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研究
2025-01-24胡超英
摘"要: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早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中之重,如何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并未给出一条确切的突破路径。基于此,文章经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指出优化创新环境、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动技术突破的重要途径。此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机制,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也至关重要。未来,应继续深化政策措施的整合,促进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2-000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2.002
1"关键核心技术概述
1.1"关键核心技术的概念
尽管关键核心技术现在已经成为学界的高热度词语,但学界至今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概念未作出统一而明晰的界定,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将关键核心技术视作“自明性”概念,并未作过多阐释,且时常与其他相似概念混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文章发现主要从两个角度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定义[1]。第一类是部件论:Taylor和Helfat将核心技术定义为支持产品的核心子系统。中国一些学者总结历次产业革命经验后,将关键核心技术定义为构成产业主导设计,影响该领域内市场主体间的竞争关系。汤志伟等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是制约整体科技创新或产业发展水平的技术,是在一个系统、产业链或一项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点或知识。余维新和熊文明认为,它是可影响多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对经济发展及国家安全产生战略性影响的科学理论及核心工艺[2]。第二类是体系论:国外学者Kopp和Listchert认为,核心技术是组织用以将投入化为产出的基本的或中心的转换流程。国内学者余江则将关键核心技术定义为一个包含基础工艺、核心元部件、重要机器设备以及系统架构等的技术体系。从技术的开发、形成过程出发,部分学者将关键核心技术定义为在长周期、高投入的研发中形成的关键、独特且不可复制的技术体系,其注重与市场的互动。温珂、苏宏宇等认为,其是依托包括基础技术、配套技术、外围技术等在内的应用生态系统孕育形成并逐步发展,遵从产业规律和竞争逻辑的技术[3]。
1.2"关键核心技术的内涵
关键核心技术的内涵是多维度和深层次的,它不仅涵盖了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还包含了技术对国家发展、产业升级、社会进步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关键核心技术在国防、安全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军事装备、网络安全、核技术等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技术如果依赖外部,可能会造成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国家必须掌握和控制这些领域的核心技术,以保障安全自主权[4]。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可以增强一个国家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仅推动经济发展,还对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医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意味着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这不仅能够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降低技术引进和使用的成本,还能在国际技术合作和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此外,技术自主有助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动本土创新体系的建设。
1.3"关键核心技术在制造业中的作用
关键核心技术在制造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第一,关键核心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首要作用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和系统,企业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和高效运作,减少人为错误和生产停顿,从而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程度。例如,采用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装配线,可以大幅提高产品的组装速度和质量稳定性,降低制造过程中的废品率。
第二,关键核心技术还能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通过优化生产流程、精细化管理和节能技术的应用,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原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例如,数字化制造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整,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避免生产过剩或缺货现象,进一步降低库存和管理成本。
第三,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对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先进的制造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污染的减少,符合政府和社会的环保要求,推动制造业向更加清洁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影响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因素分析
2.1"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
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科研投入和产业生态等因素。
第一,市场需求与技术导向。市场需求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突破的重要动力。随着市场结构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制造业面临着产品个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这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和引入新技术以适应市场需求。例如,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精度制造技术的需求正在推动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第二,科研投入与技术积累。科研投入是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基础。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各方的科研投入直接影响着技术研发的速度和深度。政府在科技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尤为重要,例如通过科技项目资助、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促进技术创新。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建设研发团队和实验室,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不断积累核心技术。
第三,产业生态与技术生态环境。健全的产业生态环境对于技术创新尤为重要。良好的产业生态可以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与创新。例如,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技术标准的统一和应用、成熟的市场服务体系等,都能够有效地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2.2"企业内部管理因素
企业内部管理因素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成果,包括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和资源配置等方面。
第一,组织架构与研发布局。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研发布局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协同效率和响应速度。灵活的组织结构和分散的研发布局有利于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加快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程。同时,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协作机制能够促进知识交流和技术整合,加强创新的跨界融合。
第二,管理体系与项目管理。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科学的项目管理是保障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关键。有效的项目管理能够合理分配资源、优化进度控制和风险管理,确保技术研发活动按时、高效地完成。同时,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和工作积极性。
第三,资源配置与技术投入。有效的资源配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除了资金投入外,还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需要根据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和市场需求,精准配置各类资源,确保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的无缝对接。
2.3"人才与知识因素
人才与知识是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核心驱动力,包括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知识管理和技术交流等方面。
第一,高端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高端人才是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重要支柱。企业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薪酬激励、职业发展机会和技术创新平台等,吸引和留住国内外优秀的科技人才。同时,建设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研发团队,推动技术研发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人才培养与终身学习。人才培养是制造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技术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人才。
第三,知识管理与技术交流。知识管理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涉及知识获取、分享、存储和应用等多个方面。企业应建立起科学的知识管理体系,将技术知识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此外,加强与高校、研究院所和行业组织的技术交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能够有效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2.4"政策与法规因素
政策与法规因素是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包括政府政策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等方面。
第一,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税收政策和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等措施,政府能够有效地激励企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对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此外,简化市场准入程序、优化管理服务,为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市场监管与竞争政策。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防止技术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在公平竞争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
3"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研究现状
3.1"技术创新战略制定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对于指导和推动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至关重要。在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战略,以实现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引导与战略规划。政府在技术创新战略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发布《中国制造2025》等系列文件,明确了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关键技术领域。这些战略文件提出了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转型升级的路径,指导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其次,企业战略与市场导向。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制定中,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定位,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阶段和竞争环境的战略规划。例如,一些大型制造企业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研发基地、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方式,加强核心技术的攻关与应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2"研发投入与资源配置
研发投入与资源配置是支撑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到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财政投入与企业自主研发。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例如,通过采取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实施税收减免政策等措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增强其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灵活性。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应根据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和市场需求,科学确定研发重点和投入比例。灵活的资源配置能够确保技术研发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市场应用能力。
3.3"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促进技术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5]。
首先,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例如,建立联合实验室、共享研发平台,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其次,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能够提供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支持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的研发与探索。
3.4"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是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法律保障和市场竞争的重要基础。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时,能够享有合法的知识产权保护,减少技术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
其次,技术创新成果的利用与转化。合理利用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效利用和市场化转化,是推动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向产业实践和市场应用过渡的重要路径。企业可以通过授权许可、技术转移、产业联盟等方式,加速技术成果的落地和商业化进程。
4"促进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政策建议
4.1"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引领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战略基础,涉及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和战略规划。
第一,制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政府应当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制定,明确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和优先领域。这些战略应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对接,突出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二,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需要建立健全的跨部门协调机制,促进政策的整合和落实。例如,设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等组成的联合工作机构,统筹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政策,确保政策措施的有效衔接和协同推进。
第三,强化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加强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和市场准入标准。政府可以通过引导行业组织和技术研究机构参与标准制定,推动国际标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4.2"优化创新环境
优化创新环境是提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重要保障,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第一,简化创新政策实施手续。简化创新政策的实施手续和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时间成本。例如,对科技项目申报、资金申请和项目审批等环节进行优化,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和透明度,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第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和风险,保护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合法权益。同时,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机制,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创新环境的公平性和健康性。
第三,扩大市场准入和政策支持。扩大市场准入,鼓励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参与到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来。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和市场导向等方式,推动创新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创新成果的快速落地。
4.3"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核心驱动力,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第一,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联动,培养符合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高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提高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加强人才引进政策。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制造业关键领域从事研发和创新工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多种方式,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留住和吸引更多高端人才。
4.4"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实现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路径,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第一,建立联合研发平台。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投资建立联合研发平台和实验室,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平台支持和资源共享。通过开展联合攻关项目和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过程,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第二,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科研项目资助、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等方式,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5"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文章的分析发现,在研究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时,深刻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路径研究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和合作。通过深化制度改革、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有信心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机制体制障碍与改革突破方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4):"108-116.
[2]"余维新,熊文明.关键核心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理及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创新链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2):34-39.
[3]温珂,苏宏宇.从产业规律寻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路径[N].中国科学报,2020-05-18(4).
[4]叶凌峰,何郁冰,王芳,等.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探析[J].海峡科学,2022(10):96-99.
[5]王钰莹,原长弘.产学研融合管理策略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J].科学学研究,2023,41(11):2027-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