已初步显现。截至2011年,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1972万吨,中国已成为俄罗斯重要的能源出口国;2013年,中方代表张高丽访问俄罗斯,并于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推动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工业公司签订长期供油合同;2014年,中俄开始履行石油增量供应合同,俄方向我国表示,每年通过中俄合资的炼油厂向中方提供900余万吨原油[7]。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前4个月中俄石油交易额为221.6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25.4%。这些事件和数据都显示出,中俄石油贸易的合作符合中俄双方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可行性。
2.3.2"中俄天然气管道建设
相较于其他化石能源,天然气的使用对构建环保型社会更加有利,中俄在天然气方面同样进行了合作。
中俄之间在天然气方面进行的合作,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阶段中俄已经就中俄天然气管道的建造展开商讨,经过长期的沟通和协商,中俄两国于2014年5月签订了总价高达4000亿美元、为期30年的《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该合同的签订推动中俄能源领域的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2022年9月,在中蒙俄三国元首第六次会晤中,更是作出了要推进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决定,并将于2030年投入使用。此次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合作,中俄两国将实现互利共赢,既有利于缓解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大的问题,同时有利于促进俄罗斯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对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缓解全球变暖问题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俄罗斯天然气贸易全面转向中国的重要标志。
2.3.3"中俄核电合作
除天然气外,核电也是近代以来多个国家选择的清洁能源之一。中俄两国在核电领域的合作也是由来已久。
从1992年中俄两国开设的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到2021年5月中俄两国总统共同见证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开工仪式,中俄两国在这二十多年间展开的核电领域合作几乎从未间断[8]。2024年5月16日,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双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该声明指出,在已成功落地和正在实施的项目经验基础上,按照互利共赢、利益均衡原则深化民用核能领域合作,包括热核聚变、快中子反应堆、核燃料闭式循环,探讨以一揽子方式开展核燃料循环前端和共建核电站合作。截至目前,在核电合作方面,中俄两国已经在核电站建设、核燃料供应、科技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合作成果,未来将在浮动发电站、核应急研究等领域加强合作。核电领域的合作在优化双方能源消费结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形成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供了重要动力。
2.3.4"中俄能源企业合作
随着中俄之间国家层面联系的加强,两国能源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向纵深发展,在能源合作中逐步占据重要地位。未来,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不再局限于两国之间,而是将涉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领域。只有进一步加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发展[9]。
进入新时代,中俄两国能源企业间的合作逐渐成为双方合作的热点。如2012年2月,俄联邦能源署、俄燃料公司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签署了《成立可再生能源合资企业总协议》,该协议显示,中俄双方将成立可再生能源合资企业——国际绿色能源;同年4月,中石化与俄西布尔签署关于在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设立《丁腈橡胶合资公司的框架协议》。2024年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也有“要共同推进中俄两国企业落实大型能源项目”的相关内容,显示出能源企业间的合作已广泛得到了两国认可。
2.3.5"中俄毗邻地区的能源开发合作
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该地区的煤炭储量占全国储量的43%,石油储量占18%,天然气储量占29%。虽然储备量高,但是存在基础设施老化、技术落后、劳动力不足、资金短缺、条件恶劣等诸多问题,进而导致资源等开采难度大,开采量小。而与该地区接壤的我国东北地区,由于长期开采资源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的现状迫切需要改变,解决人才流失、能源需求缺口等问题也迫在眉睫。因此,中俄毗邻地区的合作是双方的顺势而为。
2009年9月,中俄两国正式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为两国毗邻地区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方向。2024年5月双方签订的《中俄联合声明》中也有具体的记录,即要积极支持地方合作和边境合作,扩大两国地方间全面交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优惠制度框架下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原则加强投资合作,以及遵循睦邻友好、尊重国家主权的原则共同开发黑瞎子岛(大乌苏里岛)。两国接壤地区存在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互补的特点,中方发挥资金丰厚、技术先进和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参与俄远东地区能源开发,能够更好地实现中俄双方互利共赢。
3"中俄能源合作的经验启示
3.1"重视中俄能源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中俄能源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俄罗斯在资金、能源开采的技术、劳动力资源等方面较为薄弱,而中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与劳动力,两国可以实现互补,将中国的先进技术团队以及丰厚的资金与劳动力投入到俄罗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俄罗斯的能源开采能力。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提议,推进中俄两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尤其是天然气管道方面,将中国先进的技术设备与资金同俄罗斯丰富的矿产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优势互补,完善远东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天然气开采能力;加强管道建设,提高天然气运输效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要全面,不仅在天然气领域,石油、电力等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重视。
3.2"加大新能源研发力度,积极开拓新领域
2024年5月16日《中俄联合声明》中指出,要在可再生能源、氢能和碳市场等前景领域深化合作。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国际上呼吁各国关注并着力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传统能源煤炭、石油等的使用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且传统能源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若不节制的使用传统能源,可能会出现资源枯竭。
中俄双方要在新能源领域加强合作,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向纵深发展。在核能领域,中俄已经合作建成江苏田湾核电站和辽宁徐大堡核电站,这在核能领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今后中俄在这一领域开展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满足中国核电能源需求,今后将会建设更多的核电设施。中国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总规模均持续保持世界第一,拥有强大的生产制造和建设能力。俄罗斯拥有充足的风能、电能的自然资源,中俄双方可以凭借各自的优势进行能源开发与合作。中俄在新能源领域的开发合作空间巨大。
3.3"加强人文交流,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俄能源合作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要培育大量精通能源的专业人才。当前中俄两国政府正处于良好交流阶段,2024年5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到达哈尔滨出席中俄博览会并参加了中俄地方合作论坛的开幕仪式,特意参观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同学生与教授进行相关交流,体现了两国政府对于人文交流的关注与重视。
中俄两国应在能源领域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培养能源领域的硕士生、博士生;加强双方优势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提高两国能源领域人才的水平;建立联合实验室,两国人才可以相互沟通,积极研发先进成果;以项目为载体进行科技合作与研发,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在实际情况中,发现不足并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
3.4"奉行多元化的能源发展战略
随着当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国际局势变幻莫测,为了保证本国的能源安全,无论是能源出口国还是能源进口国,都在积极实行能源多元化政策。多年来,俄罗斯能源的出口地区为欧洲,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逐渐意识到这种单一的能源出口模式对俄罗斯的不利影响较大,为维护国家利益,俄罗斯实施“向东移”发展战略,将眼光转移到中国等亚太地区。面对美欧等国家的能源制裁,中国这个巨大的能源市场无疑是俄罗斯更好的选择。中国如今经济发展迅速,有着巨大的能源需求缺口,为了满足本国的能源需求,与俄罗斯合作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当前两国政府都大力支持中俄能源合作,对中俄双方都是难得的机遇,合作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严伟.俄罗斯能源战略与中俄能源合作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
[2]史春阳.俄罗斯能源外交与中俄能源合作[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4.
[3]梁梦婷.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科学与人类能源未来(选译)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3.
[4]中共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EB/OL].(2012-11-10)[2012-11-11].https://news.fznews.com.cn/zt/2012/18da/mtjc/2012-11-11/201211110VI6VK0cSR111934.shtml.
[5]谭建生,殷雄.从能源资本认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重大能源战略思想[J].经济导刊,2019(7):63-68.
[6]伊戈尔.“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石油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7]陈鸿磊.中俄石油贸易发展影响因素探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5.
[8]郭济民,陈佳序,于瑞敏,等.中俄能源合作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金融文坛,2023(1):99-101.
[9]刘锋,朱显平.俄罗斯能源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与中俄合作[J].东北亚论坛,2013(5):55-6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