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跨文化交流的适应性策略研究
2025-01-18孔祥宇
[摘 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其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了天然的跨文化交流实验室。然而,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有效开展音乐教育,能够既保持和弘扬各民族文化特色,又促进跨文化对话与融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高校音乐教师在跨文化教学环境中遇到的语言沟通障碍、文化差异、教学方法适应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朝鲜族与汉族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
[关键词] 跨文化音乐教育;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高校;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0;J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040-03
一、跨文化教学背景分析
(一)延边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氛围的地区。在这里,朝鲜族和汉族的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在延边地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教师结构方面,延边高校音乐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朝鲜族教师与汉族教师的比例接近,这不仅反映了延边地区人口构成的特点,也体现了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1]朝鲜族教师通常在传统朝鲜音乐、舞蹈等领域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汉族教师则在西方音乐理论、现代音乐创作等方面具有优势。这种师资结构的互补性,为学生提供了全面而多元的音乐教育环境。
学生群体特征方面,延边高校音乐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由多民族学生组成的复杂群体。这些学生都各自携带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音乐传统。这种多元性要求音乐教育不仅要传授音乐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音乐语境中游刃有余。
(二)跨文化沟通理论框架
跨文化沟通理论在延边高校音乐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语言差异是跨文化交流中最直观的障碍之一。在延边地区,朝鲜语和汉语并存,如何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确保音乐理论、技巧指导等方面的准确传达,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为此,延边高校音乐教育积极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同时加强语言培训,提高师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其次,文化差异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更为深刻。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审美偏好、演奏习惯等都存在显著差异。朝鲜族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流畅性和情感表达,如广为传播的朝鲜族民歌《阿里郎》《道拉吉》《桔梗谣》,而汉族传统音乐则强调节奏的变化和器乐的和谐。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平衡和融合这些不同的音乐元素,既保留各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又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任务。[2]延边高校通过开设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不同民族的音乐实践,以此增强其跨文化音乐素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音乐人才。
延边高校音乐教育在跨文化教学背景下,正积极探索适应性策略,旨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音乐教育体系,为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音乐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跨文化教学问题剖析
(一)语言沟通障碍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高校音乐教育中,语言沟通障碍是最直接且常见的跨文化教学难题。延边地区作为朝鲜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语言的多样性为日常交流与教学活动带来了挑战。实践证明,语言能力的不均衡也会加剧沟通障碍。部分教师和学生可能在某一种语言上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在其他语言方面存在不足。这可能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一方无法准确理解另一方的意图,影响教学效果。[3]比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高校教师用朝鲜族语进行讲解,部分学生无法完全领会其中的要点,从而影响音乐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
然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差异也会带来沟通难题。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音乐教育中,一些与音乐相关的表达、隐喻和象征可能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4]如果教师和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可能在交流中出现误解,无法准确传达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此外,语言沟通障碍还可能影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创作和表演。因为语言问题导致沟通不畅,团队合作就会受到阻碍,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出创造力和潜力。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教学挑战
文化差异在音乐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延边地区的音乐教育面临着如何平衡和整合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问题。首要因素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观念和审美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延边地区融合了朝鲜族等多民族的音乐文化,而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往往基于较为普适统一的标准和观念,可能导致学生对本地特色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度有限。例如,在音乐节奏、旋律和和声的感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偏好和理解方式。
在此基础上,音乐作品的创作和表达往往受到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延边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作品蕴含着独特的情感和故事,但对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以准确把握其中的内涵和情感。这不仅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演奏,也可能阻碍他们在创作中融入本地特色元素。
再者,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也可能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冲突。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有效的,但在延边地区的特定文化环境中可能并不适用。例如,过于强调理论讲解而忽视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可能无法满足当地学生对实际演奏和表演能力培养的需求。
此外,文化差异还可能影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在音乐学习中,团队合作和交流至关重要。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因为沟通方式、价值观和团队协作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误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氛围。
(三)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局限
延边高校音乐教育的跨文化交流还受到教学环境和资源局限的制约。一方面,延边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但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不够充分,缺乏系统化的整理和传播。特别是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朝鲜族民谣、汉族戏曲音乐等,其传承和教育往往依赖于少数老艺术家或口头传承,缺乏系统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其次,硬件设施的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音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音乐的教育,往往需要特定的乐器和表演空间。但由于资金限制,一些高校可能难以配备齐全的民族乐器,或是提供足够的排练和演出场地,这无疑限制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再者,师资力量的分布不均衡也是一个重要局限。优秀的音乐教师在跨文化教学方面的经验和专业素养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延边地区可能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难以吸引和留住具有丰富跨文化教学经验的教师,导致师资力量在这方面相对薄弱。
综上所述,延边高校音乐教育在跨文化交流中面临诸多挑战,从语言沟通障碍到文化差异的处理,再到教学资源的局限,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和耐心,也呼唤着更加灵活、包容和创新的教学策略。
三、解决方案与策略
(一)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
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跨文化交流中,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5]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针对语言沟通障碍这一问题,对教师进行专业的语言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延边地区的高校音乐教育可能涉及多种语言,如汉语、朝鲜语等。通过系统的语言培训,教师能够更准确、流畅地表达音乐知识和理念,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6]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培训能够拓宽教师的视野,让教师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特点、审美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教学挑战。例如,2023年3月,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组织6名音乐表演专业教师赴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及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进行了为期6天的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他们与各个学院进行了深度的交流探讨,参观了校史馆、教学听课及观看展演活动。通过这次调研,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师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切身感受到全国一流音乐学院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团队凝聚力,注重传承与创新、历练精品和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与交流活动,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教学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音乐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7]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
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跨文化交流中,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应对跨文化教育中的各种挑战,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8]以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为例,该专业以“秉承传统,弘扬民艺,博学创新,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建立以朝鲜民族舞蹈为主体,中、西方舞蹈为两翼,多元舞蹈文化相融合的、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舞蹈课程体系,努力打造具有中国朝鲜族舞蹈特色的品牌专业。舞蹈表演专业重视多元化课程体系建构,突出地域性民族特色课程,以朝鲜族舞蹈课程为核心,致力打造精良作品,提高优质课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其创作的群舞作品《觅迹》获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立项资助。该作品用夸张的表演方法将朝鲜族独有的动作体态结合地方特色的民俗舞中特殊的手动作和脚动作,给人以新颖的动感和舞蹈语汇。
以上多种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实施,能够为高校音乐教育的跨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音乐素养,推动高校音乐教育在跨文化交流领域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构建支持性学习环境
构建支持性学习环境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跨文化交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还能为学生创造更有利的学习条件,促进文化的融合与交流。[9]
物质环境的优化是构建支持性学习环境的基础。学校应加大对音乐教学设施的投入,配备先进的音响设备、乐器以及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例如,设立专门的音乐教室,装修风格融合不同文化元素,营造出多元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跨文化的魅力。以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作曲与作曲艺术理论专业为例,该专业有着行业前沿的办学设施和设备,现设有专业录音棚、专业MIDI音乐制作室、MIDI专业教室等,具备了先进的音乐制作软件系统和相应的配套设备,为本科教学与创作实践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近几年为了教学与艺术创作实践的紧密衔接,在延边歌舞团、和龙市松下坪、延边州多个文化馆站建立了音乐创作教学实践基地,有力地保障课堂教学到艺术实践的跨越和融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结构的延伸和创作思路的拓宽。
结" "语
跨文化交流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融合,还能够为音乐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新。然而,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问题。
通过对延边高校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发现语言沟通障碍、文化差异导致的教学挑战以及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局限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音乐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需要持续关注跨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的策略和措施。高校音乐教育跨文化交流与适应性策略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为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方思喆.多元文化视域下中英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启示[J].音乐生活,2024(01):93-96.
[2] 刘素芬.多元文化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研究[J].戏剧之家,2024(01):181-183.
[3] 范雪迎.音乐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与提升对策[J].中国音乐教育,2021(05):54-58.
[4] 万玉杰.试论地方应用型高校民族管弦乐团教学模式改革——以河池学院为例[J].戏剧之家,2023(8):181-183.
[5] 荀子峪.基于教育心理学视角的高校萨克斯管乐教育模式改革[J].中国民族博览,2023(18):169-171.
[6] 李翔.“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3):147-149.
[7] 焦阳.高校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传播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4(02):97-100.
[8] 范笛.中韩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案例研究与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18.
[9]" 赵燕.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探索——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01):145.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