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哭泣,好好生活
2025-01-22曾卉君
关键词:教育戏剧;死亡教育;死亡观念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3-0030-02
【活动理念】
死亡哲学最早起源于西方,其中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受到广泛关注[1]。死亡教育是围绕“死亡”这个核心主题开展的教育,以促使人们认识死亡现象和了解死亡本质,形成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本课拟通过教育戏剧的形式,引入死亡教育的主题,通过创设情境、丰富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珍爱生命。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死亡的意义。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降低死亡焦虑,激发“珍惜当下、好好生活”的向上动力。
3.技能目标:通过抉择、告别和未来三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死亡、接纳死亡、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死亡的意义,激发“珍惜当下、好好生活”的向上动力;
难点:帮助学生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
【活动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教育戏剧,角色扮演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布条,姓名贴。
【活动对象】
初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回忆导入:与亲人的温暖时刻
教师用PPT展示自己身穿学士服与奶奶在一起的照片,向学生分享有奶奶陪伴的温暖瞬间。
提问:你与家人之间有哪些温暖的回忆?
教师邀请2~3名学生分享,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温情。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与至亲相关的温暖记忆,创设情境,营造充满温情的团体氛围。
二、情境建立:四兄弟姐妹遇见死神
教师讲述故事:以《Cry,Heart,ButNeverBreak》的绘本故事作为前文本,讲述奶奶照顾平平、安安、喜喜、乐乐四兄弟姐妹的故事。
按照事先贴好的姓名贴,让学生代入姓名贴上显示的角色,与老师及同学打招呼,如“你好!我是平平”。
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忽然有一天,奶奶觉得手臂很疼,去医院检查发现患有心脏衰竭,即使奶奶积极就医、家人们细心照料,病情依然每况愈下。终于,有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了奶奶和孩子们的身边,他就是死神。
教师请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死神,并询问学生该动作代表的意思以及面对死神的第一感受。
设计意图:进入戏剧情境,开展主题铺垫,引入主线故事,让学生代入角色进行体验。
三、主轴事件:生命的抉择,学会告别
教师请学生选择是否愿意让死神将重病的奶奶带走,愿意的站一边,不愿意的站另一边。双方代表面对面依次坐下来陈述自己的想法。
生1:我不愿意让死神带走奶奶,因为这样的话我就永远见不到她了。
生2:我虽然不想让死神带走奶奶,但是奶奶的病会给她的身体带来痛苦,也许让死神带走她,她就没有那么辛苦了,所以我选择让死神带走奶奶。
师:死神也看出了大家的纠结,所以,他对大家说了三句话,但有些部分缺失了,请大家补充。
(1)如果没有黑夜,();
(2)如果没有雨天,();
(3)如果没有死亡,()。
学生补充以上三句话,最终揭示死神还是不得不带走奶奶。
教师扮演奶奶,将头发扎起来作为入戏的特征。学生拿起布条(代表祖孙之间的连接),教师扮演的“奶奶”随机走到几个孩子面前,与他们告别;最后,“奶奶”与孩子们齐声说“再见”,并一同放下布条。(播放背景音乐《有一种悲伤》)
师:想象一下孩子们一年后的生活。
生3:一起捧着花来墓地看望奶奶。
生4:过着和之前一样的生活,吃饭、睡觉、学习,但有时候会想念奶奶。
设计意图:教师使用社会计量、坐针毡和拳击场等教育戏剧范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关于生命的两难抉择;通过对死神话语的补充,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死亡的意义;通过告别仪式,使学生学会接纳亲人的离世,初步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
四、故事结束:回归真实身份
教师提示故事结束,将头上发圈拿下,恢复原来的样子,并引导学生一边撕下姓名贴,一边说:“我不是平平(安安、喜喜、乐乐),我是×××(学生自己的姓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真实身份,区分故事角色与现实生活。
五、沉淀反思:遇见“失去”,接纳“失去”
师提问:
(1)除了亲人的离世,生活中我们还要面临哪些“失去”?
生5:离开家乡;毕业了与好友分离。
生6:宠物离世。
(2)结合故事,谈谈对“失去”这个话题的感受。
生7:“失去”是生活的常态,但不能变成稳态,哭过之后要擦干眼泪,继续好好生活。
师总结:我们常常要面临“失去”,有了“失去”,那些拥有的时光才显得珍贵。在“失去”的时候,我们会难过、不舍,甚至哭泣。通过今天的课,我想告诉大家,当你经历“失去”的时候,如果难过,就好好哭一场吧,好好哭泣,好好去回忆那些开心的、不舍的时刻,然后打起精神,好好生活。
设计意图:分享与反思,让经验落地;再次点明课题,用课题对全课内容作总结升华。
【活动反思】
死亡教育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主题,它涉及生命的终结、情感的处理以及对死亡的理解和接纳。在这样的课程中,部分学生的情感反应可能会比较强烈,因此,本节课采用教育戏剧范式,带领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去切身体验“亲人”的离开,以降低强烈的情感反应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本节课创设了一个安全的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下进行情感表达,这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在本节课中,当得知死神还是把“奶奶”带走了时,有些学生流下了眼泪。哭泣是情感的一种宣泄方式,有助于学生处理和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悲伤。值得注意的是,有几名在课上哭了的学生,在最后分享关于“失去”这个话题时是充满能量的,这表明他们已经从中获得了成长的力量,这些力量来自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学会接纳失去,是每个人生命中重要的一课。本节课尝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终结,如何理解和处理与死亡相关的情感,以及如何在失去中获取成长力量。实践效果表明,通过这堂课,学生们学会了接纳自己的悲伤情绪,并从眼泪中获得了前进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文集[M].孙周兴,王庆节,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编辑/于洪终校/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