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车企全球化十大年度事件
2025-01-18编辑部
2024年,中国车企以多元战略与技术优势应对全球化浪潮与贸易变革,从“反向合资”到“抱团发展”,从应对贸易壁垒到迎接合规挑战,展现出强大适应力与创新精神,稳步开拓国际市场。
年度汽车出口有望首破600万辆大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中国汽车出口表现亮眼,累计出口量达到534.5万辆,同比增长21.2%。其中,传统燃料汽车出口420.3万辆,同比增长26.7%;新能源汽车出口114.1万辆,同比增长4.5%。全年汽车出口量有望首次突破600万辆大关,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迈向全球化的新高度。
在乘用车出口方面,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插混)增速尤为显著。1月至11月,插混车型累计出口23.8万辆,同比激增169.4%;普通混动车型累计出口3.8万辆,同比增长81.3%。相比之下,纯电动车型累计出口86.7万辆,较2023年同期的97万辆下降10.8%。
纵横快评:中国汽车出口的持续增长彰显了全球竞争力和产业链的强劲韧性,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展现出更大的发展潜力。插混车型的出口爆发式增长,不仅反映出其适应性和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也体现了中国汽车企业在技术路线多样化上的战略优势。此外,“全球南方”市场的崛起,特别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市场对国际品牌的替代需求不断释放,为中国燃油车出口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这一趋势也表明,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市场布局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正持续增强。
多国设置新关税壁垒
2024年10月31日,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关税正式生效,为期五年,税率从17.0%到35.3%不等。此前,美国已对华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加拿大、土耳其等国也纷纷设立关税壁垒。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关税风险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出口的一大障碍,迫使众多车企采取“产能出海”本土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例如,比亚迪计划于2025年末在匈牙利工厂投产,吉利则利用沃尔沃、LEVC和路特斯的欧洲生产能力,同时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增强市场竞争力。
纵横快评:属地化生产和研发成为应对关税壁垒的重要选择。一方面,这种布局能够更好地满足本地法规及市场需求,增强产品的本地适应性;另一方面,通过为目的地市场创造就业与税收,中国车企有望进一步赢得当地政府和消费者的认可,降低贸易壁垒带来的经营风险。然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仅依赖短期应对策略难以长久。中国新能源车企需以全球化视角优化战略布局,深化与海外市场的合作关系,逐步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国际化生态体系。唯有以稳扎稳打的姿态面对挑战,才能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实现可持续增长。
反向合资加速中国汽车出海进程
2024年11月23日,奇瑞汽车与西班牙EVMotors合作的合资工厂迎来首款车型——EBROS700正式下线。这一里程碑事件使奇瑞成为首个在欧洲拥有整车生产基地并实现量产的中国汽车制造商。通过复兴西班牙历史品牌埃布罗(EBRO),奇瑞借助本地品牌的情感认同和成熟技术成功切入欧洲市场。
不仅仅是奇瑞,近年来多家中国车企与海外企业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合资合作。吉利与雷诺联手成立动力总成技术合资公司皓思,专注于混合动力和燃油动力总成的研发与销售;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在西班牙合作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工厂;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集团合作成立零跑国际,加速其全球化产品布局。这些合作展现了中国车企在“走出去”战略上的新思路与新实践。
纵横快评: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路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的技术优势驱动下,“反向合资”模式成为中国车企开拓海外市场的新探索。这一模式不仅为跨国车企提供了加速电动化转型的动力,也为中国车企打造本地化研发、生产、销售和供应链体系创造了条件,从而更加有效地应对技术壁垒与贸易摩擦。与此同时,通过本地合作增强品牌认知,中国车企正逐步打破传统“外资制造,内销为主”的发展格局,向全球市场输出技术与产品。“反向合资”模式的出现,不仅反映了中国车企全球化的信心与实力,也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汽车产业的合作形态。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将为全球汽车产业注入更多可能性,进一步加速行业格局的重塑。
比亚迪年销量有望跻身全球第七
2024年12月26日,韩国《韩国经济日报》报道称,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比亚迪预计以425万辆的年销量首次跻身全球车企销量排名第7位。若参考2023年全球车企销量排名,比亚迪同样可排到第7位。2024年1月至11月,比亚迪累计销量达到374.09万辆,同比增长39.97%,其中出口量突破35万辆,成为中国汽车“走出去”的典范。
然而,中国车企全球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会遭遇各种挑战。比如,2024年12月23日,巴西劳动与就业部公告称,比亚迪位于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的工厂被查出存在163名工人生活条件艰苦的问题。对此,比亚迪巴西分公司回应称,已对外包公司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展开详细调查,多次要求分包公司作出必要整改,同时决定终止与涉事外包施工方金匠集团巴西分公司的合作,承诺保障工人权益。长城汽车在2024年决定关闭其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欧洲总部,重整欧洲市场业务等。
纵横快评:比亚迪在全球化布局中的成就,展现了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然而,全球化不仅是产品输出,更是企业管理能力、文化适应力和法务合规力的全面考验。通过构建高效的国际化管理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中国车企不仅能减少负面影响,还能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品牌的信任与认可,确保可持续发展。唯有如此,中国车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真正跻身全球一流品牌行列。
供应商出海从
“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在汽车产业链全球化进程中,稳定的供应链是中国车企出海的关键支撑。近年来,中国零部件企业从单纯产品出口迈向全产业链输出,涵盖传统零部件及动力电池、智能座舱等新兴领域,成为汽车出海的新增长点。截至2023年底,中国企业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欧洲和中东长期是中国汽车出口的重点市场,东南亚和墨西哥等新兴市场正快速崛起。例如,长安汽车在泰国设立零部件公司,蜂巢能源在泰国投产LCTP电池包工厂,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这种本地化生产布局不仅推动了整车出口,还强化了上下游产业协同,助力供应链稳步扎根海外。
纵横快评: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零部件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正在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抱团出海”模式有效促进整车企业快速搭建海外供应链,也帮助零部件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提升成本优势与口碑。这种协同发展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实现了整零双赢的格局。
中国车企在国际车展广受关注
2024年10月14日,巴黎国际汽车展览会如期举行,中国车企成为全场焦点。传统汽车巨头丰田、本田、日产、奔驰等纷纷缺席,而广汽、比亚迪、小鹏、赛力斯、红旗、零跑等中国品牌却凭借一系列海外战略和技术创新成果,吸引了全球目光。这些企业以多样化的新车型展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力与科技魅力。此前,中国车企在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Mobility)和东京移动出行展上也大放异彩,展现了持续增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纵横快评:中国车企在国际舞台上的从容表现,反映出其日益成熟的全球战略眼光和品牌自信。尽管关税壁垒等因素带来挑战,但中国车企以合作和创新为导向,主动拥抱国际规则,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这种积极姿态不仅展示了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也体现了推动绿色转型的决心与担当。未来,中国车企将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全球汽车产业低碳化、智能化的进程中,继续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车企在泰国引发降价风波
自2024年7月以来,泰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在当地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中国车企试图通过降价策略刺激销量,引发部分消费者的不满,甚至提出集体诉讼要求赔偿。泰国内阁对此迅速介入,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启动对相关企业降价行为的调查,强调车企需稳定价格策略,避免波动伤害消费者利益,并提出优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纵横快评: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降价风波折射出全球化运营中的深层次挑战。国际市场并非国内市场的简单延伸,盲目复制价格战思维不仅难以奏效,还可能引发法律风险与品牌声誉危机。车企在拓展海外市场时,需以当地文化、法律与经济环境为依据,科学调整经营策略。实现从“适应”到“融入”的转变,构建稳健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中国车企迈向成熟国际品牌的必由之路。
数据合规化成车企全球化新着力点
随着汽车产业从燃油车向智能网联汽车的演变,汽车已成为继手机之后的第二大移动智能终端,数据收集与处理在其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这一趋势使得数据跨境流动与隐私保护成为中国车企出海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挑战。2024年,美国商务部拟议禁止美国境内智能网联汽车使用来自中国的关键硬件与软件。2023年11月,美国国会议员针对百度、AutoX、元戎启行、滴滴出行等10家在美开展自动驾驶测试的中国企业提出质询,聚焦其在美收集的数据如何使用、是否在第三国处理等问题。与此同时,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也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数据密集交互的应用场景提出了严格的监管要求。这些国际性法律框架正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全球化部署提出更高的合规门槛。
纵横快评:中国车企在迈入智能化深水区的同时,全球化运营对数据的出境与回流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企业仍面临内部合规管理不完善、双重监管压力加剧等问题。构建系统化的数据合规体系,从梳理跨境场景到强化安全防护,将是企业应对挑战的关键。此外,通过提升隐私保护意识与培训能力,车企才能在平衡合规要求与全球化发展间找到最佳路径,确保智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出海。
中国企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正当权益
2024年12月,激光雷达制造商禾赛科技正在推进对美国国防部的法律诉讼,挑战其将公司重新列入《国防授权法》第1260H条款名单的决定。该名单的存在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业务拓展带来了重大障碍。而中微半导体此前通过法律程序成功从该名单中移除,成为企业维权的重要参照。此外,上汽集团面对欧盟高额关税的裁定,亦计划诉诸欧盟法院,力图维护合法权益。
纵横快评: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因其快速崛起而成为某些国家政策打压的目标。面对此类不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企业展现了以法律为武器的积极应对姿态,为更多面临相似困境的企业树立了维权的可参考案例。在国际市场上,遵守规则和捍卫正当权益同样重要。中国企业不仅需要在技术和产品上继续追求创新,还需强化法律意识,熟练运用国际法律工具,为自己赢得公平的发展空间。尽管全球化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但中国企业只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合法维权双管齐下,必将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尊重与合作的机会。
新政策为中国车企出海赋能
2024年2月,商务部联合九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海外研发合作。这一政策旨在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及供应链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生态,依法依规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并与国际研究机构和产业集群建立战略合作,以全面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意见覆盖七大方面、18条具体措施,着眼于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规范海外市场合规经营、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优化国际物流、强化金融支持、改善贸易环境及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等关键领域。政策不仅强调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规范出口秩序、维护品牌形象,还明确要求通过世贸组织机制保障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保驾护航。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机构已在西班牙、印尼及香港设立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对接国际法规、合作标准体系及提供本地化支持奠定了基础。
纵横快评: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布局正处关键节点。商务部出台的政策为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在开拓国际市场时,企业需注重与当地的深度融合,善用政策红利,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竞争力。唯有以合规经营为基础,强化科技研发,中国新能源汽车及供应链企业才能在国际舞台行稳致远,赢得更多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