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萧友梅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2018-09-04王飞鸿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摘 要:本文从萧友梅的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思想等方面阐述了自满清覆灭,萧友梅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做出的不可灭的贡献,同时对其音乐思想进行浅析并澄清人们对他的曲解,进而简述他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影响。

关键词:萧友梅;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业音乐教育;国立音专;音乐思想

一、萧友梅的生平及创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入,和我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思想对我国传统封建思想发起了冲击,致使我国文化与教育体制的转型。由于向西方的学习,辛亥革命以来,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了重视,美育的思想得到大家的认可,人们开始以各种方式发展专业音乐教育机构。随着20世纪初期,一些思想进步的爱国青年的出国学习,产生了我国第一批音乐家与音乐教育家,他们借鉴西方专业的音乐教育,积极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而萧友梅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萧友梅生于1884,1940逝世,字雪明,又字思鹤,广东香山县石歧镇兴宁里人,是一位学识渊博、长期扎根于本土研究的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被称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之父,同时也是我国近代专业音乐的创作者与新音乐实践的先行者。小时候在广州的新式学堂时敏学堂学习,接着在日本东京帝国音乐学校求学,到后来远赴德国的莱比锡国立学院继续研究深造,1916年7月,他写了《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的研究论文,顺利获得了莱比锡大学的博士学位。再到1920年学业有成在北京大学任教,后应聘哲学系讲师及音乐研究会导师,主讲基础乐理、和声学、音乐史等课程,其独特的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也随着他的实践得以形成。1927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刘哲下令关闭所有的国立学校的音乐系科,萧友梅被迫南下寻求发展,他向将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长的蔡元培提出建议在上海创建国立音乐学院,得到了蔡元培的鼎力相助。11月27日,国立音乐院在上海正式成立,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多年的留学积累在办学中也充分发挥了作用,他善于借鉴西方教育的先进体制,总结我国的落后体制,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并且融会贯通了中西音乐教育智慧,为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作曲家的萧友梅一生创作了许多的声乐作品包括了艺术歌曲、校园歌曲等。萧友梅的创作还有一些器乐作品,其中包括了钢琴独奏曲《夜曲》、铜管合奏《在暴风雪中前进》、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秋思》、管弦乐合奏、第一部弦乐四重奏《D大调弦乐四重奏》等。虽然这些作品用今天的眼光看来还略显不成熟,不够精炼,有许多模仿的成分,但是从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整体实际情况来看,我们也许能更加客观的评价萧友梅这些技艺不是很成熟的的音乐作品和他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应有的社会地位。作为音乐理论家的萧友梅留有近六十篇音乐理论著作,其中《普通乐学》、《和声学》等著作是明确为音乐教育所撰写和出版的教材。然而,他在音乐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却并未得到人们的足够认识,长期留学国外的学术背景、以及对西方先进音乐教育经验的大力吸收和借鉴,被人们认为他在音乐理论领域只是在向国人介绍和宣传西洋音乐,他一度被认为是“全盘西化”的“始作俑者”。然而,事实上他在中西方音乐及音乐教育以及如何发展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等问题所做的研究是领先与当时的音乐理论界的,并且相当具有代表性。从他的诸多理论著作对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其音乐思想远不是“西化”两个字可以概括的。

二、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西乐、改良旧乐、创造新乐”“是萧友梅的“新乐”思想的主要三个方面。这种“新乐”思想能为当代我国音乐的向民族化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萧友梅认为,中国不应该在大力发扬传统意义上的“国乐”“旧乐”而是要开拓创新应该发扬一种新的,与欧洲等西方国家新型专业音乐文化相差不多的“新乐”。要想建设这种音乐文化,我们要向西方先进的音乐文化学习,拜西方为师,甚至走“西化”的道路。但是要特别注意我们学习的只是方法和形式,在音乐风格上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除了这些,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音乐文化和体制形式来改革我国的传统音乐。在“国立音专”的创办上萧友梅先生的“新乐”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国立音乐学院的建院规定上,明确地提出了“输入世界音乐,整理我国音乐”的办学宗旨,这是对“新乐”思想的完美体现。在教学机构、教学制度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实行‘拿来主义在学制上分为本科、本科师范生、选科、等,专业上又分为器乐、理论作曲、钢琴国乐、声乐等,另外在其他方面也体现了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的“新乐思想”比如国立音专还开设了民乐等专业,规定主修理论作曲和管弦乐的学生还需要选修一门民乐作为副科。在教学管理上采取技术升级制与学分制相结合,主科、副科、共同必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这些都体现了,国立音专与欧洲音乐院校的体系体制一致,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教育救国,作为提高当时整个中国音乐文化水平,赶上甚至超越西方先进音乐文化必须要走的道路,萧友梅十分重视重视音乐对国民教育。为此,他提出了“教育救国论”。萧友梅在《复兴国乐之我见》中详细讲述了国立音专为“复兴国乐”而制定和实施的几个计划,其中涉及到了创办音乐学校的目标和大体方向以及对各科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一些具体要求。可以说这是他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完整构思,而现代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正是对萧友梅这种构思的传承与发展。另外,他还在《旧乐沿革》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他对中国发展音乐教育的几个构想。其中涉及到了音乐教育的诸多方面包括了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音乐师范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这些构想也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着影响。

“古今中外,兼收并蓄”这八方针是在国立音专创建的时候蔡元培提出的,影响了萧友梅的一生。他把这个方针用于实践中,比如文化必须课的学习,他既规定了音乐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英、法、意、德等国家的语言,还规定了相当多的课时要所有音乐专业的学生认真学习古代文学、诗歌等课程,并聘请了在古代诗词上有研究的易伟斋、龙榆生等国学导师给学生教课。萧友梅不光自己对中国音乐史、古代中国乐制、乐律等都进行了长期的认真研究,重要的是他把这些都渐渐变成了自己的教学内容,这在当时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作为课程加入教学的第一次尝试。

1927到1949这20多年,中国音乐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萧友梅的音乐思想通过他本人以及同事们的努力,通过曾经在国立音专学习过的学生们的继承发扬对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迪.论萧友梅对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贡献[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376-379.

[2]肖英群.論萧友梅对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2(30):218.

[3]黄书光.论萧友梅在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史上的地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03):45-49.

作者简介

王飞鸿(1997.07-),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省遵化市,当前职务:学生,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史。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