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2025-01-24覃梦乔姚晨
摘"要:新能源汽车对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低碳交通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贸易现状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此外,文章还进一步实证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文章采用拓展的引力模型,选取2019—2022年我国对44个国家出口新能源汽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和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国的人口规模、我国与贸易国的距离以及贸易国是否与我国接壤均显著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尽管我国人口规模和进口国是否有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有积极影响,但该结果并不显著。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贸易引力模型;出口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426.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2-000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2.001
1"引言及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碳排放的加剧,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改善大气质量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当务之急,很多国家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随着“环保低碳”这个词的出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产销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产业结构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受环保、能源安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购置补贴、充电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激励企业投资新能源汽车。从全球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重点。
1.2"文献综述
首先是关于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的问题研究。宋德勇和刘涵(2018)指出,我国目前面临出口摩擦不断升级、汽车性能差距拉大、售后服务不够完善等问题。张圆媛(2018)指出,当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引导政策和规范措施尚不完善,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等问题也是制约该产业发展的“瓶颈”。张宇诗(2020)分析称,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仍存在着核心技术水平不高、出口市场比较单一的问题。
其次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影响因素研究。Asadi和Nilashi(2021)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消费者的价值感知、态度、主观规范、责任归属、个体规范、消费者有效性感知以及结果感知等方面对消费者的电车购买意愿产生影响。刘委委(2021)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认为除传统的因素外,环境和减排压力也至关重要。综上所述,目前缺少系统性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文章,随着我国新能源消费市场逐渐饱和,如何拓展新的市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我国新能源汽车贸易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我国新能源汽车贸易现状
2.1.1"我国新能源汽车分类及产量结构
与传统汽车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最大特征在于使用了非传统的化石能源,具有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的特征,可将其划分为纯电动车、燃料电池电动车及插入式电动车。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主要以纯电动汽车为主,2023年1—10月纯电动汽车产量为516.7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70.3%。其次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占总产量的29.7%。燃料电动汽车占比最少,仅为0.1%。
2.1.2"我国新能源汽车贸易规模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稳步增长。自2018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数量稳步增长,出口额也屡创新高。2021—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加快发展,进入“快车道”,实现“量价”同步提升。新能源汽车出口对我国汽车整体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凸显,表现在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率远高于整体出口增长率。我国在2023年前三季度的总出口量为371万台,其中包括125万台新能源车,即中国每出口100辆车就有34辆新能源汽车,这个渗透率比过去几年都要高得多。与日资和德资车企相比,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起步较早,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上占据了绝对上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扩张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汽车工业正逐步由“走出去”转向“走上去”。
2.1.3"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出口市场分布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市场相对多元化,涵盖了欧洲、东南亚、南美、中东等多个地区。欧洲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2022年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45%左右。受益于欧盟严格的碳排放政策以及消费者对环保车型的需求增加,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表现亮眼,特别是在德国、法国、挪威等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较高的国家。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东南亚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逐步增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深化合作,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对该地区的出口。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增加,为中国企业开拓东南亚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南美和中东市场虽然目前规模相对较小,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中国车企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提供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正逐步扩大在这些市场的影响力。例如,上汽集团在南美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业务逐渐扩展,取得了初步成功。
2.2"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2.1"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的机遇
(1)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愈发严重,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特别是在欧洲,欧盟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碳排放法规,规定传统内燃机汽车的逐步淘汰。这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和英国,已经成为重要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目的地。此外,东南亚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汽车的需求持续增加,也成为中国企业开拓的目标。例如,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正在推动电车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出台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政策,使得中国企业更容易进入这些新兴市场。
(2)技术进步与成本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中国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智能网联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巨大,尤其在电池技术上,宁德时代等企业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电池供应商。相比于欧美企业,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基础雄厚,具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中国的电池产业链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确保了动力电池的价格竞争力。此外,中国企业积极探索与国外合作伙伴的技术合作,以进一步增强全球竞争力。
(3)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中国政府多年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除了国内市场的补贴政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政策。例如,通过出口退税、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为企业打开国际市场提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增加了这些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尤其在中亚、东欧和非洲等新兴市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出口奠定了良好基础。
2.2.2"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的挑战
(1)国际市场准入壁垒与法规挑战。虽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和价格上具备竞争力,但国际市场的进入仍然面临诸多复杂的准入壁垒。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汽车的安全标准、排放标准及环保要求各不相同,这需要企业针对每个市场进行产品认证。此外,美国市场对进口汽车的政策不确定性以及高额关税也是一大挑战。除了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也存在法规不完善、市场秩序不健全的问题。在这些地区,中国企业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增加了市场准入的不确定性。
(2)品牌认知度较低与国际营销乏力。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汽车品牌仍然缺乏足够的知名度。与传统的欧美和日系车企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消费者中仍然面临品牌认知和信任的挑战。
(3)地缘政治与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全球的地缘政治形势愈加复杂,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可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中欧贸易关系的紧张局势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产生一定影响。虽然欧洲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市场,但若双方的贸易政策变动,可能影响未来出口的稳定性。因此,如何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寻找稳定的市场合作伙伴,将是中国企业面对的长期挑战。
3"实证分析
3.1"模型构建
文章借鉴大部分实证研究的学者的方法,利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就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传统引力模型基础上加入我国和进口国的经济规模(GDPit和GDPjt)、我国和进口国的人口规模(POPit和POPjt)、我国与进口国是否相邻(Borderij)、进口国是否有公共充电桩(Chargejt)以及进口国是否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国(Producerjt)变量。此外,还加入中国与进口国首都的距离和国际石油价格的乘积作为一个交互项代理距离变量(Disij)。将上述变量纳入模型,得到修正后的综合指标引力模型如下:
lnExport"="0"+"1lnGDPit"+"2lnGDPjt"+"3lnPOPit"+"4lnPOPjt"+"5ln"Disij"+"6Borderij"+"7Chargejt"+"8Producerjt"+"μt"+"εijt
3.2"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以2019—2022年中国出口新能源汽车的44个国家为样本,在地理分布上,包含中西欧、西亚、东南亚、大洋洲等板块区域。由于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份额超99%,为了进一步统一数据,文章选择了以上两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他变量说明见表1。
3.3"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在模型设定后,文章使用Stata17.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随机效应优于固定效应。LM检验结果表明随机效应优于混合效应。基于以上结果,随机效应模型能够更好地捕捉到数据中的真实效应,并作为最终解释模型和回归结果。三种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由统计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出口与进口国"GD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新能源汽车进口国的GDP每增加1%,我国对其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额就会增加0.746%。进口国经济规模越大代表其对应的市场规模越大,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越大,其进口需求与购买力相对较强。我国的GDP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的GDP每提高1%,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额将增加9.512%。新能源汽车进口国的人口规模与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额存在正相关关系。新能源汽车进口国人口比例每提高1%,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将增加0.596%。进口国人口规模代表它的市场潜力和进口需求。
我国与进口国之间的距离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距离因素是抑制中国对其他国家出口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原因。随着贸易距离变远,运输成本增加、运输时间延长、市场环境的变化延时以及不确定性上升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各种障碍。新能源汽车进口国是否与我国相邻对我方新能源汽车出口具有正向影响。与生产国相邻,代表其运输成本更低,对于新能源汽车出口有促进作用。
4"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政策建议
4.1"强化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政府应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尤其在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和智能驾驶系统等新兴技术领域,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基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建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公共研发平台,形成技术共享机制,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4.2"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全球认知度
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相对较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在全球市场塑造高端、创新和环保的品牌形象,避免过度依赖价格战来吸引消费者。通过技术领先性和产品质量的保证,向消费者传递“中国制造”的高科技形象。企业应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和消费偏好,制定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同时,企业还应加大对全球售后服务网络的投资,特别是在新兴市场,提供及时有效的维护保养服务,以增强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3"推动国际标准化合作,降低市场准入壁垒
中国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标准制定组织,推动中国的技术标准和经验被国际认可。在新能源技术快速变革的背景下,争取在新兴领域如智能驾驶、充电技术、车联网等领域占据标准制定的主导地位。中国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新兴市场建立标准化合作机制,通过技术输出和市场准入的双向协同,推动更多国家采用中国的技术标准。此外,通过与欧盟、东盟等区域经济组织的合作,探讨标准互认机制,降低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这些市场的技术门槛。
4.4"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中国新能源汽车应继续加大对东南亚、非洲、中东和南美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这些地区的汽车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但其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尚处于起步阶段。中企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等方式,提升在这些市场的竞争力。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可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能源基础设施,帮助这些国家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中国企业在拓展全球市场时,应避免对欧美等成熟市场的过度依赖,积极寻找其他市场的增长机会,以减少地缘政治和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ASADI"S,NILASHI"M,SAMA"S."Factors"impacting"consumers’"intention"toward"adoption"of"electric"vehicles"in"Malaysia[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21(282):124474.
[2]刘委委.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1.
[3]宋德勇,刘涵.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8(8):26-28.
[4]张宇诗.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0.
[5]张圆媛.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8(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