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抗战雄文

2025-01-17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论持久战游击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他吓一跳,这匹野牛非烧死不可。”抗日战火中,毛泽东一篇篇雄文坚定了全民抗日的信心决心,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作为中国抗战指导理论的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一篇篇雄文对指导全国抗战、坚定全民抗日的决心,鼓舞全国人民必胜的信心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1937年4月5日,正值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为唤起四万万同胞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两党代表在公祭仪式上分别宣读了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祭黄帝陵文》。这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

为了迎接全民族抗日的新形势,1937年5月,毛泽东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报告,强调共产党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责任。

1938年,抗日战争形势十分严峻,“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对统一和提高全党全军对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认识,促进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不久,毛泽东又夜以继日地撰写了《论持久战》演讲稿,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阐明了中国不会亡,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道理。

《论持久战》出版后,各根据地官兵争相传阅。一时间,《论持久战》供不应求,一扫国人心中的迷茫。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影响了很多人,也从思想上武装了很多人。王震后来回忆说:“我们这些在抗日战场上直接参加战斗的人,在战斗的间隙,土炕油灯,如饥似渴,欣然阅读,倍受鼓舞。一部光辉的《论持久战》,鼓舞和指引我们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论持久战》中所蕴含的思想“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毛泽东以超乎常人的艰辛劳动和付出,通过深入研究,将丰富的革命战争实践经验升华为高度的理论概括,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实践的光辉著作,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刊特别策划“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专题,纪念这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

《祭黄帝陵文》: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被评为抗日“出师表”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迎来了两拨特殊的祭扫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公祭黄帝。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

林伯渠和张继作为两党代表,在公祭仪式上分别宣读了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祭黄帝陵文》: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厚土。尚飨!”

次日,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公开发表。毛泽东为何在此时撰写这篇《祭黄帝陵文》?最重要的是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日决心。

从祭文看,除了高度精辟概括轩辕黄帝伟业,毛泽东还追溯了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北上抗日”,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行程二万五千里,“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在抗日前线“备历险夷”,志在“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抗日决心,表现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雄心壮志。

祭文还提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抗日主张,号召和呼吁“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共商抗日国是,共谋抗日大计,共同抗日救国。

正如《新中华报》编辑部所加按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这篇祭文,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祭文发表几十天后,“七七事变”爆发,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奔向战场,共赴国难。

事实上,毛泽东这篇《祭黄帝陵文》成文早于1937年4月。3月29日,毛泽东给知名记者范长江的一封信中,附寄了他新的政策主张与这篇《祭黄帝陵文》,并希望他“可能时祈为发布”。但由于政治原因,这篇祭文最终未能在国统区报刊上发表。

联络各方人士、表达政治主张,为寻求最大的政治共通性作铺垫,是毛泽东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法。除了致信范长江,毛泽东还致信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传递新的政策主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意欲胁迫张学良、杨虎城二部进攻红军。第二天,毛泽东一日三书,分别致信冯玉祥、孙科、杨虎城,不放弃争取。在统战局势异常凶险的情况下,西安事变颇具戏剧性地爆发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毛泽东没有盲目乐观。12月27日,他致信韩复榘,希望在确定救亡大计等方面与对方有切实的合作。并积极与国民党谈判,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毛泽东首次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问题

1937年3月6日,毛泽东领衔致电任弼时指出,国民党“三中全会在法律上确认伟大西安谈判顺利的和平解决,成为开始在全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新阶段,也走到全国统一战线的实际建立,举国抗战开始的一个过渡的时期”;“今天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和平,准备对日抗战,以推动全国统一战线的实际工作与抗战的开始”。同时提出了这一时期党的工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新任务。

为了迎接全民族抗日的新形势,1937年5月2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全国代表会议。5月3日,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强调共产党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责任。

毛泽东指出,日本的侵华,“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任务”。中国应当“和那些在现时愿意保持和平而反对新的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包括资产阶级及一切同意保卫祖国的人们的,是举国一致对外的”。这就把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外的范围和对内的范围讲清楚了,从而讲清了国际和国内“谁是我们的朋友”的问题,同时也明确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而这正是统一战线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针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新形势,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主以建立真正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和抗战,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与国民党关系的具体政策上,作了一些有原则有条件的让步,保证做到下列四项:(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中国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二)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三)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的方针;(四)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此外,中国共产党愿意实行三民主义,愿意与国民党、全国人民共同一致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毛泽东还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责无旁贷地承担政治领导责任。这篇文章,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和政策具体化了。

毛泽东还全面地向全党解释了“四项保证”的政策,指出:“这些保证,是必需的和许可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根据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在政治比重上的变化而改变国内两个政权敌对的状态,团结一致,共同赴敌。这是一种有原则有条件的让步,实行这种让步是为了去换得全民族所需要的和平、民主和抗战。然而让步是有限度的。在特区和红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保持,在国共两党关系上共产党的独立性和批评自由的保持,这就是让步的限度,超过这种限度是不许可的。让步是两党的让步:国民党抛弃内战、独裁和对外不抵抗政策,共产党抛弃两个政权敌对的政策。我们以后者换得前者,重新与国民党合作,为救亡而奋斗。”

这里,毛泽东提到了有原则、有条件、有限度的让步。这种让步,是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经常要作出的,因此,毛泽东实际上揭示出了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一种工作方法和工作原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另外,毛泽东的这段解释,是对中国共产党最新提出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所作出的我们至今所能见到的最为全面、最为深刻的解释,把为什么要让步、让步的原则、让步的结果、让步的目的都讲得很清楚,解释得很透彻,有利于统一全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认识。

报告还鲜明地提出了是“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呢,还是使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呢”这个统一战线中谁领导谁的问题,并指出:“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依现时的情况说来,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问题,以及要保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的问题。这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鲜明特点,也是他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一个独特建树和一个大的、新的贡献。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进一步回答了关于革命前途的问题,毛泽东第一次把两个革命阶段的关系比喻为两篇文章,认为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认为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

1937年5月8日,毛泽东又作了《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结论,他根据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在抗战政策上的转变和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提出了“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三位一体的口号,并且阐明了三者的相互关系。他指出:“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同抗日与和平、民主与和平互为条件一样。民主是抗日的保证,抗日能给予民主运动发展以有利条件。”

毛泽东非常关注中国革命前途问题。他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形象地比喻为上下两篇文章,“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他勉励全党:“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我们是为着社会主义而斗争,这是和任何革命的三民主义者不相同的。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了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我们的革命依靠干部。要实现党内民主,用民主集中制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实现全党的团结,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毛泽东还提出,应看到近来国民党的一些变化,“从战争和屠杀的政策改变到改良和欺骗的政策,从硬的政策改变到软的政策,从军事政策改变到政治政策。为什么有这种改变?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处在日本帝国主义面前不得不暂时向无产阶级找同盟军,也和我们向资产阶级找同盟军一样”。我们“也从军事的变到政治的。我们不需要阴谋诡计,我们的目的在团结资产阶级和国民党中一切同情抗日的分子,共同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里提出的“找同盟军”的问题,也是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和经常性、普遍性问题。统一战线的目的就在于“找同盟军”,统一战线中的各方都在“找同盟军”,当对方“找同盟军”时,我方也要“找同盟军”。“找同盟军”是统一战线工作永恒的任务。因此,毛泽东这里指出的“找同盟军”问题,点出了统一战线工作的核心,是统一战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对统一战线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这个报告的最后,毛泽东提出了争取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他说:“我们的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坚固的团结,是为着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巩固及其任务的完成……丝毫也不能离开这一争取群众的努力。如果经过这种努力而争取千百万群众在我们领导之下的话,那我们的革命任务就能够迅速地完成。”这样,毛泽东又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来,要求全党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这是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一个特点、亮点和创新点,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本点。

1937年6月23日,毛泽东会见美国外交政策协会远东问题专家毕森等人,在回答他们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怎样发展的问题时说:统一战线的构成,基本力量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在它的一翼,民族资产阶级在它的另一翼。他们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也有一些不同的东西,他们之间的分歧将导致曲折的斗争。统一战线的前途还会受到发生在国际舞台上的外部事件的影响。毛泽东在这里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力量是工人农民,这是群众路线思想在统一战线思想中的体现;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途将受国际事件的影响。这体现出毛泽东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体现出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国际观。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与《论持久战》一样,是“指导全国抗战的军事理论纲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具体情况出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

1938年抗日战争形势十分严峻,日军侵华已近七年,全国性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也进行了近一年,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当时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华北、华中等地,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淞沪会战失败,徐州失守,武汉危急,国内战局一度走向混沌迷离。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民族觉醒在当时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在当时国内外形势下,战争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一时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三种看法:一是消极悲观的“亡国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主张妥协投降;二是盲目乐观的“速胜论”,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认为可以依赖外援迅速结束战争,日本马上会败;三是认为会是一场持久战,但在为何是持久战、如何开展持久战等问题上仍停留在模糊认识阶段。

针对上述三种看法,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统一思想认识势在必行。为此,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并对抗战进行了系统总结,于1938年5月30日,在《解放》周刊第40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

文章详尽分析了抗日游击战争的6个具体战略问题。后来的历史事实也最终证明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与《论持久战》一样,是“指导全国抗战的军事理论纲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具体情况出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对统一和提高全党全军对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认识,促进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结合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深刻地阐明了游击战争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略作用,明确指出必须把游击战争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并提出和解决了抗日游击战争一系列具体的战略问题。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科学而详尽地回答了大家关注的问题。

关于为什么要提到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指出:

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

那么,应该采取些什么方针或原则才能达到保存或发展自己和消灭敌人的目的呢?毛泽东认为:

总的说来,主要的方针有下列各项:(一)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二)和正规战争相配合;(三)建立根据地;(四)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向运动战发展;(六)正确的指挥关系。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关于游击战争的主动权问题,毛泽东指出:

游击战争是能够建立其主动权的,针对敌人的弱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入手,一是放手争取广大的活动地区,二是放手争取千百万人民的拥护,三是采取正确的策略方针。这就涉及游击战争的灵活性问题。必须使游击战争的指导者明白,灵活地使用兵力,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根据游击战争的特性,兵力的使用必须按照任务和敌情、地形、居民等条件做灵活的变动,分散、集中和变换,是游击战争灵活使用兵力的三个方法。

毛泽东还对游击战最终向运动战发展的趋势作出了精辟的论断:

战争是长期而且残酷的,游击战只有向运动战发展才能适应这样的战争。战争既是长期的和残酷的,就能够使游击队受到必要的锻炼,逐渐地变成正规的部队,因而其作战方式也将逐渐地正规化,游击战就变成运动战了。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必须明确地认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才能坚持向运动战发展的方针,并有计划地执行之。

后来的战争走向证明,正是因为贯彻了毛泽东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正确指导思想,八路军在华北敌占区375个县中的85%的地区发动了游击战争,从而迫使日军将20余万大军分兵把守占领地。由此可见,没有敌后游击战争迫敌大量分兵,就不能瓦解日军的进攻能力,也就不能制止日军的战略进攻,从而就没有敌我战略相持形势的出现。这是抗日战争能由战略防御转移到战略相持的一个重要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正确地预见了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在国际上必然会出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

如果我们能在外交上建立太平洋反日阵线,把中国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苏联及其他可能的国家也各作为一个战略单位,我们就比敌人多了一个包围,形成了一个太平洋的外线作战,可以围剿法西斯日本。这一点在今天当然还没有实际意义,但不是没有这种前途的。

历史完全证明了这一预见的准确性。须知,这是在中国的全面抗战刚刚进入第二个年头,而距真正被事实证明了的并真正发生了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还有三年多的时间,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有许多军事理论家大都从战术的角度,将游击战作为弱者抵抗强敌的一种自然反应,却从来没有一位战略家像毛泽东那样,在20世纪30年代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论持久战》:回答了当时人们回答不了的问题,解决了当时人们解决不了的矛盾,使人们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和中国的前途命运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和抗战必胜的信念和信心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发表后,毛泽东夜以继日地撰写了《论持久战》演讲稿,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演讲。

《论持久战》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比如,毛泽东分析:日本军队的长处,不但在其武器,还在其官兵的教养——其组织性;而中国的情况,他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再比如,毛泽东分析了卢沟桥事变以来日本在十个月侵略战争中是弱于战略、强于战术,“敌人的战略战役指挥许多不行,但其战斗指挥,即部队战术和小兵团战术,却颇有高明之处,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的又一篇最重要的军事著作。它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文献,是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的杰出贡献。全文共120小节,论述了21个问题。总体上看,其理论观点如下:

抗日战争是持久的但必然胜利。毛泽东从战略高度,系统论述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4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基于对这些特点的分析,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他说,“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错误的。毛泽东认为,“亡国论”错在其思想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只提军事强弱对比这一点,而忽略其他矛盾;并把这一片面矛盾扩大成全体矛盾,犯了主观主义错误。日方军力虽强,但劣势明显,如其侵华战争本质是退步野蛮的,物力人力不足,失道寡助,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军力虽弱,但战略优势有很多,如抗日战争本质是进步和正义的,以及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加上国际多助,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只要军民团结、广泛动员,敌强我弱的趋势就将逆转,胜利必在中国。对于“速胜论”,毛泽东也批评地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

抗日战争须经过三个阶段。通过对敌我力量变化和战争形势之分析,毛泽东合理推演了战争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这个过程是中国从处于劣势到保持平衡再到占据优势的过程,也是日本由占据优势到渐趋平衡再到转向劣势的过程。由此可见,日军虽强,但不可持久,只要我们坚持抗战,运用正确的军事和政治策略,不犯原则性错误,我们就会越打越强,敌人就会越打越弱,我们就一定能战胜敌人。此后战事的发展,也证实了毛泽东的判断。

持久战要讲究方式方法。毛泽东不只在战略上指出了持久战的方针政策,还从战役战术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一是进行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二是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三是灵活用好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四是打好消耗战、歼灭战。五是抓住敌方的错误和漏洞进行攻击。六是不进行没有把握的决战。

毛泽东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特别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认为人民军队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他还指出,“唯武器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军队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中成为自己的军队,就会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就会弥补武器的不足等缺陷,构建出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为撰写《论持久战》,毛泽东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只要在延安能够找到的哲学书籍,他都认真进行研读。因为他深知,在抗日战争中,社会上之所以流传着许多错误的观点,是因为人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因此,毛泽东阅读众多哲学书籍,增加知识储备。

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写下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读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时,在书眉和空白处留下了上万字的批注;在读潘梓年的《逻辑与逻辑学》时,毛泽东更是一气看完,专门撰文向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进行推荐,并重点探讨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

与此同时,毛泽东着重研究军事问题。对中国古代军事素有研究的毛泽东,这时又认真研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并在延安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采取边读书边讨论的方法展开深入学习。毛泽东留下了大量读书笔记,务求通过研读《战争论》以及其他军事著作,把军事理论问题弄出个头绪。这也是《战争论》中的一些观点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有所反映的原因。当时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延安学术界曾掀起一阵翻译和学习《战争论》的热潮。

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后,毛泽东精心拟定撰稿提纲,开始撰稿后,他集中精力,废寝忘食。有时,他两天两夜不睡觉,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接着继续写。其间,由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缺乏休息,毛泽东病倒了,头疼、失眠、吃不下饭。医生检查后说,没有病,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导致。医生开了药,要求毛泽东注意休息。毛泽东吃了药,休息一天,没等全好,又继续撰稿。

一天夜里,天气降温,警卫员把一盆炭火放在毛泽东脚旁。过了一段时间,他给毛泽东送水,刚到门口,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焦糊味,进去一看,毛泽东正埋头写作,而火盆旁毛泽东脚上的棉鞋却冒着青烟。警卫员连忙喊:“主席,棉鞋着火了!”毛泽东脱掉棉鞋,捂着脚说:“好痛,好痛。”然后笑着说:“怎么搞的?我一点也没有觉得就烧着了。”说完,又写起来。

警卫员回忆:“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主席把我叫去,交给我一卷用报纸卷好的书稿,叫我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释卷,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又过了些日子,解放社给主席送来了一叠书,书皮上写着《论持久战》几个字。主席吩咐我立即把这些书分送给中央几位首长看,请大家提提意见,准备再作进一步的修改。”

1938年7月,延安解放社印发单行本《论持久战》,各根据地官兵争相传阅。当月,汉口、重庆、桂林、西安等地的新华日报馆,相继出版铅印订正本。一时间,《论持久战》供不应求,一扫国人心中的迷茫。

毛泽东本人很看重《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据何其芳回忆,1961年1月23日,应毛泽东之邀,何其芳到中南海毛泽东住处讨论写《不怕鬼的故事》的序文,其间毛泽东谈起国家大事时说:“第一次大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是因为缺少舆论准备。抗日战争时期,有《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就有了准备。”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影响了很多的人,也从思想上武装了很多的人。中宣部原副部长林默涵回忆在《解放》周刊读到《论持久战》时的情景说:“我看到的时间也就是1938年七八月的样子。我是在武汉郊区的山上一口气读完的。越看心里越亮堂,越看越高兴。中国不会亡,但也不会速胜。我从心底里呼出了这句话。”“当时奇怪得很,仿佛自己换了个人一样,由茫然变得有信心了。”于是,林默涵1938年去了延安。他回忆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那一年发表的,它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指出了抗战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也使我的思想产生了一次最大的变化。我就是因为看了《论持久战》,才萌发了去延安的愿望。”

王震后来回忆说:“我们这些在抗日战场上直接参加战斗的人,在战斗的间隙,土炕油灯,如饥似渴,欣然阅读,倍受鼓舞。一部光辉的《论持久战》,鼓舞和指引我们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叶剑英在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时重读《论持久战》,曾作《七律·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诗一首,最后两句是:“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论持久战》不仅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及其军队也产生了影响。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将其基本精神向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作了介绍。傅作义等人深为赞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武汉会战后的局面,也印证了《论持久战》中所说的“抗日战争必将经历的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随后,经周恩来的同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将《论持久战》中所蕴含的思想“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在国际上也引起重大反响。当时周恩来从武汉寄了一本给在香港的宋庆龄,请她帮忙翻译成英文。读完文章后的宋庆龄深为认同毛泽东鞭辟入里的分析判断。她找到自己亲近的朋友、记者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准备在海外出版。毛泽东很重视这件事,为英文版写了序言:“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论持久战》在海外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极大地提升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国际影响力。

毛泽东以超乎常人的艰辛劳动和付出,通过深入研究,将丰富的革命战争实践经验升华为高度的理论概括,写出了正确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实践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回答了当时人们回答不了的问题,解决了当时人们解决不了的矛盾,从而使人们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和中国的前途命运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和抗战必胜的信念和信心。

(责编/张超 责校/陈小婷 来源/《抗战旗帜毛泽东》,杨冬权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1日第1版;《谈毛泽东两篇抗战代表作:“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曹应旺/文,《北京日报》2015年5月25日;《毛泽东倾力撰写lt;论持久战gt;》,佚名/文,《人民日报》2015年5月26日;《lt;论持久战gt;的新时代回响与史鉴价值》,潘宏/文,《学习时报》2020年9月4日;《lt;论持久战gt;的思想魅力和现实启示——重读毛泽东lt;论持久战gt;》,高晓林、周克浩/文,《党建》2023年第5期等)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游击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创设学习主题,促成深度学习——以“从《论持久战》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例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罗登贤与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聂荣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践行与发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指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评析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