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院医疗服务调查研究

2025-01-24张梦瑄关于东方张伊宁卢洋张滢

中国市场 2025年2期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口老龄化

摘"要: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是国家的中枢,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北京市的社会问题,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同时成为北京社会发展的短板。文章所做的研究调查,便是基于北京市老龄化社会的前提下,对于当今北京的养老服务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调研采访统计当前北京市养老院服务水准,并识别其对于北京市养老服务的影响。调查研究显示,北京市养老院整体处于不平衡与需要与时俱进的状态,对于医疗服务方面仍属于养老院中最主要的问题。北京市及其他拥有相似问题的养老院,应该积极改进医疗服务方面的服务要求,重新塑造养老服务一体化推进,将养老服务与养医结合,促进中国养老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养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2-0056-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2.014

1"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1.1"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进步下人口再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由低生育率和寿命延长共同作用,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我国人口基数大,计划生育作为20世纪国策,虽然在过去50年里长期稳定有效地执行,但是今日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现状。

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1953—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从4.4%增至13.5%。根据近40年普查年份的数据分段来看,即1982—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20年这四个分段来看老龄化程度年均分别增加0.66、1.12、1.91、4.63个百分点,老龄化速度显著提升,并且近几年中国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老龄化同时受低生育率和寿命延长共同作用。从出生率的角度来看,受1980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影响,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不断降低,人口增长数量缓慢。在经济的作用下,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医疗水平等不断发展,中国在2020年的平均寿命高达77.79岁,在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因此,中国在低生育率和国人寿命延长的共同作用下,未来将逐渐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1.2"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截至2022年我国的养老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达到21.8%,这意味着平均每5个年轻人就要抚养一名老年人,再加上年轻人较低的生育意愿,年轻人口数量缺口加大,社会的养老负担也进一步加重。

2013—2022年,65岁及以上人口增速不断加快,由一亿三千万人口上涨到两亿一千万人口。面对数额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方面需求,国家和政府也高度重视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不断优化并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将养老服务的形式多样化、规模扩大化等。以本次调研的北京为例,其中北京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2000年为6.96%,2010年为8.87%,2020年为13.5%,北京连续近20年达到全国人口老龄化最高位,当前阶段,北京对于养老问题更加重视。

2"中国养老院发展及就医现状的抽样调查

2.1"中国养老院发展现状

中国养老院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养老机构数量持续增长。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养老机构3.8万个,较2019年增长10.4%。②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根据2015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的比例为15.3%,较2012年抽样调查的结果13.7%上升了1.6%。③行业内民办养老机构更多。由于我国“9073”的养老服务规划,即90%的老人在家中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因此养老院市场规模在养老行业市场规模中占比较小。以上三点为在养老院问卷调查发放前进行的养老现状数据收集。养老院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中和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主要代表机构,公共服务对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区域,在养老方面对于医疗资源的配置有着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对北京养老院就医现状的调研与问题归集,可为国内其他地区养老院提供重要参考。

2.2"养老院现阶段存在的医疗问题调查

本次调研共选择了两家养老院,一家养老院设立了院属医院,另一家未设立院内医院,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发现,两家养老院均存在就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无医院配置的养老院存在的就医难题。部分养老院地理位置偏远,没有建立完整医疗服务站,外出就医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主要问题。老人主要反映的就医情况为:①传递性较差,老人看病需要护工告知服务站,服务站再告知医院;②养老院位置较偏远,老人拥有开药复诊的需求,信息传递滞后,不太方便。以上问题对老人造成诸多不便,尽快就医成为许多老人的心愿。

(2)有医院配置的养老院存在的就医难题。对于已有医院及医疗服务站的养老院,对于就医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有:①老人医疗病例档案建设不健全,应当善用资料系统,为老人建立医疗档案;②检查项目结果没有递送服务,需要家属取回给老人,对双方都造成不便;③部分养老院没有配备药房,或药物准备数量不足,仍需家属或护工去院外购药。

目前,两家养老院均存在医疗服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根源在于当前养老院还未有医疗资源共享的意识。所以导致有很多医疗服务不充分,不能保证满足老人需求。

分析其原因,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如养老院的建设地理位置、养老院规模等。前期调研发现,多数养老院属于“大养老+小医疗”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养老机构的基础上新建小型医疗机构、新增医疗服务,以养老为主、医疗为辅,该模式存在以下缺点: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只能开展门诊等基础业务,不能解决在养老机构直接住院以及大型检查等问题;医疗机构运营成本过高,仅医务人员的工资以及医疗设备引进等就给养老机构带来很大负担,养老机构难以长期支撑,且这种模式与大型医院的联系不密切,医疗资源的共享也成问题,致使养老院负担加重。

调研案例发现,有的养老院刚刚建立起医疗服务站,但与周边医院的合作关系并不密切,医院的相关设施以及医疗人员无法进入养老院,老人看病依然要前往周边医院。还有的养老院位置较特殊,周边市属医院距离较远,且养老院医疗站并未完善的前提下,老人就医更多需前往附近医疗卫生站,也是导致医疗资源共享困难的一个因素。

3"提高养老院医疗服务的建议

3.1"养医结合是提高养老院医疗服务的未来趋势

当前阶段,许多快要步入老年阶段的人普遍反映以后有想要去养老院的意向。大家不再抗拒养老院,反而是在老后想去养老院的意向变大。不管是社会层面的原因还是现阶段家庭结构的原因,养老院的社会需求变大。随着“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不断增加,老年病具有常发、易发、需要日常保养的特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养老院的责任和义务日益重大,养医结合成为大势所趋。在调查中,发现养医结合模式可以满足老人之前提出的一系列诉求,同时使老人们的问题得到解决。养医结合,也是当前人们认为的养老最理想的状态。养医结合旨在推进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的结合,优势互补、资源配置最优,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持续的日常护理、康复治疗、心理疏导等服务。养医结合经过几年的示范及发展,取得初步进展,现在普遍以护理园分区,一床两用的管理模式为主。

3.2"健全养医结合的具体建议

养医结合模式旨在以推进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的结合医疗为保障,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持续的日常护理、康复治疗、心理疏导等服务,全方位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

近年来,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不断增加,老年病具有常发、易发、需要日常保养的特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养老院的责任和义务日益重大,养医结合成为大势所趋。根据此次调研所反映的医疗及饮食问题,目前,养医结合尚处于探索阶段,养老院更应抓住时机,合理规划养医结合的发展要素、功能定位,以实现养医结合与养老机构的有机衔接。

文章根据对养老院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出管理、服务、人才三个关键的养医结合发展要素,对此提出针对性的方案,推动养医结合模式的发展。

首先是管理要素方面的改进,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体系促进养医结合的持续发展。在养老院建设自理区、半自理区、不能自理区三个级别的护理园区,依据老人入院时的健康评估结果,安排居住园区。其中,半自理区和不能自理区采用医院管理模式,配备24小时值班医护,每日查房以监测老人的健康状态。同时,设置医生,根据老年人病情变化制定医护方案,让护理员在提供照料服务的同时,进行针对性的医护服务,做到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医护专业服务融为一体。自理区,采用的是“一床两用”管理模式,即同一张床位,日常生活时为养老床位,按照养老标准为老人提供照料服务;一旦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床位就转变为医疗床位,按照医院标准提供医疗服务。在老人不做任何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床位性质的变化,实现养老和住院的功能转换,全方位满足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需求。

期间,各养老院之间要积极开展交流活动,在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理出创新、优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及时纳入标准中,并结合工作实际,"对内容进行细化和完善。明确日常护理过程中的流程及要求,预防并延缓疾病的发生;对医护人员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精准的服务流程及内容,将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降到最低。对养老区域风险点进行评估,针对易发的安全事件制定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完善安全管理。

其次是服务要素的要求,医疗资源的配置程度决定了整体的服务深度。养老院要积极与各方联动,建立信息化体系,开展远程医疗,实时将老人的情况及有关数据传送给医院,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护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远程会诊与培训,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与社会相关组织合作,定期举办老年人常见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讲解,提高老人的自身保健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老年疾病的发生发展;并设立相关老年病科室,为老人制定针对性的疾病治疗方案,充分发挥养医结合的服务优势。

最后便是人才要素的培养,养医结合的服务质量与护理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息息相关。养老院需加强护理员的培训管理,使其能够认同养医结合、认同为老服务职业;并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医疗护理最前沿知识,完善专业技能。从护理人才选拔上,养老院积极与社会组织开展长期交流与合作,发现并培养潜在护理员;在高校中,通过学生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等环节提前留用护理专业背景的学生。

3.3"食疗融入养医生活

食疗是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食疗的核心理念是“药食同源”,即许多食物既可以作为食物滋养身体,也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疾病。在养医结合的过程中,食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进入老年期,人的生理机能、心理状况都会出现很大变化,身体虚衰,抗病能力变弱,各项身体不适接踵而至。引用食疗,把食物的特性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消化能力等因素结合起来。通过正常饮食达到滋补之效,做到膳食结构合理、营养需求平衡。在日常用餐中,老人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矿物质的食物,蛋白质可以帮助老人增强肌肉力量,保持身心愉悦;纤维素、矿物质可以帮助老人改善消化功能。同时,食疗能针对各个老年人的个人体质需要进行调理。食疗根据食物的“四性”“五味”,对不同人群加以选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进而有效延缓老年人的身体衰老,改变体质、强健体魄。

“食即是药,药即是食”,人体的自然免疫力是疾病真正的终结者,而食物是机体免疫力最有力的保护者。铜、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的补充,助力老人完善自身免疫能力。四者共同作用,提高老年人的防感染能力,助力疾病的防护,最大可能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同时,食疗也能治疗疾病,尤其是在老年人的常见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中,食疗养生和药物结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疗效。高血压患者,通过食用低盐、低脂的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鸡汤,对于身体虚弱、频繁感冒的气虚者而言,它就是一剂良药;芹菜可以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发挥清肝止痛的显著功效;还有药食两用的荷叶,通过强健脾胃,在治疗高脂血症中起着明显的作用。

最后,食疗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方面,老年人能定期品尝到可口、丰富的菜品,愉悦身心。另一方面,老年人能学习到养生知识,方便其更好地了解自身的身体机能,学会养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食物,从而享受更健康的生活。

3.4"食疗虽好但需谨慎

食疗比起其他疗愈方式,固然有其长处,但却并不是“万金油”,其依旧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才能将风险控制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首先就是控制饮食量。控制饮食量有两个点,一是老年人的胃肠功能下降,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因此需要控制饮食量,避免过度饱食。二是虽说此物好,却不能过多,正如我国老话所言:过犹不及,无论再好的东西,超过了正常的摄入量就会变毒药。就像菠菜,菠菜适当食用,能够补充维生素C、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由于其中含有草酸,若过量食用,会影响钙的吸收,容易导致骨质疏松;还有芹菜,适当食用,有降低血压、改善睡眠、降低胆固醇的效用,但由于芹菜中含有挥发油和草酸,摄入过多会刺激胃肠道,容易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

其次是要避免盲目跟风,忽视个体差异,提高老年人自主思考的辨识能力。在食疗方面,很多老年人容易盲目跟风,看到别人说吃什么有益健康,就跟着吃什么,听别人说吃了什么病好了,就跟着买什么。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体质和需求都是不同的,盲目跟风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甚至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老年人在进行食疗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必要情况下可以询问专业人士。

食疗也同样不是“免死金牌”。有许多的老年人坚信是药三分毒,视食疗为“唯一箴言”,导致过度依赖食疗,而忽视药物治疗,他们认为只要吃得好,就能解决一切健康问题。然而,对于大部分的疾病来说,食疗并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过度依赖食疗,不遵医嘱,擅自停药,可能会延误病情,甚至导致病情恶化,所以老年人在进行食疗的同时,还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做好细致全面的检查后,配合规范的药物治疗,多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身体健康。有很多的老年人食疗知识缺乏,很容易走入误区。

总之,食疗虽好,却不能奉为“金科玉律”,要配合医嘱,因人而异,量入为出,在选择食疗时,应充分了解食疗的原理和方法,在进行食疗时,随时注意身体的反应,以确保食疗能够真正为身体健康带来益处。

3.5"健全医疗资源共享

养老院养医结合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给予老人更好、更适合的医疗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的均衡布局,包括启动国家医学中心和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的试点建设项目,统筹谋划“十四五”时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满足老人看病养病的医疗需求。

首先需要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通过新建、改扩建、转型发展等方式,在远离城区的养老院附近开设分院,不仅保证了养老院中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同时在周边区域也可以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健全周边的医疗体系。就医院内部,加强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和安宁疗护机构建设,支持老年医学科和安宁疗护科发展,并与就近的养老院合作,保证老人在需要医疗服务时,可以第一时间去合作医院看病,确保就诊及时。

其次是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面向医疗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交换与保障体系建设。对于医院所有合作的养老院,针对需要长期看病的老人建立电子病例档案,在此基础上快速准确对老人做出诊断,节省时间。

最后是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各区及市属养老院下沉,结合三甲医院提标扩能工程,补齐养老院内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逐步实现养老院内医院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有效落实医院在养老院内医院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4"结论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的方法,归纳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养老院在医疗方面的问题,并且对未来养医结合为养老医疗服务提升的主要趋势提出建议。就养医结合理念的提出,并落实就社会保障层面合理分配资源配置,养医结合必会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任泽平."中国老龄化报告[J].发展研究,"2023,"40"(2):"22-30.

[2]封铁英,胡毓群.区域养老服务政策协同测度、演变及其均等化效应——以长三角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6.

[3]梁爽,"周敏,"周橙旻,"等."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及发展[J].包装工程,"2022,43(22):"408-417.

[4]张劲松,杨一帆,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报告(2020):聚焦医养结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养老服务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促进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江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种新的社会养老模式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浅析南昌市社会化养老福利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