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中西方融合音乐观探究
2025-01-18刘晗冰翟庆玲
[摘 要] 萧友梅是中国近现代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其艺术成就卓越非凡,他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的融合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萧友梅的音乐创作理念经历了从“全盘西化”到“音乐的骨干是民族性”的演变,最终致力于创作具有民族性特征的中国新音乐。本文将从萧友梅艺术生平、艺术作品分析、中西方融合音乐观的现代启示三个部分详细论述萧友梅的中西方融合音乐观。本文通过对音乐作品《秋思》和《问》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功能、诗与歌融合等方面的分析,探究两首作品在创作中,中西方音乐融合的创作特征和艺术价值,例证萧友梅的中西方融合音乐观。
[关键词] 萧友梅;《秋思》;《问》;中西方融合
[中图分类号] J605"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127-03
萧友梅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是我国最早赴日本、德国系统全面地专攻音乐的留学生[1]。学习和掌握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后萧友梅毅然归国,并将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音乐体裁同中国主题元素相结合,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呈示着中华民族的音乐精髓,将中国音乐向全世界推广开去,在中西方音乐融合中做出巨大的贡献,亦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他并不提倡“全盘西化”,而是指明了“既要学习西方的创作技术,又须坚持民族音乐道路创作”[2]的方向。
一、萧友梅艺术生平
(一)早期留学经历
萧友梅(1884年1月7日—1940年12月31日),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898年春天,萧友梅在时敏学堂校长邓家仁率领之下远赴日本留学。萧友梅是自费留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宽裕,每次遇到中国到日本来的旅行团,他就去充当临时导游,借此赚些外快,他生平第一架旧钢琴就是靠这些翻译酬金购买的。[3]1909年,萧友梅在帝国大学毕业。1912年10月,28岁的萧友梅再一次踏上了出国求学的道路,作为公派生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同时进入莱比锡大学研究教育学。1916年春天,莱比锡音乐学院课程修毕,他向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提出博士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剧烈进行,萧友梅处在参考资料异常缺乏,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的条件之下,写出这样结构缜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论文。最终,他顺利地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学校授予了他博士学位。1919年,波兹南归还波兰,萧友梅回到柏林,准备束装归国。[4]
(二)归国后的治学经历
1920年3月,经历两次出国求学生涯的萧友梅终于学成归国,准备在中国大展宏图,萧友梅在各所高等学府之间来回奔波,从事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与此同时,他的音乐创作从未停止。在音乐创作方面,从1920年至1927年的七年里,他陆续创作了《卿云歌》《华夏歌》《问》《新霓裳羽衣舞》等音乐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由我国人民创作的歌曲、器乐曲屈指可数,像萧友梅这样在五线谱上创作并配以伴奏的音乐作品,更是空前未有。
在萧友梅创作的音乐作品中,虽然这些音乐创作未曾完全脱离模仿西方创作技法的迹象,在艺术创新方面也谈不上极其出色,但它们为之后的中国音乐家们创作更有特点的音乐作品提供了来之不易的经验和范式,其启迪性作用是应该给予充分认可的,其中的一些出色音乐作品,经过了岁月的磨炼,成为那一时期的独特声音。
二、代表性艺术作品分析
(一)大提琴曲《秋思》作品分析
1.调式调性特征
《秋思》是萧友梅创作的一首大提琴作品,这也是中国第一首原创大提琴音乐作品,《秋思》发表于1930年《乐艺》杂志。《乐艺》1930年4月创刊,由青主担任主编,是中国近现代最早创立的学术性音乐刊物。从《秋思》的作品号不难分析出,这首作品是萧友梅留学归来后发表且仅有的一首德国留学时期的音乐作品。作品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其中乐句主题的变化与调性之间转换,充分地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结构模式和调性逻辑关系应用其中,而作品中“不完整”的调式中又兼具了中国五声调式的特征,使音乐回归了中国民族调式,形成了中西方音乐融合的典范之作。大提琴曲《秋思》的曲式结构如下:
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我国音乐家开始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大提琴曲《秋思》在创作技法上采用了熟悉的西方大小调以及和声建构,作品中大提琴与钢琴的旋律模式又呈现了西方复调音乐的特征。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在主旋律呈示中发现,作曲家在创作中有意体现中国民族调式的巧妙设计,如在主旋律中,不完整音列的运用,规避导音的同时又倾向于传统六声调式音列,使作品的调式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大提琴曲《秋思》A部由两部分组成,调式由E大调转到属音B,这也对应了五声性调式中的民族E宫调式,作品在大部分五声性旋律中使用主功能和弦促使与调式音契合;B段落则采用忧伤的小调,最终回归大调;A’段变化再现了A部主题,形成了前后段落的相互应和。作品中西方和声功能的应用,充分地展示了西方音乐的理性与科学,但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主属和弦的应用中,巧妙地削弱了Ⅵ、Ⅶ级音的下属或属功能色彩的和弦,同时照应了民族调式中的“清角”“变宫”,这种情况也多在经过句和句末中出现。整首作品使五声性的旋律与西方的调式、和弦构筑出协调的情景,也表现出了我国五声性音乐的雅与善。
2.民族音乐元素
萧友梅一生都在坚定地推崇“国乐”精神,萧友梅认为“国乐”非中国传统音乐或中国的乐器,应是选取西方优秀的音乐元素和技法,与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相融合而创作出的音乐[5]。《秋思》呈现着这种时代精神,在创作思想上运用西方作曲技术,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为基础,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家的家国情怀与进步思想。大提琴曲《秋思》抒发了萧友梅对国家振兴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是身处民不聊生、颠沛流离年代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也是人民对美好家园的一丝回忆。《秋思》在西班牙语中译为“夜曲”,这首作品也是萧友梅先生对西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呼应,他恪守西方调性功能的逻辑关系,遵循体裁的旋律特征,兼备肖邦乐曲富有歌唱性的特点以及器乐曲声乐化的构想,但在调式上有意地规避导音,从而隐晦地构成五声性调式特点这一举措是非常大胆的尝试,也体现出了中国“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理念。
(二)艺术歌曲《问》作品分析
1.《问》的曲式结构分析
《问》这首作品是萧友梅声乐作品的代表之一。该作品创作于1921年,并在1922年发表,《问》这首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之情。歌词通过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思考。《问》的创作借鉴了德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风格和特征,这与萧友梅德国学习音乐创作的经历息息相关,因此他的艺术歌曲创作技法和风格,均受到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作曲家的影响。但这首作品与这一时期产生的其他艺术歌曲相比较,却又显得更加通俗、质朴。
该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是一段体结构,由G大调开始,共四个乐句和尾声组成,十六个小节,音域从大字组的D至小字一组的e。作品伊始,使用了属和弦弱起到主和弦的方法,用强弱和节奏逐步展开引入到音乐主题部分。作品采用主导动机创作形式并贯通全曲,这是萧友梅习用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多数作曲家写作艺术歌曲或歌剧作品中惯用的创作技法。曲式结构上,方整性结构清晰的显现出西方艺术歌曲曲式结构的特征,歌词、旋律、伴奏织体形成了相互协调一致,相互对应发展有序的逻辑关系,上下句对称的创作方法充分流露着萧友梅在德国留学期间所受到的德奥艺术歌曲影响。虽然规整的作品可能在观感上不太灵巧,但整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在当时那个年代已经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了。
2.《问》的诗与乐之融合
艺术歌曲这种体裁最早源于西方德国世俗音乐,其前身为“里德”,经过古典主义时期的发展,最终这一体裁在19世纪得到充分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人。西方艺术歌曲通常是由诗歌和音乐组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相结合,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艺术歌曲通常表达的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如爱情、悲伤、欢乐等,通过音乐和诗歌的结合,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这些情感。萧友梅吸收了艺术歌曲创作的基本特征,聚焦中国诗歌的文学性,从而呈现《问》的思想性,展现了中国诗词与艺术歌曲的完美融合。
艺术歌曲《问》歌词选用了诗人易韦斋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节韵律较为自由,歌词中流露着词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音乐创作上萧友梅将西方主导动机与中国线性旋律创作手法相结合,并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使整首歌曲充满了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作品采用弱起结合附点音符的形式开始,制造出一种不稳定感,并在第一乐句中和弦落在Ⅲ级不稳定音级,营造一种不安与前进的急迫感。这种节奏和和声的运用,倘若采用中国古代诗词是万万不可的,然而现代诗词的自由与语言韵律同西方多变的作曲技法结合却显得相得益彰。由于现代诗歌的结构上相对自由,打破了中国古代诗歌上下句对整的关系,萧友梅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法强弱对比、节奏多变、灵活的特征,运用三连音、切分音等多种节奏型以达到与诗歌节奏相吻合的目的,如第四乐句中,萧友梅运用三连音制造紧张感,在“江山”二字上标记重音记号,以强调祖国山河在人民心目中的重要性,短短四小节便表现出动荡不安与忧国之感。尾声三小节只有七个字,力度由P到PP,其中还加入了休止符,这种极简的强弱变化和停顿表现出了作者的无奈与担忧。在这首作品中,诗与乐的完美融合,中国文学与音乐的深入交错,勾勒起忧国忧民的苍凉图景。
三、中西方融合音乐观的现代启示
(一)对现代音乐创作的启示
随着我国音乐的发展不断国际化和现代化,音乐创作的主题更应扎根中国音乐元素,不断吸纳西方音乐的优点,融入西方音乐作品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技术,延续加强中国音乐创作的内涵和模式,以新作品的艺术影响力。演出形式的创新,创作主题的丰富从而使音乐作品引起聆听者的兴趣,以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故事、英雄事迹进行传承和推广,在加强中国音乐作品在世界影响力的同时,也促进中国音乐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中西方音乐的融合对现代音乐创作的启示,首先体现在拓宽创作思路。创作者可以从中汲取不同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如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旋律、节奏等元素与西方音乐中的和声、配器、电子音乐等技法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其次,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中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可以为音乐作品注入不同的文化内涵,增强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不同音乐文化的元素和风格可以为作品带来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表现力,使作品更能够触发听众的情感共鸣,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最后,推动音乐文化交流。通过欣赏和演奏中西方音乐融合的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音乐风格、传统和价值观,从而促进文化理解和交流。
(二)对现代音乐人才培养的启示
萧友梅曾说:“甚望海内音乐同志多发愤努力,以期与西乐有并驾齐驱之一日也。”[6]具备中西方融合思想的音乐创作者,注定拥有足够的中西方音乐知识和创作思想,唯有中西方音乐内容在脑海中兼而有之,才有可能出现独特的创作理念,创作出兼具中西方音乐元素的新作品。在音乐创作的进程上,作曲家可以利用一些新颖的想法,扎根具有中国音乐特点的内容上,融汇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创作一部崭新的音乐作品,持续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让世界领略中国音乐。吸引源源不断的优秀音乐创作者,为中国音乐工作的发扬与完善培养更多的人才。
中西方音乐融合对现代音乐人才培养的启示有以下几点。首先体现在跨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具备广阔的跨文化视野,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和风格,促进中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与创新,增强现代音乐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第二,多元化教育。提供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包括中西方音乐史、技术理论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西方音乐的精髓。同时加强实践与合作,鼓励学生参与中西方音乐的实践活动,如乐队排练、合作演出等,培养他们在跨文化音乐环境中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第三,音乐教育国际化。中西方音乐融合为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元素和内容,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国际音乐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生参与国际音乐项目和活动,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和经验。
结" "语
在萧友梅探求西方音乐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中国“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兼容性。萧友梅不仅引进了西方音乐体系和创作技法,同时也注重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这种中西融合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为中国音乐作品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萧友梅在中西音乐融合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音乐思想和理念对中国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廖辅叔.萧友梅传[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1.
[2] 张宝君.萧友梅大提琴作品《秋思》的时代风格与艺术成就[J].美育学刊,2022,13(03):75-81.
[3] 廖辅叔.萧友梅传[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7.
[4] 廖辅叔.萧友梅传[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14.
[5] 同[2].
[6] 洛秦.萧友梅全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736.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