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5-01-18王紫云

当代音乐 2025年1期
关键词:新时代人工智能

[摘 要] 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中国高等教育音乐人才培养面临着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需要顺应我国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需求。紧密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机制,为音乐领域提供适应本国国情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音乐人才培养策略具有现实意义,对推进新时代高等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新时代;音乐人才;高等音乐教育;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 G642"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015-03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立了我国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讲话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年来,数字化、网络化的急剧发展使音乐产业越来越依赖于教育和科技的联动,这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1]

当前,我国传统的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偏重于学生个人专技能力训练和理论知识的灌输方面,难以满足新时代音乐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本研究通过三方面分析了我国现行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提出了以正确的政治意识为引领,通过优化学位体系、学科课程设置来更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音乐人才。

一、以政治意识为引领

培养新时代音乐人才需要以政治意识为引领。文艺是观念上层建筑,其优秀作品应深刻地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不仅在艺术层面上追求卓越,更应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实现其艺术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领域在人才培养策略上表现出对专业技能训练的偏重,而对文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关注不足。这种倾向可能导致音乐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在社会整体性认知和批判性思维方面存在发展上的欠缺。因此,时下创作的大量文艺作品往往具有衍生传播迅速,却由于没有深刻的思想根基而缺乏艺术生命力的特点。

音乐艺术除了是审美的表达之外,其作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文化表达中的政治意涵也不能忽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只有培养深刻了解社会发展进程、深入社会实践、具有精神根基的音乐人才,才能更好地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其创作的作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成为新时代的精神标识。

因此,培养新时代的音乐人才,首先应加强艺术类师资队伍的思政工作建设。加强该群体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的学习。尤其近年来,日益增加的从海外归国从事高等音乐教育工作的文艺人才,对国内近年的社会发展缺乏了解。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是帮助教师构建对文化根基深刻认知的重要途径。这种认知有助于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的精神世界丰富,具备正确的政治意识和宏观视野,是培养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音乐人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这种素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更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音乐专业人才。其次,同步加强艺术类学生的四史学习。邀请对历史有深刻理解的专家学者进行宣讲,可以加强音乐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将四史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可能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身份认同的音乐人才的有效教育策略。这种教育路径旨在通过历史教育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进而培养出既精通音乐专业技能,又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最后,课程中融入思政。习近平总书记曾发文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3]。考虑到多元价值体系对于当代学生的思想冲击,将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政音乐教育课程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是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新时代所需高素质人才的教改良方。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在重视技术技能(“术”)的同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理论修养(“道”)和学术研究(“学”)。以政治意识为引领,实现这三个方面的有效整合和平衡,有助于培育具有全面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能深化理论认识和学术探究,同时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是培养新时代音乐人才的关键一点。

二、音乐人才培养学位体系设置及优化策略

培养新时代社会需求的音乐人才,前提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拥有完备的学位学科体系。目前我国音乐学科覆盖的专业众多,其中培养人数占比较大的两个专业是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这两个专业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如果参照二者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权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技术教师很难找到“地位归属”。目前来看,进入各级各类音乐高校的专技教师,通常要求具备博士学位。然而他们并不是专门的音乐教育背景,而是“跨界”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究其原因,我国目前仍未设立专门的高等音表专技教师教育专业。现行体系下的高等音表专技教师无法确保其兼备卓越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新时代的高等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没有合格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高质量的音乐人才?学者徐元勇等人(2022)曾发文表示:“我国现行艺术类音乐领域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和类别很难适应社会对高层次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理论研究、艺术表演、艺术教育实属不同领域的学问……通过音乐领域不同专业间的交流和思维方式的相互借鉴,才能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让学者、表演艺术家同时成为教育家。”[4]。以徐元勇教授为首的科研小组从多维度论证了增设音乐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们以国外的做法为参照,提议了增设的该学位的基础构想。这一学位致力于培养兼备以下能力的教师:(1)音乐教育领域领导力、教育改革敏感度、学生中心教学理念及终身学习指导能力;(2)音乐教学法实践能力,能够掌握综合教学技能,促进学科发展;(3)具有全球视野,能够开展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指导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问题分析和论文写作能力的教师。这一呼吁不仅为加快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所需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方案,弥合了目前我国大学音乐专技教师可能存在的能力“偏废”的现实问题,也为进一步培养新时代后续高质量音乐人才储备教育力量提供了现实参考价值。

此外,中国语言和中国音调讲中国故事是构建我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最佳方式。音乐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又能代表和彰显中国特色表演艺术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当下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方面,也是近年来音乐领域热切关注的问题。居其宏教授曾发表题为《面向未来:中国声乐学派的发展战略疑问》一文,提议提高声乐、歌剧方向学习者的学位层次。其次,廖昌永教授在“2023音乐表演研究国际学术论坛”系列活动书面致辞中特别指出:“要通过音乐表演研究的学科发展来推动中国式音乐艺术专业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活动中,中国音乐领域多位专家就音乐拔尖创新人才顶层培养以及学科修订建言献策。

新时代音乐人才的培养需要完备的机制保障。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学位体系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无论是增设音乐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还是进一步拓展推进其人才培养向“高精尖”发展,应围绕以下几点开展:(1)实现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的融合;(2)明确专业与学术博士的界限,注重专业技能、艺术呈现与理论能力的均衡发展;(3)规范学位评价标准,加强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以促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究与专业技能的并重,是专家们已基本形成的共识。

三、学科、课程设置及优化策略

党的二十大以来,促进学科交融一直是国家关切的教育问题。革新人才培养方式,学科的完善是关键。202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增设“交叉学科”门类的通知,进一步释放了学科活力。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学具有学科黏性的内在特征,其本质是从整体上促成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以维护知识的统一性,为打破学科壁垒提供了空间。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领域凸显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方向与就业前景不匹配。在本研究中,笔者调查了2021年到2023年多所音乐类院校(上音、央音、国音、武音、云艺等)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就业流向中就业行业分布的数据显示,占比最多的毕业生进入了教育领域,成为教学人员。然而这部分学生入学时是按照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的。在现阶段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系统的高等教育学课程尚未对音乐表演学生开设。音乐类高等教育机构侧重于强化技术思维,弱化育人意识,使得学生就业时出现职业“断层”的状况。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势必会削弱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样的担忧在教师身上也凸显了出来。在我国现行的艺术学专业类目下,音乐教育专业仍仅是以培养中小学校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成为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技术的教师,实际上并未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学课程培训。因此,当身份转变时容易出现职业犹疑,其肩负的“育人”功能也是严重被削弱的。

因此,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机构而言,将高等教育学纳入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以“专业课+高等教育学”为新模式的交叉课程,深入践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下沉至音乐人才培养,也许正在成为当下困境的破局之旅。具体而言,高等教育机构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同时重视高等教育学的跨学科特质以及作为学科赖以生存的土壤的根基性作用。作为高校教师,通过开设高等教育学相关课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学科的理论和历史,以掌握学科发展的历程和面临的挑战。同时,通过理论阐释、深度互动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高等教育复杂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理解,提升其研究和实践能力。建立依托专业技能但不囿于专业技能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从认知格局上形成更加完备的体系,进一步打开学科视野,培养自身学习迁移能力,从而提前规避未来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职业身份困惑、教学能力薄弱等现实问题。

此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5]。创新是第一动力。随着人工智能的“狂飙式”发展,其对艺术创造和艺术领域的巨大推力引起今年两会热议。人工智能冲击着旧有的知识生产模式,单一学科不足以解决日益复杂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探索人工智能和艺术交叉学科融合发展模式,培养创新性拔尖人才是我国当下艺术教育的新风向,也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需要面临的国际竞争。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仍是以课堂、课本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变革传统教育模式,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有效推进和应用,首先需要党的统一领导和顶层设计。其次,目前我国数字科技人才短缺,仅占美国的35%,具体到音乐艺术领域更是寥寥无几。教师以及相关从业者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程度相对浅薄和认知时间较为滞后,且各年龄段的教师群体之间认知差异较大。然而,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培养在于教师。创新型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对一大批艺术教师进行科技智能应用技术培训。尽管近一年来人工智能系列讲座深入到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但大多处于基本应用的普及宣讲层面,具体到实际操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音乐领域,诸多学者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应用场景进行中能够带来的便捷。比如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人工智能可视化的虚拟教师技术能够使得声乐发声这一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感知的运行机制原理变得可视、可感、可知,从无形变为有形,为声乐教学和学习带来革命性的便捷。

因此,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艺术领域的融合,教师先行。艺术的创意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而科技的逻辑性则为艺术的前瞻性思维提供了平衡。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拓展了表现形式的边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应加强受教育者的人文与美育教育。人文教育能够涵养青少年的内在素质,而美育则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致力于设计和实施富有启发性的课程,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跨文化竞争力。

结" "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育出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的枢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研究立足于我国现行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分析了现存的短板并基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优化策略。未来高等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持续强化党的领导作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政策,确保教育培养的方向与国家的宏观战略目标相契合。这种教育模式将有助于确保音乐教育与国家发展需求同步,培养出既符合专业标准又能够服务国家战略的音乐人才。立足本国、本学科,并紧跟国际化进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将音乐教育与科技融合联动,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为推动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参考文献:

[1] 柴葳.春天里,共绘教育强国建设新图景——从全国两会看教育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N].中国教育报,2023-03-12.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奋斗,2021(10):4-18.

[4] 徐元勇,姜小东,蔡宜璇,等.增设音乐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完善音乐人才培养学位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02):28-34.

[5] 同[2].

(责任编辑:庄" 唯)

猜你喜欢

新时代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