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故事在中学“问题学生”转化中的应用
2025-01-22陈婷
摘要:目前,“问题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难点和痛点。隐喻故事是运用隐喻手法创作的故事,具有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特点,为中学“问题学生”的转化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视角。实践证明,隐喻故事在激发“问题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促进情感沟通、改变认知模式、促发行为改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班主任转化“问题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隐喻;隐喻故事;问题学生;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3-0067-04
一、引言
(一)“问题学生”的概念和特点
“问题学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表现出一定问题,与学校和教师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的学生。在学习上,“问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在行为上,违反校规校纪,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例如,一些学生因为人际矛盾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动手打架。在心理方面,“问题学生”表现得自卑、孤僻、敏感,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了身心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学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对于“问题学生”,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上“差学生”的标签,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理解和帮助,引导他们克服当前的困难,健康成长。
(二)隐喻和隐喻故事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同但有相似之处的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特定的含义[1]。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激发情感共鸣,拓展思维视野。隐喻在人类的认知和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会通过隐喻等方式来理解和建构世界,隐喻可以帮助儿童将新的知识和经验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2]。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Bruner)强调隐喻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信息,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学习的深化[3]。
隐喻故事则是运用隐喻的手法创作的故事,它以生动的情节、形象的人物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或道理转化为具体的故事内容,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促发读者的思考[4]。隐喻故事应用于中小学教育场景,有如下特点:(1)生动形象,易于理解:隐喻故事通常以具体的人物、情节和场景为载体,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容易投入其中。
(2)寓意深刻,引发思考:故事传达出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观,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3)个性化解读,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对隐喻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读。(4)安全的表达空间:隐喻故事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表达空间,学生可以在不直接暴露自己问题的情况下,通过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来表达内心感受和困惑[4-5]。
在班级管理中,“问题学生”的教育引导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时效果并不理想。隐喻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具有潜移默化、启发性强等特点,在“问题学生”转化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下文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释隐喻故事在中学“问题学生”转化中的应用。
二、隐喻故事在中学“问题学生”转化中的应用
(一)修复心理创伤,引发自我反思
一些遭遇突发变故的学生内心往往有着区大创伤,长时间难以平复。隐喻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他们的心理修复和自我反思。
案例一:我校初一女生小悦(化名),不久前父亲因意外去世了。从那以后,原本活泼开朗、成绩优秀的她变得郁郁寡欢,终日不发一言,不与人交流,眼神中常常流露出深深的哀伤,成绩也一落千丈。班主任察觉到了小悦的变化,决定用隐喻故事来为她进行情感疏导。
班主任讲了这样一个隐喻故事:“在一片广袤无垠的大海上,有一艘孤独的航船。这艘航船曾经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带领下,勇敢地穿越过无数的风浪。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过后,船长永远地离开了航船。航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漫无目的地漂泊着,不知道该去往何方。就在航船感到绝望的时候,它远远地望见了一座灯塔,那灯塔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在黑暗的夜空中格外耀眼。航船像是看到了希望,缓缓地朝着灯塔的方向驶去。虽然船长不在了,但这座灯塔仿佛在告诉航船,它并不孤单,在这茫茫大海上,依然有可以依靠的存在。航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旅程。它明白,虽然失去了船长,但它还有自己的使命和方向。它要带着船长的期望勇敢地继续前行,去探索未知的海域,去经历更多的风雨。”
小悦静静地听着这个故事,眼眶渐渐湿润。她明白,自己就像那艘失去了船长的航船,而父亲就是那位永远离去的船长。她意识到,生活中还有很多像灯塔一样的存在,老师、同学、家人,他们都在默默地关心着她,给予她力量。从那以后,小悦开始慢慢地打开心扉,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她知道,虽然父亲的离去是无法弥补的伤痛,但她不能一直沉浸在悲伤中,她要像那艘航船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带着父亲的爱和期望继续前行。这个隐喻故事让她在丧亲的痛苦中看到了一丝温暖和希望,慢慢走出了心理困境。
(二)应用心理暗示,促发行为改变
隐喻故事可以通过暗示的方式,引导“问题学生”改变不良行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为他们提供榜样和示范,让他们看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案例二;小明(化名)是一位深受网络游戏困扰的初二学生。他原本成绩优异、活泼开朗,但自从迷上网络游戏后,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与家人和同学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班主任和家长尝试了各种方法,如限制上网时间、批评教育等,但效果甚微。
班主任决定改变教育方法,某天,他把小明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小猴子,它生活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有一天,小猴子在森林里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树洞,树洞里面有各种各样新奇好玩的东西,小猴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它每天都钻进树洞里玩耍,忘记了外面的世界,也忘记了守护森林的职责。渐渐地,小猴子变得越来越孤僻,它不再和其他小动物一起玩耍,也不再关心森林里的花草树木。直到有一天,因为它的失职,森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小猴子不得不走出树洞。它惊讶地发现,附近的花木被烧毁,从前的朋友们也消失不见。它感到很孤单,同时后悔不已。”
小明听了这个故事,若有所思。班主任接着说:“你就像这只小猴子,网络游戏就像那个树洞。它虽然能给你带来一时的快乐,但也让你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
小明默默地低下了头,低声问:“老师,我该怎么办?”班主任说:“小猴子走出了树洞,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它接下来会怎么做?”小明回答:“弥补自己的错误,栽种花木,去寻找朋友们。老师,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从那以后,小明逐渐减少了上网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与同学的交往中。班主任持续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给他提供帮助和支持。一段时间后,小明终于摆脱了网瘾的困扰,重新成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
(三)增强心理韧性,培养积极心态
“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面临压力和挑战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无助感。隐喻故事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心理韧性,培养积极的心态。故事中的人物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持和努力,能激励学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案例三:小西(化名)是一名高三学生,一直以来他都非常努力地学习,期望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然而,在最近的一次模拟考试中,他的成绩一落千丈,这让他备受打击,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沮丧情绪之中,开始破罐子破摔。
针对小西的情况,班主任给他讲了一个隐喻故事:“在一个神秘的花园里生活着许多毛毛虫。它们每天都在努力地吃着树叶,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变成美丽的蝴蝶。其中有一只毛毛虫特别勤奋,不断地进食,努力让自己长得更强壮。可是,当它开始结茧准备蜕变的时候,却遇到了一场暴风雨。狂风把它的茧吹得摇摇欲坠,雨水不断地侵蚀着它的茧。毛毛虫在茧中感到无比恐惧和绝望,它觉得自己可能永远也无法变成蝴蝶了。但是,这只毛毛虫并没有放弃,它紧紧地抓住茧壁,在黑暗中默默积蓄力量。终于,暴风雨过去了,阳光再次洒在大地上。毛毛虫也完成了蜕变,破茧而出,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它展开绚丽的翅膀,在花园中自由地飞舞。”
小西听完这个故事,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自己就像那只毛毛虫,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暂时遇到了挫折。班主任接着说:“这次模拟考试的失败只是你高中生活中的一场暴风雨,只要你不放弃,努力坚持,就一定能够像那只毛毛虫一样破茧成蝶,实现自己的梦想。”从那以后,小西重新振作起来,他认真分析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在学习中一遇到问题就积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个隐喻故事成为了他在面对学习挫折时的强大动力,让他学会了坚持,也让他明白了只有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最终,在高考中,小西发挥出色,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综上,隐喻故事在“问题学生”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运用隐喻故事,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引导行为改变和增强心理韧性,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
三、隐喻故事应用于中学“问题学生”转化应注意的事项
在将隐喻故事应用于中学“问题学生”转化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故事选择要恰当
1.契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的隐喻故事应与学生的年龄阶段相适应,确保他们能够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对于年幼的学生,故事应简单、生动;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可以选择更具深度的故事。
2.与问题相关联。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应与学生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紧密相关,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更容易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与自己的情况联系起来,从而促进自我反思和改变。
3.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隐喻故事应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勇气、坚持、善良、宽容等,以促进学生的正向改变。
(二)讲述方式要巧妙
1.引导思考。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寓意。例如,可以问:“你觉得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这样做”“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
2.避免说教。讲述隐喻故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和成长,而不是说教。因此,教师在讲述故事时,要避免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他们通过故事自己去领悟其中的道理。
(三)关注学生的反应
1.观察情绪变化。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如果学生听得很专注,说明故事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学生出现厌烦、抵触或冷漠等情绪,教师就需要调整故事的内容或讲述方式。
2.倾听感受。故事讲述结束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和体会。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他们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便进行后续的引导和帮助。
3.给予积极反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反馈,即使学生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也不要急于纠正,而是通过进一步的引导和讨论,帮助他们逐渐深化对故事的理解,并鼓励他们付诸行动。
四、总结
隐喻故事在中学“问题学生”的转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内容和隐喻元素,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行为改变。在应用隐喻故事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隐喻意义,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外,隐喻故事的应用也可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形成综合的教育策略,共同促发学生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波恩斯.用故事打开心扉:隐喻治疗案例示范[M].刘新民,何洋,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高维.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教育学意蕴[J].心理学报,2015(1):21-27.
[3]李永强,郝琦.故事咨询师:心理辅导的隐喻操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黄丽仪.巧编隐喻故事帮助学生走出困境[J].亚太教育,2016(2);272-273.
[5]孙毅,王娟娟.认知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教育文本中的隐喻故事释读[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10-119.
编辑/于洪终校/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