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波:与丁秋生相伴52个春秋

2025-01-17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高波母亲

步兵学校条件艰苦,许多教员和干部不愿搬过去,丁秋生就跟高波商量:“反正你当顾问也没什么大事了,我们带个头,把家搬到步校去?”

2009年9月12日,亲友们为丁秋生妻子高波庆祝九十(虚岁)大寿。回顾往事,她说:“我热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一生从不向困难和邪恶低头。如今,虽然我体弱多病,但我还是会用顽强的毅力、科学的精神向生命的极限挑战……我心中充满仁爱,充满对光明的向往,充满追求生命活力的勇气和力量!我要向你们大家说,我爱你们,愿生命之火更加灿烂辉煌!”

不顾哥嫂反对,毅然报名参加八路军

高波1920年出生于山东邹平一个富商之家,幼年失去双亲,10岁家道败落。高波上中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1938年4月间,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司令员廖容标带着一支队伍来到邹平,举办训练班宣传抗日。高波每天都往训练班跑,几天课听下来,八路军的抗日主张和斗争精神更激起了她满腔热血。她不顾哥嫂反对,毅然报名参加八路军。

高波晚年还清晰地记得,一天凌晨,她悄悄摸黑溜出家门,跟着八路军队伍走了90里来到鲁南。她没想到,当晚宿营时,比她大17岁的大哥竟然追来了。大哥苦苦劝说小妹跟他回去,可高波不但不肯,反劝大哥跟她一起当八路军。

大哥说:“我是做医生的。”

一旁的廖容标听见了,忙说道:“我们八路军更需要医生。”

大哥说:“我有老婆孩子一大家人,能跟小妹一样吗?”于是,兄妹俩就此分手,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高波入伍后,被分配到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大队当宣传员。没有演出任务时她便拎上个石灰桶,村里村外地写些大标语。丁秋生认识高波时,她已经是山东纵队颇有名气的话剧演员了。丁秋生第一次见到她,就是看话剧《马母》,她在剧中扮演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母亲,给丁秋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3年2月5日,在丁秋生任政治部主任的教导1旅驻地——孟良崮东麓的沂南县孙祖村,两人结为夫妻。

把出生不久的女儿交给老乡

从1938年到1945年,高波经历了七年抗日战争血与火的历练,数次在生死线上走过。1941年11月,日军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在险恶的形势下,高波与战友们都拿起了武器,浴血拼杀。高波最终突围成功,她最亲密的战友辛锐及其丈夫陈明都未能冲出重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42年,高波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月30日,丁秋生与高波的第一个孩子——女儿丁一心出生于山东费县金山寺八路军野战医院。由于是早产儿,加上高波没有奶水,她的身体非常虚弱。这年4月,时任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丁秋生接到命令,率部长途行军奔袭泗水。时任政治部协理员的高波正患病,只有抱着女儿骑丁秋生那匹瘦马才能跟上队伍。丁一心后来撰文讲述:

在部队出发的前一天,父亲的通信员任同发同志发高烧病倒了。晚上,父亲久久不能入睡,思虑再三后,半夜叫醒母亲说:“这匹瘦弱的老马是驮不动两个人的,如果你抱孩子骑马,小任就得留下,很可能落入敌手,怎么办?”

母亲一听就明白了,泪水夺眶而出,说:“你32岁我们才有了女儿,她又是早产,现在才两个多月大,这么瘦弱,我怎么忍心把她丢下?”

在父亲的再三劝说下,身为共产党员的母亲同意把我交给老乡抚养。这一夜,父母搂着我彻夜未眠,裹着我的小被子被母亲的泪水打湿。天刚亮,父母把我送到老乡家后,就跟着大部队出发了。

父亲派文书小胡牵着他的马去接通信员任同发。烧得迷迷糊糊的小任被叫醒,听说此事,哭着怎么也不肯上马,一定要把我抱回来。队伍行军走出几十里,中午在路边休息时,一阵马蹄声从后面传来,只见小胡牵着马,气喘吁吁,任同发趴在马背上,用背包带紧紧地把我捆在他的背上,母亲急奔过去把我搂在怀里,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此情此景,周围的指战员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行军路上,由于母亲没有奶水,我濒临死亡。父亲就把他受伤后组织发给他的两斤小米都留给了我,母亲用小米汤喂养我。由于严重缺钙,我一岁多还站不起来,母亲就把蛋壳放在煎饼锅上烤酥,再用碾子碾压成粉,混在糊糊里喂我,使我站立了起来。

解放战争中,高波曾任华东野战军第22军政治部协理员兼党总支副书记等职,在渡江战斗中荣立三等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江苏省委办公厅干部科科长、青岛市委机关党委书记等职。

唯一一次讨论经济问题的家庭会议

在开国将帅中,丁秋生第一个写出小说。小说《源泉》初版便获得稿费1.8万元,这在1964年的中国简直是巨款。丁秋生为酬谢帮助他整理文稿的曲秘书和修改作品的王愿坚,给了他们每人4000元。就剩下的1万元,他专门召集全家人开了个会,征求妻子和子女们的意见,看这笔钱怎么用。

大女儿丁一心先提出:“妈妈身体不好,建议用这笔钱给她买点营养品。我喜欢弹拨乐器,钢琴不敢想,希望能给我买把月琴弹弹。”

二女儿丁一意说她想买本书。大儿子丁一亭说他想要杆气枪。二儿子丁一平是青岛海军子弟学校乒乓球队的,可连只球拍都没有,老是借别人的使,他一直盼望能有只新球拍。三儿子丁一虹希望有个篮球。小女儿丁宁虹想不起当时她要什么了,但肯定不是多值钱的东西。

高波望着丁秋生说:“孩子们的要求都不算高。”

丁秋生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了想,《源泉》是我写的,可书中所描述的英雄业绩都是那些先烈们创造的,也可以说这书是他们写的。因此,这笔钱我们不能动,我的意见是全部交党费!”

妻子儿女知道这是丁秋生深思熟虑的,因而无一提出异议。丁一心说:“我们家唯一一次讨论经济问题的家庭会议,就这么结束了。”

全家人谁也没能分享到《源泉》的经济效益,就如同全家人谁也没有享受过配发给丁秋生的那辆苏联造“伏尔加”轿车。高波那时在青岛市机关党委当书记,是13级老干部,每天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丁一心回忆:

父母亲对我的教育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母亲在担任青岛市委机关党委书记期间,关心部属,主动把有限的调级加薪指标让给同事。当时我们家住在小鱼山顶福山支路20号,上下坡路很陡,父亲有专车,但母亲坚持骑车上下班。一次下大雪,地非常滑,母亲下山时连人带车滚了下去,门牙碰掉两颗,经医院处置后即赶去上班。

我们的邻居宋大爷半夜突发心脏病,还有一次街道上一位产妇难产,他们的家人都来向母亲求助,父亲立即让司机把他们送到医院抢救,宋大爷挽回了生命,产妇母子也平安无事。

“公家的东西一样不许带走”

“父亲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就如同永不停转的星辰。小时候,每天早晨我们还没醒来他就离开了家,晚上我们都睡着了他才回家,即使是星期天也很少见他休息。他工作十分投入,办事雷厉风行,按母亲的话说,‘你爸爸一天到晚都像在行军打仗’。妈妈说得一点儿不错,父亲打了大半辈子的仗,即使后来生活在和平年代,他在战争年代形成的节奏也慢不下来了。”儿子丁一平回忆道。

1975年春,丁秋生给毛泽东写信,说自己养病11年,身体已经痊愈,希望组织上安排工作。毛泽东收到信后亲自批复:“此人我认识,应该安排工作。”

丁秋生非常高兴。由于反击右倾翻案风,这件事不了了之。1978年,丁秋生任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委。步兵学校初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许多教员、干部宁可与家人长期两地分居,也不肯把家搬过去。那年,高波退居二线当顾问,丁秋生就跟她商量:“反正你当顾问也没什么大事了,我们带个头,把家搬到步校去?”高波支持了丈夫一辈子,哪能说不呢?于是两口子连夜整理行李,说搬就搬。

孩子们不在身边,高波把外甥女婿找来帮忙。外甥女婿见夫妇俩几乎一贫如洗,全部家当一辆车还装不满,惊讶地问高波:“四姨妈,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你们是不是舍不得买东西,把钱都存银行了?可也没见你们有存折啊!”高波道:“你看我这一大家子,攒得下钱来吗?你姨父这人脾气你知道的,舰队管理处分一篓苹果他也得付钱……”搬家时,家里的家具都是公家配发的,走之前丁秋生还特意叮嘱过:“公家的东西一样不许带走。但那个书橱我是要的,用顺手了。明天请管理处长来作个价,我掏钱买下。”

丁秋生把家安到步兵学校,给全校干部震动很大,说老政委真是把校园当成家来建设。

校党委有分工,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基建。但搞基建的知道丁秋生德高望重,在总部和华东地区都很有影响,每次有资金不足、物资紧缺之类的难处,就来找丁秋生出面。

到总部申请基建经费,到南京市申请干休所和在职干部住房的地皮,都是丁秋生亲自去跑。高波说:“光我知道的,他上东北找宋任穷要钱,到北京找洪学智批基建计划,跑上海找王一平是为步校家属工厂要一种先进的针织机……每次回来都跟我念叨,说‘还是这些老领导、老战友给我面子啊,没有他们的支持,步校不知哪天才能建好’。”

就在学校各项建设步入正轨时,1981年底丁秋生病倒了。那天中午回到家,高波高兴地告诉他:“外孙放寒假,一意带他看外公来了。”丁秋生连说:“好好好。高波啊,我今天有点累了,先躺会儿再吃饭。”可他一躺近两小时还没起来,高波去看时,才发现他已经深度昏迷。

丁秋生被火速送往南京军区医院急救。杨得志得知丁秋生病危,第二天就派专机将他转到解放军301总院抢救。三天后,丁秋生醒来,看了一眼四周,问:“我怎么在这里?学校工作忙,我得回去。”

总院确诊丁秋生患的是疲劳综合征,得好好休息,但他很快就出院返回学校了。此后,丁秋生多次病危抢救,直至去世。

高波与丁秋生相伴52个春秋,于2017年去世,享年97岁。

中共青岛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南京军区善后办老干部服务处发讣告称:“高波同志的一生,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高风亮节,严格要求子女,培塑淳朴家风。她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责编/陈小婷 责校/刘静怡 来源/《跟随毛委员出安源——开国中将丁秋生传》,张嵩山著,解放军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愿我长城永不凋 栉风沐雨创新业——纪念开国中将丁秋生诞辰110周年》,丁一心、丁一意、丁一亭、丁一平、丁一虹、丁宁虹/文,《祖国》2023年第19期等)

猜你喜欢

高波母亲
Increasing linear flux range of SQUID amplifier using self-feedback effect
Transition-edge sensors using Mo/Au/Au tri-layer films
猫和狗的和谐时光
母亲的债
猫和狗的和谐时光
高波作品
给母亲的信
母亲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